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倓虛大師論文集▪P4

  ..續本文上一頁實。吾人若于事實上,再能觀念性空,則事成何榮;事敗何辱。可謂照見五蘊皆空。「即性空也」。度一切苦厄也。吾人多惑于專重事實之諸法,而放棄全能之性空,故苦無底止。或問:以何法觀此性空?答曰:別無他法,乃各人本有之妙法,而終日常用,只是用得不當,若用得相當,應聽佛說「觀相元妄,觀性元真。」所謂觀性相者,乃指世間人觀念得當,簡言告誡真修者,不可執著一切幻相,幻相之本虛妄。應當轉觀諸法性空,性空之本爲真。此諸佛之真谛,皆盡于「諸法性空」也矣。

  

  

  說五蘊爲一切法之本源

  

  觀察宇宙人生之淵源,總其大概,不過心物兩端。我佛發明世出世間之萬法,亦皆綜合色(物也)心二法,而開成無量法門。由于人之根性不同,因人施教也。又以色心二法開合以成五蘊,開一心法,爲受想行識四蘊。合十一色法(眼耳鼻舌身五根及色聲香味觸五境及無表)爲一色蘊。共成色受想行識五蘊也。就此五蘊,則可知比爲宇宙人生之本源。而人之安危苦樂,乃至發聲聞(小乘)緣覺(中乘)菩提(大乘)心,以至成佛。莫不由此五蘊中求來。何以故?六道(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凡夫執取五蘊,故受輪回之苦。

  

  雲何執取五蘊?所謂執取者,不出觀念之心。所觀念者,不出種種妄想顛倒。其所顛倒之處,但說其粗相有四處。

  

  一、觀物質所成之色身(色蘊)爲淨麗,生欲愛想。二、觀所受用(受蘊)之衣食住及六塵等之環境爲快樂,生貪得想。叁、觀妄識六塵緣影心(識蘊)爲常住,生依止想。四、觀想行二蘊,遍行一切法爲我、我所,生執著想。依此四種顛倒妄想,故作六道輪回種子,受苦永無了期。

  

  二乘聖人(小乘聲聞、中乘緣覺)本屬小機,不能接受大乘佛法,佛不得已,俯就小機,教以小乘。對此五蘊,生對治想。故以五蘊作四念處。雖以佛法尚屬細相顛倒,然對于凡夫,確屬正念。

  所謂四念處者,一者觀念色蘊之身爲不淨。(一、種子不淨。二、住胎不淨。叁、生前不淨。四、死後不淨。五、究竟不淨)。生厭離想。二、觀受蘊之衣食住及六塵之境,種種不足,即是現在之苦。若種種豐足。作將來臨終離散之苦,亦生厭離之想。叁、觀色蘊緣影之心,生滅無常,亦成厭離之想。四、觀想行二蘊,遍行一切法,無我,我所,亦屬厭離想。觀成厭離,不受世間一切法,故不入輪回,而得寂滅爲樂。雖屬獨善其身,而尚未沾佛法氣味,然較六道凡夫,已勝萬倍矣。

  

  若大乘菩薩發菩提心,自利利人,拌舍身命,救度一切衆生,亦用此五蘊。叁世諸佛,證此五蘊,成就四德。一、證此識蘊「無常」緣影之心爲常德。二、證受蘊之「苦」爲樂德。叁證想行二蘊「無我」爲我德。四、證色蘊「不淨」之身爲淨德。故曰常樂我淨之四德也。並以五蘊而證十德之通號:(一)以色蘊而證「如來」,因佛之色身由如而來故。(二)以受蘊證「應供」,惟佛能應受十方供養故。(叁)以想蘊證「正偏知」,由觀正因遍知十方故。(四)以行蘊證「明行足」,因明則行,行則明,福慧兩足故。(五)以識蘊證「善逝(去也)世間解」,由世間之言語解說,皆無實義,以明智愛語而善去之故。此爲自行因果之五德。又化他能所之五德者。(六)「無上士」爲能化,菩薩有上士爲所化,二乘爲所化。以入大乘者則調之;已入大乘者則禦之。而名丈夫者,乃善調禦故。(八)「天人師」爲能化,天道人道爲所化。是爲人天師表故。(九)「佛」爲能化,四惡趣爲所化。惡趣衆生,非佛力不能化故。(十)「世尊」爲能化,叁世衆生爲所化。乃過去現在未來衆生尊佛故。以上共證十種通號,皆未出于五蘊也。

  

  上來凡聖因果之苦樂,具求之于五蘊。雲何行持?能證佛果,惟有熟讀虔誦一部妙法蓮華經。

  

  

  論法界及五蘊互爲始終之造化由來

  遠盱近矚,俯察仰視,法界之中,林林總總,森羅萬象,溯其源流,皆不離五蘊聚變幻不可思議之玄妙是。雲何是法界?法者,代表一切色法心法之性相是。界者,分別十種世界是。一、佛世界,二、菩薩世界,叁、緣覺世界,四、聲聞世界,共爲四聖世界。五、天道世界,六、人道世界,七、阿修羅道世界,八、畜道世界,九、鬼道世界,+、地獄世界,共爲六凡世界。統共名十法界。

  

  雲何是五蘊?乃色、受、想、行、識是。按蘊原作陰,爲覆藏義;又爲一團,一聚,一群之義。

  

