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倓虚大师论文集▪P3

  ..续本文上一页成佛。中间永无诸委曲相,故名不变不坏,首楞严为一切三昧之王。

  

  或曰:「所问者,诸法不变不坏之所以然,非问空,有,如幻及非空非有也。曰:若有「空」「有」,必有变坏;若无「空」「有」,从何变坏?此乃根本解决,岂非所以然乎。或曰:「分明诸有为相,云何非空、非有」?曰:汝之所问,俱不外偏计执情。夫说有说空。皆前人假定之名相耳,何尝属实。

  

  或曰:「既不属实,云何为诸法实相?既曰实相,云何为诸法皆空」?曰:如来所说之法,本无一法与人,乃非夺即破,不除即离,灭尽众生一切执着而已。说「空」者,破其执「有」;说「有」者,夺其着「空」;说「亦有亦空者,除其偏执」;说「非有非空者,离其两边」;因诸法不可思议,勉强立名,谓之实相。佛云:「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作如是观,自无一法当情,方能脱去无累,故谓「实相」,亦名「妙有真空」。

  

  或曰:「云何为无上妙慧也」?曰:知一切法本不可思议,与自心相应者是;盖世界众生,以心思口议,方觉自心相应;否则绝不相信,故不能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此实法慧学,由楞严大定而发,有感即应,无处不通。故佛之通号为正遍知也。或曰:「如何能达此境?曰:习之而已。如汝之思议相应,亦由习成,不过范围狭小,故夫弗信不思议之广大无边境界者,佛呵之为颠倒众生也。

  

  或曰:「此不思议心,如何用之」?曰:毫无巧法,拙而已矣。世界众生作事,率多取巧求奇,故与佛道相远,其实现前一念之心,具足无量恒沙世界,众生之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现前一念,妄作分别,所谓「念何事,修何事」,无功用道者是。非大根大器者,其孰能直下承当!

  

  抑尝论之,自佛法盛行于世,而外道邪师受其影响,竟袭立戒定慧三学之名目以混之,甚或以之为迎合人欲横流之机,惑乱正法,至此已极。故并表而出之,以为修道者之鉴云。

  

  

  定慧颂

  

  观破一切谓之慧。观劳休息谓之定。息毕再观慧更生。复劳再息定更固。定慧如是展转修。坦荡直趣菩提路。成佛证圣何足奇。唯是念念在定慧。莫怪吾人不成佛。一日几时在定慧。定慧究竟之所皈。阿弥陀佛只-句。

  

  

  略说佛法之根本

  

  佛法是昏衢之明灯,文化之泉源,广大精微,不但超哲学,更可超乎科学,盖因哲学仍不出意识幅度之范畴,而科学则除显示所知法之无限,与能知心之有限外。对人生根本之问题。丝毫不能有所供献。而佛法则不然,乃为释迦世尊夜睹明星,八相成道。离念灵知,亲证之妙法。而其超伦绝待,则属于纯理智。而非如世俗无知之徒,所妄指为「迷信」「消极」之谬说。至其功用,则大之能净化世界;小之亦能净化人之身心。凡属有情,皆应学习与弘扬,尤其人人都有成佛之资格,若肯遵照佛陀之言教,笃行实践。不但心身能得健康与愉快,迨至报尽命终,更可以了生脱死。永远离苦得乐。

  

  可惜世人梦梦,障深慧栈,现在不但学佛者不多,而身入空门。能修到情空业尽者。更是吉光片羽。此何故耶?祇因从无始以来,芸芸众生,尽是背觉合尘,妄认此秽聚虫聚之臭皮囊是「自己」。而为此一已,广造众业,不知何为生命之源,何为自己之「根本」。驰骋六尘,舍本逐末,因是梦沉长夜,无从觉悟,则未免太冤枉太可怜矣。

  

  何为有情之根本耶?此根本非神权所能主宰。亦非由所谓造物主所造,实即人人皆具之「本心」。而此心灵明廓彻,照天照地。是无所不在者。有如吾人六根,能见、能闻、种种之感受,以及飞潜动植,山河大地,现代之氢弹、火箭、皆为此心所造。此心即万有之根本。换言之,此方即佛法。佛法知觉义。法者方法,规则、轨范、及有形有相等之义。知觉是「相」之根;相是「觉」之本。觉与相则是互相根本者。以是义故,所有世界上之事,理,取,舍,等等问题。均应向根本上研讨与追求,方可得正确合理之解决。

  

  佛法并非撒豆成兵之魔术,更非「信我就得救,否则不论善恶,均入地狱」之独神教。佛法二字,质言之,即教导世人觉悟之方法。此因众生迷失本性,不知觉悟之方法,使自己受迷惑,以致不能认识自己。人人皆本有「知觉」,而又皆均误以攀缘心作为自己之「知觉」。众生有此错认,所以流转六趣,痛苦无边。因此我佛乃本同体之大悲,应现出世,以此觉悟方法,用方便说、譬喻说、尘说、剎说、一直苦口婆心,宣说四十九年,度脱无数众生。入灭后,所留下之三藏经教,数千年来,依此而得度者,亦如麻如苇。迨至近代,虽属末法时期,同时邪说横滋,又值科学非常发达,使佛法似陷低潮。惟佛法之理论,乃建筑于理智之基础上。故能经得起科学之考验,可以断言。将来其他宗教,能被毁灭,而佛教则不能。科学愈昌明,佛法愈能发扬光大,可预测也。

  

  或问:何以谓之错误自己之「知觉」耶?

