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倓虚大师论文集▪P4

  ..续本文上一页实。吾人若于事实上,再能观念性空,则事成何荣;事败何辱。可谓照见五蕴皆空。「即性空也」。度一切苦厄也。吾人多惑于专重事实之诸法,而放弃全能之性空,故苦无底止。或问:以何法观此性空?答曰:别无他法,乃各人本有之妙法,而终日常用,只是用得不当,若用得相当,应听佛说「观相元妄,观性元真。」所谓观性相者,乃指世间人观念得当,简言告诫真修者,不可执着一切幻相,幻相之本虚妄。应当转观诸法性空,性空之本为真。此诸佛之真谛,皆尽于「诸法性空」也矣。

  

  

  说五蕴为一切法之本源

  

  观察宇宙人生之渊源,总其大概,不过心物两端。我佛发明世出世间之万法,亦皆综合色(物也)心二法,而开成无量法门。由于人之根性不同,因人施教也。又以色心二法开合以成五蕴,开一心法,为受想行识四蕴。合十一色法(眼耳鼻舌身五根及色声香味触五境及无表)为一色蕴。共成色受想行识五蕴也。就此五蕴,则可知比为宇宙人生之本源。而人之安危苦乐,乃至发声闻(小乘)缘觉(中乘)菩提(大乘)心,以至成佛。莫不由此五蕴中求来。何以故?六道(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凡夫执取五蕴,故受轮回之苦。

  

  云何执取五蕴?所谓执取者,不出观念之心。所观念者,不出种种妄想颠倒。其所颠倒之处,但说其粗相有四处。

  

  一、观物质所成之色身(色蕴)为净丽,生欲爱想。二、观所受用(受蕴)之衣食住及六尘等之环境为快乐,生贪得想。三、观妄识六尘缘影心(识蕴)为常住,生依止想。四、观想行二蕴,遍行一切法为我、我所,生执着想。依此四种颠倒妄想,故作六道轮回种子,受苦永无了期。

  

  二乘圣人(小乘声闻、中乘缘觉)本属小机,不能接受大乘佛法,佛不得已,俯就小机,教以小乘。对此五蕴,生对治想。故以五蕴作四念处。虽以佛法尚属细相颠倒,然对于凡夫,确属正念。

  所谓四念处者,一者观念色蕴之身为不净。(一、种子不净。二、住胎不净。三、生前不净。四、死后不净。五、究竟不净)。生厌离想。二、观受蕴之衣食住及六尘之境,种种不足,即是现在之苦。若种种丰足。作将来临终离散之苦,亦生厌离之想。三、观色蕴缘影之心,生灭无常,亦成厌离之想。四、观想行二蕴,遍行一切法,无我,我所,亦属厌离想。观成厌离,不受世间一切法,故不入轮回,而得寂灭为乐。虽属独善其身,而尚未沾佛法气味,然较六道凡夫,已胜万倍矣。

  

  若大乘菩萨发菩提心,自利利人,拌舍身命,救度一切众生,亦用此五蕴。三世诸佛,证此五蕴,成就四德。一、证此识蕴「无常」缘影之心为常德。二、证受蕴之「苦」为乐德。三证想行二蕴「无我」为我德。四、证色蕴「不净」之身为净德。故曰常乐我净之四德也。并以五蕴而证十德之通号:(一)以色蕴而证「如来」,因佛之色身由如而来故。(二)以受蕴证「应供」,惟佛能应受十方供养故。(三)以想蕴证「正偏知」,由观正因遍知十方故。(四)以行蕴证「明行足」,因明则行,行则明,福慧两足故。(五)以识蕴证「善逝(去也)世间解」,由世间之言语解说,皆无实义,以明智爱语而善去之故。此为自行因果之五德。又化他能所之五德者。(六)「无上士」为能化,菩萨有上士为所化,二乘为所化。以入大乘者则调之;已入大乘者则御之。而名丈夫者,乃善调御故。(八)「天人师」为能化,天道人道为所化。是为人天师表故。(九)「佛」为能化,四恶趣为所化。恶趣众生,非佛力不能化故。(十)「世尊」为能化,三世众生为所化。乃过去现在未来众生尊佛故。以上共证十种通号,皆未出于五蕴也。

  

  上来凡圣因果之苦乐,具求之于五蕴。云何行持?能证佛果,惟有熟读虔诵一部妙法莲华经。

  

  

  论法界及五蕴互为始终之造化由来

  远盱近瞩,俯察仰视,法界之中,林林总总,森罗万象,溯其源流,皆不离五蕴聚变幻不可思议之玄妙是。云何是法界?法者,代表一切色法心法之性相是。界者,分别十种世界是。一、佛世界,二、菩萨世界,三、缘觉世界,四、声闻世界,共为四圣世界。五、天道世界,六、人道世界,七、阿修罗道世界,八、畜道世界,九、鬼道世界,+、地狱世界,共为六凡世界。统共名十法界。

  

  云何是五蕴?乃色、受、想、行、识是。按蕴原作阴,为覆藏义;又为一团,一聚,一群之义。

  