  雲何是玄妙?玄者了不可得義。妙者不可思議義。蓋色、受、想、叁蘊,多覆本然之妙。行、識、二蘊,多藏固有之玄。衆生本具之玄妙,被五蘊覆藏不顯,故造成五濁惡世,隨蘊流轉,而化現六道輪回。苦無底止。有二乘聖人,知五蘊之蔽,僅除色、受、想、叁蘊之粗覆,而未見所覆之妙,則仍爲行、識、二蘊所囿。唯略悟其玄,但逃出輪回生死而已,未得究竟解脫。諸佛大揭五蘊之覆藏,並善用覆藏本具之玄妙,于是以自行因果,化成五德。複以化他能所,亦成五德。如是造化而共成諸佛十德之通號。曰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雲何是五蘊之造化成諸佛之十德?乃以自行因果,及化他能所之所成故。茲分論之:

  

  (甲)屬于自行因果者

  按衆生之大端分九類,而人類爲其一,其身相屬五蘊中之色蘊,而由來秉具于法界之性,法界之性,本自如如。而衆生見性于法界者,故曰「如來」。則可知如來之名稱,來于五蘊中之色蘊是。

  

  又、如無異相,來有別相。而無異與有別,並行而不悖,法法皆然。故謂之妙色。妙色圓成,感應十方道交,色色授受,故號曰「應供」。可知應供之名稱,來于五蘊中之受蘊是。

  

  又、受必有想。想屬遍行。行到即知,知遍無偏。可謂「正遍知」矣。則可知「正遍知」之名稱,來于五蘊中之想蘊是。

  

  又、既正遍知,而知必遍十方,明了一切。則知明相應,不胫而走。明行一致,事理皆充。故曰「明行足」。則可知明行足之名稱,來于五蘊中之行蘊是。

  

  又、明行具足,知行合一。識得法法無礙,善言化導利生,盡將衆生所立之世間戲論解說,掃破無余。可謂「善去世間解」。則可知善逝(逝者去也)世間解之名稱,來于五蘊中之識蘊是。于是以觀,如來實義爲自行自悟。如來實義爲本因,證得如來實義爲佛果。此之謂自行因果之內五德是。

  

  (乙)屬于化他能所者

  能度化者是諸佛,所度化者是衆生。衆生有九類:一、菩薩爲大道心衆生,二、緣覺爲孤調衆生,叁、聲聞爲希果衆生,四、天人爲樂趣衆生,五、世人爲苦樂衆生,六阿修羅爲瞋鬥衆生,七、畜類爲愚癡衆生,八、餓鬼爲悭貪衆生,九、地獄爲苦苦衆生,以上九類衆生,皆在所化之內。唯佛爲能化。一、菩薩上有佛道未成,名有上士。乃爲佛之所化者,佛以所化立名,故稱「無上士」第一德號。二、緣覺,叁、聲聞,皆屬二乘聖人,獨善其身,未發菩提心,不肯度化,利益衆生,乃佛化之。時時俯就調理,俟其發心而駕禦之,令行菩薩道。是佛所調,佛能禦之。故名「調禦丈夫」。此第二德號。四、天人樂趣衆生,五、世人苦樂衆生。此二善道爲佛所化,佛爲能化之大導師。故名「天人師」。此第叁德號。六曰阿修羅(譯無端正)瞋鬥衆生,七曰畜生愚癡衆生,八曰餓鬼悭貪衆生,九曰地獄苦苦衆生。此四惡趣有非菩薩所能化者,必須覺行圓滿者始能化之。故名之曰「佛」此第四德號。

  

  又十方叁世四生九有,以及蠢動含靈,一切衆生所尊仰者。唯佛能化彼,離苦得樂。于是複受叁世尊仰,故名曰「世尊」。此第五德號。故謂化他能所之外五德是。並前自行因果之內五德,共成佛之十種通號。總而論之,佛之十德通號,若因若果,若能若所,而各有由來。衆生覆于五蘊,起惑造業,永受濁惡之苦。諸佛揭開五蘊,背塵合覺,永享解脫之樂。五蘊造法界,而界界各具五蘊。法界化衆生,而生生同體法界。蘊界互爲始終,生佛豈有先後。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又曰:「如人夢事,事事皆人。如鏡現影,影影皆鏡」。按此說之,可謂人乎?事乎?鏡乎?影乎?止可說不一不異,不即不離,不可分別,不可擬議,非妙而何?擬不可得,非玄而何?玄妙難思,而性在其中矣。

  

  問。玄與妙在事實上有何分別?

  答。吾人之心。惟一明明了了,而無一相所對者。即謂之玄。而妙又當別論,如聲聞、緣覺、祇得其玄,了無一物可得故。故不受後有,至灰身泯智,亦僅免分段生死,而變易生死猶存,以未得其妙故。故所修滅受想定等法,但脫色受想叁蘊之粗覆,而未脫行識二蘊之微系。故名之曰偏真。

  

  問。佛教常言,佛事門中。不舍一法。雲何破除五蘊?且佛有佛之五蘊。乃至地獄、餓鬼、畜生、亦各有五蘊。豈不互相抵觸乎?

  答。善哉問,按古德有答者曰,破相不破法是。然以理細推之,不破法,亦不破相。而但破其執是。何則?若果破相者,何曰「是諸法空相」。又曰「諸法實相」。佛說一大藏教,無非破執之具。若知破處即是顯處;奪處即是與處。方能入妙。蓋妙者乃現量心境,是生滅同時,來去未動,同異並立,大小互容,又豈可思量之。不信其義,以未入妙故。以言入妙,談何容易。故釋迦如來一代時教。四十年後,方敢公然極唱本懷之妙法蓮華經。非法王之不能說,正確恐學法者不能聞之若聞其前所未曾聞者,必至驚疑。驚疑則不信,不信則謗,謗則墮,墮則苦。我佛慈悲,唯恐引人墮于大坑,故不說之。迨至機緣成熟,舍利弗殷勤叁請,我佛又以行將入滅,雖不得不以無數方便。譬喻演說,而尚有五千人退席,佛不製止,免其墮落故,故曰;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

《倓虛大師論文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