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倓虚大师论文集▪P8

  ..续本文上一页>

  或问:佛依般若会上,会一切法归摩诃衍,故命声闻弟子回小向大,度化众生,净佛国土。弟子等依教奉行,皆弘大乘之法。为何法华信解品穷子喻中,本系取譬般若会上,转教菩萨实行大乘,而穷子犹自谓客作贱人,财富与己无分,虽领知大富家业,而无希取一餐之意,仍住草庵。

  

  答。声闻弟子依教奉行,固属事实。惟其心理观念,仍未舍其旧习已证之有余涅槃。因未起大乘心理之观念,故意志仍下劣,自譬谓客作贱人,大富家业,与己无分,乃至仍住草庵云尔。

  

  问。佛法之大小乘,其心理中之观念。有何差别?

  答。小乘之观念,但观心空为及第。大乘则不然,乃观一切事实物相,皆是妙有真空。

  

  问。云何为妙有真空?

  答。世界上之一切事物,凡有形有相者,皆从妙理而有,故曰妙有。所谓妙理者,非言思所能及,亦非分别所可得,因此不可说为有为空,亦有亦空,及非有非空,故曰妙有真空。

  

  问。世间所有一切事理,皆系言语思考而成。若舍言语思考,则事理何由显现?

  答。今所论者,乃出世间见性成佛之大事,非世间尘劳等事可比。凡有言思分别,皆属偏计情执,假订符号,皆无充足至理,终无是处。

  

  问。云何是偏计假订?云何为理不充足?

  答。一切法本无名相,不可分别,更无是非,而世人不觉,妄作分别,普遍核计,假订名相,以为符号,执我我所,因此是非蠭起,华起眚目,致长劫沉沦。所谓假订者,乃假借拟订,如对前说后,对后名前。假左成右,假右名左。所谓彼有即此有;彼无即此无。如是推及一切名相,本身原无名相,咸是假借,故曰遍计假订。又如言思,借非言思。分别,依无分别。可谓此无即彼无;此有即彼有。既为假订偏计,当然无充足至理之可言。

  

  问。按所答之言,亦属假订言思分别,得无自相矛盾乎?又查佛所说一切经教,亦未离言思分别,亦可说为皆无充足之至理乎?

  答。所见甚是。然须知此皆系执柯以伐柯之意耳。如指示迷途之人。彼路头已走错,须指其由错路转身,回至原错处之歧点,方能旧路回家,祇在当人肯转身耳。岂是别有别途哉。佛亦如是。借得言思分别,引导众生,背尘合觉,旧路还家而已。与世谛宗旨不同,功用亦迥异,经不云乎?「凡有言说,皆无实义。」「佛说法四十九年,未道着一字。」得鱼应忘筌,到岸不须船。若能于此处着眼,方有入处。

  

  问。纵然能作到无言思无分别之境地,与世界人生有何益?

  答。利莫大焉。我佛及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出世说法。别无异法,唯一宗旨,即为教化众生,认识不可言思分别之妙法。俾离苦得乐耳。历代祖师,筚路蓝缕,以发山林,苦口婆心,建立各宗,亦无一不然,别无二法,若有二法,除其方便外,即是外道。何以故?佛者觉也。吾人谁无知觉。本来是佛。概不用思毫做作,即此知觉本自清净圆明,若能顿歇狂心,舍去偏计执着,当体即是清净妙觉。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无欠无余,无内外,无自他。无始终,无来去,无得失,乃至无生灭断常等等。迥脱根尘,超出一切对待,祇要看得破,信得极,放得下,当前即是。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剎土,自他不隔于毫端。」现成现成,乃故有之家业也。

  

  问。小乘声闻根器,系用何法修行?