  云何是玄妙?玄者了不可得义。妙者不可思议义。盖色、受、想、三蕴,多覆本然之妙。行、识、二蕴,多藏固有之玄。众生本具之玄妙,被五蕴覆藏不显,故造成五浊恶世,随蕴流转,而化现六道轮回。苦无底止。有二乘圣人,知五蕴之蔽,仅除色、受、想、三蕴之粗覆,而未见所覆之妙,则仍为行、识、二蕴所囿。唯略悟其玄,但逃出轮回生死而已,未得究竟解脱。诸佛大揭五蕴之覆藏,并善用覆藏本具之玄妙,于是以自行因果,化成五德。复以化他能所,亦成五德。如是造化而共成诸佛十德之通号。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云何是五蕴之造化成诸佛之十德?乃以自行因果,及化他能所之所成故。兹分论之:

  

  (甲)属于自行因果者

  按众生之大端分九类,而人类为其一,其身相属五蕴中之色蕴,而由来秉具于法界之性,法界之性,本自如如。而众生见性于法界者,故曰「如来」。则可知如来之名称,来于五蕴中之色蕴是。

  

  又、如无异相,来有别相。而无异与有别,并行而不悖,法法皆然。故谓之妙色。妙色圆成,感应十方道交,色色授受,故号曰「应供」。可知应供之名称,来于五蕴中之受蕴是。

  

  又、受必有想。想属遍行。行到即知,知遍无偏。可谓「正遍知」矣。则可知「正遍知」之名称,来于五蕴中之想蕴是。

  

  又、既正遍知,而知必遍十方,明了一切。则知明相应,不胫而走。明行一致,事理皆充。故曰「明行足」。则可知明行足之名称,来于五蕴中之行蕴是。

  

  又、明行具足,知行合一。识得法法无碍,善言化导利生,尽将众生所立之世间戏论解说,扫破无余。可谓「善去世间解」。则可知善逝(逝者去也)世间解之名称,来于五蕴中之识蕴是。于是以观,如来实义为自行自悟。如来实义为本因,证得如来实义为佛果。此之谓自行因果之内五德是。

  

  (乙)属于化他能所者

  能度化者是诸佛,所度化者是众生。众生有九类:一、菩萨为大道心众生,二、缘觉为孤调众生,三、声闻为希果众生,四、天人为乐趣众生,五、世人为苦乐众生,六阿修罗为瞋斗众生,七、畜类为愚痴众生,八、饿鬼为悭贪众生,九、地狱为苦苦众生,以上九类众生,皆在所化之内。唯佛为能化。一、菩萨上有佛道未成,名有上士。乃为佛之所化者,佛以所化立名,故称「无上士」第一德号。二、缘觉,三、声闻,皆属二乘圣人,独善其身,未发菩提心,不肯度化,利益众生,乃佛化之。时时俯就调理,俟其发心而驾御之,令行菩萨道。是佛所调,佛能御之。故名「调御丈夫」。此第二德号。四、天人乐趣众生,五、世人苦乐众生。此二善道为佛所化,佛为能化之大导师。故名「天人师」。此第三德号。六曰阿修罗(译无端正)瞋斗众生,七曰畜生愚痴众生,八曰饿鬼悭贪众生,九曰地狱苦苦众生。此四恶趣有非菩萨所能化者,必须觉行圆满者始能化之。故名之曰「佛」此第四德号。

  

  又十方三世四生九有,以及蠢动含灵,一切众生所尊仰者。唯佛能化彼,离苦得乐。于是复受三世尊仰,故名曰「世尊」。此第五德号。故谓化他能所之外五德是。并前自行因果之内五德,共成佛之十种通号。总而论之,佛之十德通号,若因若果,若能若所,而各有由来。众生覆于五蕴,起惑造业,永受浊恶之苦。诸佛揭开五蕴,背尘合觉,永享解脱之乐。五蕴造法界,而界界各具五蕴。法界化众生,而生生同体法界。蕴界互为始终,生佛岂有先后。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又曰:「如人梦事,事事皆人。如镜现影,影影皆镜」。按此说之,可谓人乎?事乎?镜乎?影乎?止可说不一不异,不即不离,不可分别,不可拟议,非妙而何?拟不可得,非玄而何?玄妙难思,而性在其中矣。

  

  问。玄与妙在事实上有何分别?

  答。吾人之心。惟一明明了了,而无一相所对者。即谓之玄。而妙又当别论,如声闻、缘觉、祇得其玄,了无一物可得故。故不受后有,至灰身泯智,亦仅免分段生死,而变易生死犹存,以未得其妙故。故所修灭受想定等法,但脱色受想三蕴之粗覆,而未脱行识二蕴之微系。故名之曰偏真。

  

  问。佛教常言,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云何破除五蕴?且佛有佛之五蕴。乃至地狱、饿鬼、畜生、亦各有五蕴。岂不互相抵触乎?

  答。善哉问,按古德有答者曰,破相不破法是。然以理细推之,不破法,亦不破相。而但破其执是。何则?若果破相者,何曰「是诸法空相」。又曰「诸法实相」。佛说一大藏教,无非破执之具。若知破处即是显处;夺处即是与处。方能入妙。盖妙者乃现量心境,是生灭同时,来去未动,同异并立,大小互容,又岂可思量之。不信其义,以未入妙故。以言入妙,谈何容易。故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四十年后,方敢公然极唱本怀之妙法莲华经。非法王之不能说,正确恐学法者不能闻之若闻其前所未曾闻者,必至惊疑。惊疑则不信,不信则谤,谤则堕,堕则苦。我佛慈悲,唯恐引人堕于大坑,故不说之。迨至机缘成熟,舍利弗殷勤三请,我佛又以行将入灭,虽不得不以无数方便。譬喻演说,而尚有五千人退席,佛不制止,免其堕落故,故曰;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

《倓虚大师论文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