..續本文上一頁之影象。即吾人等皆執迷作爲自心。故曰以六塵緣影爲自心相。若以如是之四大假合,六塵緣影爲身、爲心。當然不以西方彌陀爲是矣。不明淵源,難免疑問,所謂「經從疑處方成悟,教到無言會自心。」或問。雲何是自身、自心?答曰:以不思議是自心,而無處不是自心。以無分別是自身,而無處不是自身。然不思議、與無分別,此二者尚屬俱生法執,而不執亦不執。則庶乎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之身矣。
想離苦必須念佛
夫六道衆生,無一不欲離苦得樂。尤以我人道欲求離苦之心更切,以其八苦交煎,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此八苦。前七苦有過去者,有未來者,有現臨其境者,至第八五陰熾盛苦一項。陰者,不顯之中,醞釀聚集而成之意,其熾盛有如火燒、片刻不停之意。五陰者。一色陰、乃雲吾人有形有色之身,實無獨立之能。必須衆緣扶助,方可生存。一者必須飲食。二者必須衣服,叁者更要處所,睡眼,休息,或有飲食失調,必致生病。或無衣禦寒,或涼熱不均,或勞力過度,亦必生病。一經患病,則痛苦不一而足,此皆按中人以上者言之,若在中人以下者,則痛苦更甚。衣食不足,遑論醫藥以及衛生等等。此皆但就太平時代而言,若遇戰爭,瘟疫,以及水旱等災難之時,則一籌莫展,只有驚惶恐怖,任運聽天而已。要知此等災禍,從何而起,乃莫不由于吾人之心所造成。更須知人心能造之,人心亦能消之。消災之法,有緩急不同,急在當時至誠祈求,緩在平時未雨綢缪。蓋吾人從無始劫來,生生世世,造業甚多。善則獲福,惡則成災。福來不知,禍至方覺,若于急難中誠念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聖號。災禍可能立即消除。若于平時常念佛菩薩聖號。則災禍自然不侵。此皆就平常人念佛信佛者而言。若有一定之學佛機構,及念佛道場,得以永久行持不懈。則不但自己及一家增福消災免難。即此一地方上亦皆同沾消災免難之益。現如香港正覺蓮社,近年以來,不少護法學法居士,善男信女,每次周末按時作念佛道場。精進不懈,無間寒暑。爲一人。一家、一地,增長無量善根。可謂人能弘道者矣。按修習淨土法門,撮其樞要,總不出古德所贊信、願、行、之叁大法要。再按佛經所說。信者。十善菩薩發大心,常別叁界苦輪海。又雲,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願者。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包括無余。行者。普賢菩薩行願品。又如十大願王常常觀念。如是于任何境界,無不是消災延壽,超生了死,增福增慧之機會矣。是則正覺蓮社自利利他,功不唐捐,惟冀我佛四衆弟子,人人效法。並于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不忘萬德洪名。現世常樂我淨,當來同證菩提。是山僧之所願望者也。
念佛與往生
古德雲:「淨土法門。叁根普破,九界齊收。」怎麼叫叁根普被,九界齊收呢?照世俗說,上根利智,一聞念佛法門,便信而無疑。行而無退。決定生西。中根人一聞念佛法門。半信半疑,日久亦能斷疑生信。修行往生。下根人雖信念佛,然不能融會其理,勉強起信,努力修行,亦能往生。照教理說,聲聞爲下根,緣覺爲中根,菩薩爲上根,即是小乘中乘大乘。此叁乘人未至聖位爲因人,已至聖位爲果人。因人生死未了,必須回向西方,纔能述證聖果。否則生死大海,衆苦交煎,未至聖位,長劫難持,果人雖了分段生死,未了變易生死,理障未透,終不自在。更須回向西方,早破無明,立證法身。怎麼叫九界呢?十法界,佛爲究竟聖人。無生無不生。所余九界均須往生,聲聞緣覺等叁種聖界,上來已說,無須重述。天界五欲快樂,報盡還墮,若能念佛,報盡生西。人界苦樂參半,尤其五濁惡世,修行多如牛毛,證果稀如麟角。若能念佛,念念無退,功不唐捐,定生西方。修羅瞋鬥火燒,心念如焚,任何法門,悉不堪修,若能念佛,立時清涼,報盡生西。畜生愚癡。不解語言。餓鬼饑虛,無暇他顧。地獄苦劇,更不能修。然大心人,愍彼重苦,方便教導,或已證聖果,現生其類。畜生聞念佛聲,可種佛因。餓鬼聞念佛聲。可解饑虛。地獄聞念佛聲,可息煎焚。若能現身同類,方便教導,必能心口自念,彼因重苦所逼,心更專誠,功效比人進步反速,更能苦報早謝。立生淨土。古德雲:「歸元無二,方便多門。」惟此淨土法門,爲方便中之方便。捷徑中之捷徑。何以故?以能叁根普被,九界齊收故。
