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成佛。中間永無諸委曲相,故名不變不壞,首楞嚴爲一切叁昧之王。
或曰:「所問者,諸法不變不壞之所以然,非問空,有,如幻及非空非有也。曰:若有「空」「有」,必有變壞;若無「空」「有」,從何變壞?此乃根本解決,豈非所以然乎。或曰:「分明諸有爲相,雲何非空、非有」?曰:汝之所問,俱不外偏計執情。夫說有說空。皆前人假定之名相耳,何嘗屬實。
或曰:「既不屬實,雲何爲諸法實相?既曰實相,雲何爲諸法皆空」?曰:如來所說之法,本無一法與人,乃非奪即破,不除即離,滅盡衆生一切執著而已。說「空」者,破其執「有」;說「有」者,奪其著「空」;說「亦有亦空者,除其偏執」;說「非有非空者,離其兩邊」;因諸法不可思議,勉強立名,謂之實相。佛雲:「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作如是觀,自無一法當情,方能脫去無累,故謂「實相」,亦名「妙有真空」。
或曰:「雲何爲無上妙慧也」?曰:知一切法本不可思議,與自心相應者是;蓋世界衆生,以心思口議,方覺自心相應;否則絕不相信,故不能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此實法慧學,由楞嚴大定而發,有感即應,無處不通。故佛之通號爲正遍知也。或曰:「如何能達此境?曰:習之而已。如汝之思議相應,亦由習成,不過範圍狹小,故夫弗信不思議之廣大無邊境界者,佛呵之爲顛倒衆生也。
或曰:「此不思議心,如何用之」?曰:毫無巧法,拙而已矣。世界衆生作事,率多取巧求奇,故與佛道相遠,其實現前一念之心,具足無量恒沙世界,衆生之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現前一念,妄作分別,所謂「念何事,修何事」,無功用道者是。非大根大器者,其孰能直下承當!
抑嘗論之,自佛法盛行于世,而外道邪師受其影響,竟襲立戒定慧叁學之名目以混之,甚或以之爲迎合人欲橫流之機,惑亂正法,至此已極。故並表而出之,以爲修道者之鑒雲。
定慧頌
觀破一切謂之慧。觀勞休息謂之定。息畢再觀慧更生。複勞再息定更固。定慧如是展轉修。坦蕩直趣菩提路。成佛證聖何足奇。唯是念念在定慧。莫怪吾人不成佛。一日幾時在定慧。定慧究竟之所皈。阿彌陀佛只-句。
略說佛法之根本
佛法是昏衢之明燈,文化之泉源,廣大精微,不但超哲學,更可超乎科學,蓋因哲學仍不出意識幅度之範疇,而科學則除顯示所知法之無限,與能知心之有限外。對人生根本之問題。絲毫不能有所供獻。而佛法則不然,乃爲釋迦世尊夜睹明星,八相成道。離念靈知,親證之妙法。而其超倫絕待,則屬于純理智。而非如世俗無知之徒,所妄指爲「迷信」「消極」之謬說。至其功用,則大之能淨化世界;小之亦能淨化人之身心。凡屬有情,皆應學習與弘揚,尤其人人都有成佛之資格,若肯遵照佛陀之言教,笃行實踐。不但心身能得健康與愉快,迨至報盡命終,更可以了生脫死。永遠離苦得樂。
可惜世人夢夢,障深慧棧,現在不但學佛者不多,而身入空門。能修到情空業盡者。更是吉光片羽。此何故耶?祇因從無始以來,芸芸衆生,盡是背覺合塵,妄認此穢聚蟲聚之臭皮囊是「自己」。而爲此一已,廣造衆業,不知何爲生命之源,何爲自己之「根本」。馳騁六塵,舍本逐末,因是夢沈長夜,無從覺悟,則未免太冤枉太可憐矣。
何爲有情之根本耶?此根本非神權所能主宰。亦非由所謂造物主所造,實即人人皆具之「本心」。而此心靈明廓徹,照天照地。是無所不在者。有如吾人六根,能見、能聞、種種之感受,以及飛潛動植,山河大地,現代之氫彈、火箭、皆爲此心所造。此心即萬有之根本。換言之,此方即佛法。佛法知覺義。法者方法,規則、軌範、及有形有相等之義。知覺是「相」之根;相是「覺」之本。覺與相則是互相根本者。以是義故,所有世界上之事,理,取,舍,等等問題。均應向根本上研討與追求,方可得正確合理之解決。
佛法並非撒豆成兵之魔術,更非「信我就得救,否則不論善惡,均入地獄」之獨神教。佛法二字,質言之,即教導世人覺悟之方法。此因衆生迷失本性,不知覺悟之方法,使自己受迷惑,以致不能認識自己。人人皆本有「知覺」,而又皆均誤以攀緣心作爲自己之「知覺」。衆生有此錯認,所以流轉六趣,痛苦無邊。因此我佛乃本同體之大悲,應現出世,以此覺悟方法,用方便說、譬喻說、塵說、剎說、一直苦口婆心,宣說四十九年,度脫無數衆生。入滅後,所留下之叁藏經教,數千年來,依此而得度者,亦如麻如葦。迨至近代,雖屬末法時期,同時邪說橫滋,又值科學非常發達,使佛法似陷低潮。惟佛法之理論,乃建築于理智之基礎上。故能經得起科學之考驗,可以斷言。將來其他宗教,能被毀滅,而佛教則不能。科學愈昌明,佛法愈能發揚光大,可預測也。
或問:何以謂之錯誤自己之「知覺」耶?