  

  噫。此知觉亦即自己,除此知觉,再无一个自己,除去自己亦无一个知觉。若离自己而觅知觉,则根本上已错误矣。

  

  一切有情,均同犯此毛病。皆以为「六尘缘影」即是自己之心;又以「四大假合」认为自己之身。因此一错到底,万劫不能翻身。尤其六尘缘影,本是六识缘六尘落谢之影,本来虚妄。乃竟认之为自心,是犹认贼作子,宁非自寻苦恼乎?而此「知觉」,乃与三世诸佛同体无异者。「佛为己成之佛,我乃当成之佛」。除自己之知觉外,更向何处觅佛耶?故曰:人人皆有成佛之资格。而众生不能成佛之原因,已如上叙。「春蚕自缚,真如在缠」。要想解脱,应当马上看破,放下,自己认识自己。若仍看不破放不下,反向心外以求佛觅佛,莫道觅不得,纵使觅得恐亦非真佛;只不过觅着魔王而已。沩山和尚有言:「今时人、但直下体取不会的,正是汝心;正是汝佛。若向外得一知一解,将为禅道。且没交涉。名运粪入,污汝心田。」

  

  或问:果如汝说,为何佛教人念弥陀佛求生西方。又佛住世时,有人忆佛而得见佛。可说为所见者为魔乎?答:此问未免「胶柱鼓瑟」。吾人应知,释迦说法;弥陀度生。虽是事理一如,但不可以事来难理。上来所说,乃究竟之理论,根本之大法。今之所问,是属于为实施权边事。事有随缘。理无变迁。何能以事来难理乎?夫牖世度生,应该了解事、理、权、实,一如不二。若能深明法法不二,事事一如。则即「理绝情忘金出井,尘空垢尽镜涵秋」。至此地步,我佛慈悲度生之大愿。方算得偿;一大事因缘,亦得圆满。此佛法之根本也。

  

  又问:为何不可以事来难理呢?答:事理是分而不分不分而分者,离事不能显理;无理亦不能融事。重事废理就是魔;明理融事就是佛。若得事理不二,更何妨佛魔一如。佛说之六百卷大般若经,亦不过是破执扫相。故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说「观相元妄,佛即是魔;观性原真,魔即是佛」。此即是佛魔一如。「识得此,万事毕。」总而言之,学佛须从言外思义;教外明宗。应知破处就是显处,放下即是得处;夺处就是予处。此即离苦得乐之根本大法矣。

  

  

  修行人预防五魔

  

  凡学佛人,须知五魔利害,必须预防,早结同参道友,互相警诫。此魔有五,一者死魔,二者病魔,三者烦恼魔,四者五阴魔。五者天魔,破此五魔,最要是预作观想。一观生死一如,如镜花水月,能破死魔。二观知苦断集,如露如电。能破病魔。三观世事如梦,逢场作戏。何须认真,能破烦恼魔。四观如幻化,能破五阴魔。五观一切环境。完全是梦,能破天魔。

  

  更有五要。第一要看破声色利货,转眼成空。二要看轻荣辱得失,如朝露阳焰。三要学吃亏,吃亏即便宜,确是修福。四要不被顺境所转,须知转眼成空。五要割亲断爱,须知恩重仇深。

  

  如是五魔五要,能作如是观,如是行,虽履险路,如同坦途,无罣无碍,立地清凉,随时皆得大自在。然作观时,先要设身处地,方能有效。

  

  

  略解诸法性空

  

  夫诸法者,总不出色法、心法二种范畴。所谓色法者,乃一切色香味触等。唯借心法,而成诸优劣精粗种种名相。心法者,乃一切见闻觉知等。唯借色法,而成诸喜怒忧思种种情感。若非心法。而色法何以成之。若非色法,则心法何以变之。究其若成若变,唯一性空耳。

  

  所谓性空者,乃非色、非心、而能化现一切色心,而又能充足一切色心,而仍不离于色心,而复寄托于色心。且夫性空者,只可名其名,而无一名不是其称。肖其相,而无一相不是其貌。颂其德,而无一德不是其惠。演其功,而无一功不是其能。然独不得会其体者,奈何!噫。是毕竟不彻底蕴。而若称,若貌,若惠,若能,则是其用也。而用岂离其体乎?则会之矣。儒云:「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借此二语,乃表性空之体也。又云:「与天地合其德者,惠也。与日月合其明者,貌也。与四时合其序者,称也。与鬼神合其吉凶者,能也」。借此四与,表其性空之用也。又道德经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借此有无二名,以表性空之全体大用。佛说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者诸法之用也。空者,性空之体也。乃表其体用不二;空色一如故。譬如人身者体也,四肢百骸者用也。又如水波者用也,其湿性者体也。此皆是天然体用,无一不是由体起用;以用显体。绝无无体之用;亦无无用之体。虽一微尘,乃至草叶缕结,无一不有体用。乃至蠢动含灵,无一不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若作如是观,体物而不遗。若非性空,其何能之。

  

  或曰:此说皆属理想之空谈,与事实何干?答曰:理想者,事实之母也。勾践雪会稽之耻;子胥鞭平王之尸。皆有理想,而后方成事实。若无理想,事实焉生。两相比较,理想实重于事…

《倓虚大师论文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