但是,叁根九界,以念佛故。雖能盡生淨土。而能念之衆生,根基不等,所生之淨土,品級亦有差別。例如人類,同爲人道,而富貴貧賤,智愚賢頑,不無差別,淨土差別有四。一凡聖同居淨土,六道凡夫叁賢及未得漏盡聖人生此。二方便有余淨土,二乘聖人生此。叁實報莊嚴淨土,別教十地菩薩生此。四常寂光淨土,圓教菩薩生此。天衣懷禅師雲:「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後世解者,歧說紛纭。各據一義,令以四料簡對四淨土解之。(一)生則決定生,去則實在去。此約凡夫念佛,生凡聖同居淨土言之。因凡夫修其他法門,須破執看,惟修念佛法門,最要執看,此執著並非執著人我是非,世間生死,乃執著真實有淨土可生,我若念佛真實能生淨土。因凡夫心內散亂,五欲交流,若不堅執往生,必隨世間雜業轉去,又何能往生?所以生時即是去時,生去同時。故皆決定。(二)去則決定去,生則實不生。此約二乘聖人往生方便有余淨土言之。二乘聖人已證聖果,又得回小向大。彼欲去便去,乃乘願而去,故曰決定去。但既證聖果,即悟無生忍。既悟無生,生即無生,故曰實不生。(叁)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此約別教十地菩薩往生實報莊嚴淨土言之,十地證聖。破無明,見法性,可以隨意遊行十方國土。故曰決定生。然彼觀淨穢一如,娑婆與極樂平等,在娑婆不離極樂;以其與彌陀同體故。居極樂不離娑婆;以其不舍衆生故。故曰實不去。(四)生則實不生,去則實不去。此約圓教聖位菩薩往生常寂光淨土言之。大聖德圓果滿,不可思議。生無生相,滅無滅相,去無去相,來無來相,生滅去來,皆不可說。不可說亦不可說。勉強言之,曰生則實不生,去則實不去。
我輩凡夫,但能死生念佛,回向淨土,即爲相應。至于生何淨土?且不要管他,念到好處自然可生,若一味希生何土,便近魔道,反成障礙。惟祇知念佛,不知回向淨土者,則不能生。因其世緣未了,隨業牽去,但能資助人天福報而已。必須心心念念。回向淨土,將世緣完全放下,出入往還,迎賓送客,不忘念佛。不離淨土。則大業繁興,盡成淨土資糧。報盡必生淨土。此是念佛要義,注意注意。
念佛歌
念佛好,念佛好,念佛乃是隨身寶。每日若念千聲佛,叁世之罪皆能了。叁世無罪增福壽,一生安樂有多好。多作功德福無量,當仁不讓善中行。幾句俚言警善士,念佛之士早開覺。
示能平行者
所謂佛法。並不離世間法。其目的無非在使人淨心。人之根性不同。故法亦隨異。皆由淺而深。取其最易者。莫若念經念佛。念至功夫純熟。心中自然清淨。平日應注意者即(一)佛之戒律須守。對外面環境之奢侈繁華。須看得破。一切惡習。絲毫莫沾。每天應有定課按照去作。念佛念經皆不必分別。只要誠心。天長日久。自然心淨。人心之被熏染。輕重不同。故欲心淨。所需時間亦不相同。念至心淨時。其境界非言語文字所能形容。總之。大家應以死心念佛拜佛爲唯一法門。(二)一切外緣得減少即減少。一切眷屬。得遠離即遠離。對諸事諸情。不愛不憎。不取不舍。當知世間所有富貴功名等等。皆如夢如幻。轉瞬皆空。不足留戀。而所有眷屬財産等等。亦終必消散。毫靠不住。所靠得住者。唯有佛菩薩。此乃未得道時所必須依靠的。又欲看淡世情。須深信因果。知人生遭遇。窮通貴賤皆有定數。任運而行。隨緣度日。任何事皆不擾我心。所有衣食住行是非榮辱。都冷冰冰放下。如此則外緣清淨。智慧自開。(叁)暇時靜坐。可觀想。觀佛像。菩薩像。極樂世界像。使心專一。每日早起。心中明白。宜于念佛。晚上。可于佛前。自己默想。「今天起煩惱否。生惡念否。」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此是入極樂世界之正道。(四)念佛用功。不可好奇。不要求佛放光。求菩薩賜夢。作各種貪圖玄想。否則容易起魔。當知境像是環境。身體及一切身外物。亦是環境。若能心不隨境轉。自得清淨。(五)一切嗜好貪愛。皆應戒絕。否則根本就談不到修行。我現在也不必多說。總全仗諸位努力。語曰「中國難生。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叁難俱得。其福大矣。各人應自尊自重。不可自暴自棄。須生歡喜心。精進心。莫生邂怠心。放逸心。人生幾十年。轉眼即過去。千萬及早努力。若將今生耽誤。則一口氣絕。又投胞胎。尚不知留至何趣。彼時痛苦纏繞。求出無期。則悔之晚矣。不再多言。請諸位自己努力。
六離合釋句解義疏
六離合釋,乃由古佛先聖所遺傳。專爲解釋經典所用之法要。惟恐後學錯解經義,故先用一法離解,次用五法合解。離合解之相宜,方爲釋理不謬,故曰六離合釋也。又古德恐後學不知釋義顯理,故每一釋法之下,加一句解,而作義理之總標。今閱佛學大辭典中載。所解之六離合釋,略去原有句解,但以文相牽強附會,似嫌未妥,今仍以原解之句,疏其立名實義,爲顯正理,故名之曰,「六離合釋句解義疏。」
六離合釋者,一曰依主釋,二曰持業釋、叁曰相違釋,四曰有財釋、五曰鄰近釋、六曰帶數釋。
一曰依主釋者,句解雲:「能所依彰」,佛說一大藏教,唯一目的,是令十法界十二類衆生,各識自己本具理性之主體,因是理性主體,充遍法界衆生故。故以六離合釋,釋一大藏教,乃盡顯一切衆生理性之主體也。人爲衆生之一,佛欲度人,故現人身…
《倓虛大師論文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