噫。此知覺亦即自己,除此知覺,再無一個自己,除去自己亦無一個知覺。若離自己而覓知覺,則根本上已錯誤矣。
一切有情,均同犯此毛病。皆以爲「六塵緣影」即是自己之心;又以「四大假合」認爲自己之身。因此一錯到底,萬劫不能翻身。尤其六塵緣影,本是六識緣六塵落謝之影,本來虛妄。乃竟認之爲自心,是猶認賊作子,甯非自尋苦惱乎?而此「知覺」,乃與叁世諸佛同體無異者。「佛爲己成之佛,我乃當成之佛」。除自己之知覺外,更向何處覓佛耶?故曰:人人皆有成佛之資格。而衆生不能成佛之原因,已如上敘。「春蠶自縛,真如在纏」。要想解脫,應當馬上看破,放下,自己認識自己。若仍看不破放不下,反向心外以求佛覓佛,莫道覓不得,縱使覓得恐亦非真佛;只不過覓著魔王而已。沩山和尚有言:「今時人、但直下體取不會的,正是汝心;正是汝佛。若向外得一知一解,將爲禅道。且沒交涉。名運糞入,汙汝心田。」
或問:果如汝說,爲何佛教人念彌陀佛求生西方。又佛住世時,有人憶佛而得見佛。可說爲所見者爲魔乎?答:此問未免「膠柱鼓瑟」。吾人應知,釋迦說法;彌陀度生。雖是事理一如,但不可以事來難理。上來所說,乃究竟之理論,根本之大法。今之所問,是屬于爲實施權邊事。事有隨緣。理無變遷。何能以事來難理乎?夫牖世度生,應該了解事、理、權、實,一如不二。若能深明法法不二,事事一如。則即「理絕情忘金出井,塵空垢盡鏡涵秋」。至此地步,我佛慈悲度生之大願。方算得償;一大事因緣,亦得圓滿。此佛法之根本也。
又問:爲何不可以事來難理呢?答:事理是分而不分不分而分者,離事不能顯理;無理亦不能融事。重事廢理就是魔;明理融事就是佛。若得事理不二,更何妨佛魔一如。佛說之六百卷大般若經,亦不過是破執掃相。故曰「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說「觀相元妄,佛即是魔;觀性原真,魔即是佛」。此即是佛魔一如。「識得此,萬事畢。」總而言之,學佛須從言外思義;教外明宗。應知破處就是顯處,放下即是得處;奪處就是予處。此即離苦得樂之根本大法矣。
修行人預防五魔
凡學佛人,須知五魔利害,必須預防,早結同參道友,互相警誡。此魔有五,一者死魔,二者病魔,叁者煩惱魔,四者五陰魔。五者天魔,破此五魔,最要是預作觀想。一觀生死一如,如鏡花水月,能破死魔。二觀知苦斷集,如露如電。能破病魔。叁觀世事如夢,逢場作戲。何須認真,能破煩惱魔。四觀如幻化,能破五陰魔。五觀一切環境。完全是夢,能破天魔。
更有五要。第一要看破聲色利貨,轉眼成空。二要看輕榮辱得失,如朝露陽焰。叁要學吃虧,吃虧即便宜,確是修福。四要不被順境所轉,須知轉眼成空。五要割親斷愛,須知恩重仇深。
如是五魔五要,能作如是觀,如是行,雖履險路,如同坦途,無罣無礙,立地清涼,隨時皆得大自在。然作觀時,先要設身處地,方能有效。
略解諸法性空
夫諸法者,總不出色法、心法二種範疇。所謂色法者,乃一切色香味觸等。唯借心法,而成諸優劣精粗種種名相。心法者,乃一切見聞覺知等。唯借色法,而成諸喜怒憂思種種情感。若非心法。而色法何以成之。若非色法,則心法何以變之。究其若成若變,唯一性空耳。
所謂性空者,乃非色、非心、而能化現一切色心,而又能充足一切色心,而仍不離于色心,而複寄托于色心。且夫性空者,只可名其名,而無一名不是其稱。肖其相,而無一相不是其貌。頌其德,而無一德不是其惠。演其功,而無一功不是其能。然獨不得會其體者,奈何!噫。是畢竟不徹底蘊。而若稱,若貌,若惠,若能,則是其用也。而用豈離其體乎?則會之矣。儒雲:「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借此二語,乃表性空之體也。又雲:「與天地合其德者,惠也。與日月合其明者,貌也。與四時合其序者,稱也。與鬼神合其吉凶者,能也」。借此四與,表其性空之用也。又道德經雲:「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借此有無二名,以表性空之全體大用。佛說心經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者諸法之用也。空者,性空之體也。乃表其體用不二;空色一如故。譬如人身者體也,四肢百骸者用也。又如水波者用也,其濕性者體也。此皆是天然體用,無一不是由體起用;以用顯體。絕無無體之用;亦無無用之體。雖一微塵,乃至草葉縷結,無一不有體用。乃至蠢動含靈,無一不具足叁千性相,百界千如。若作如是觀,體物而不遺。若非性空,其何能之。
或曰:此說皆屬理想之空談,與事實何幹?答曰:理想者,事實之母也。勾踐雪會稽之恥;子胥鞭平王之屍。皆有理想,而後方成事實。若無理想,事實焉生。兩相比較,理想實重于事…
《倓虛大師論文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