  答。小乘根性与大乘不同,因其意志下劣,见闻狭陋,不能越声越色、执着声色等,以为对相。理事不能圆融。一闻大乘,佛法无边,即望洋生惧,谓非己分。故如来慈悲,为实施权,令修生灭四谛,及三十七助道品。先观念苦、空、无常、无我、观受虽乐,终必成苦。观身不净,究竟成空。观心无常,剎那不住。观法无我,行无相应。此名四念处。属闻慧,外凡位也。次修四种正善殷勤,名曰四正勤。善念已起不令断,未起令速起。恶念未起不令起,已起令速断。由此四正勤能发暖位,属思慧。内凡位也。如是思慧相应,名四如意足。属修慧得定,定断专一,不复纷动,能发无漏,「顶位」起生空智,即成解脱。若得信、精进、念、定、慧、五根,则安固成五力,「忍位」至上忍,入「世第一位」,似解邻真。若「觉」心沉、念用择、进、喜。心浮,念用安、定、舍、名七觉支。再修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定、正念、正命、至此方入见道位。转凡入圣,证初果须陀洹,顿断三界八十八使,再入修道位,破欲界九品思惑,若任运修行,须经六番生死,破上、中、六品思惑。证二果斯陀含,再经一番生死,破下三品思惑。证三果阿那含。居五不还天。再破七十二品思惑,即证四果阿罗汉。历劫辛勤,方证偏真。较之大乘,不啻天渊也。

  

  

  观心法要

  若弃生灭  守于真常  常光现前  根尘识心  应时销落

  想相为尘  识尘为垢  二俱远离  则汝法眼  应时清明

  云何不成  无上知觉

  

  吾人根本上并无生死,乃由自己妄认为有生死,致受一切痛苦,亦是因为将浮尘根(眼耳鼻舌身意)以为自己,忽略了自己的知觉(见闻嗅尝觉知-胜义根)而不知觉是从来无生死的,遂以六根着于六尘,换言之,浮尘根是能漏,胜义根是所漏,就漏于色声香味触法之中了。再伸言之,吾人即将从来不死的见闻嗅尝觉知,迷在眼耳鼻舌身意之上,又将六根迷在六尘之上。行人应用「见自见」、「闻自闻」等之工夫,即不为色转,不为声转,嗅尝觉知亦复如是。要能所双亡,本知本觉,就现前了。吾人皆因色而显见,因声而显闻。如眼不染色尘,耳不染声尘,则能所双亡,即本知本觉现前矣。更要知道能所是同时并起的,若一根清净,其余五根悉皆清净,所谓一根清净,六根返元。悟道成佛,皆由此起。

  

  

  净心法语

  所谓佛法,并不离世间法,其目的无非在使心净心。人之根性不同,故法亦有异。皆由浅而深,取其最易者,莫若诵经念佛。念至功夫纯熟,心中自然清净。平日应注意者,(1)即佛之戒律须守,对外面环境之奢侈繁华,须看得破,一切恶习,丝毫莫沾。每天应有定课,按照去作,念佛念经,皆不必分别。只要诚心,天长日久,自然心净,人心之被熏染,轻重不同,故欲心净,所需时间,亦不相同。念至心净时,其境界,非言语文字所能形容。总之,大家应以死心念佛拜佛为唯一法。(2)一切外缘,得减少即减少,一切眷属,得远离即远离,对诸事诸情,不爱不憎,不取不舍,当知世间所有富贵功名等等,皆如梦如幻,转瞬成空,不足留恋,而所有眷属财产,等等,亦终必消散,丝毫靠不住,所靠得住者,唯有佛菩萨。此乃未得道时,所必须依靠的,又欲看淡世情,须深信因果。知人生遭遇,穷通贵贱皆有定数。任运而行,随缘度日,任何事皆不扰我心,所有衣食住行是非荣辱,都冷冰冰放下。如此,外缘清净,心中智慧自开。(3)暇时静坐,可观想,观佛像,菩萨像,极乐世界像,使心专一。每日早起,心中明白,宜于念佛。晚上,可于佛前,自己默想:「今天起烦恼否」、「生恶念否?」有则改过,无则加勉。此是入极乐世界之正道。(4)念佛用功,不可好奇,不要求佛放光,求菩萨赐梦,及各种贪图玄想,否则容易起魔。当知境像是环境。若能心不随境转。自得清净。(5)一切嗜好贪爱,皆应戒绝,否则根本就谈不到修行,我现在也不必多说,总全仗诸位自己努力。语云:「中国难生,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三难俱得,其福大矣。各人应自尊重,不可自暴自弃,须生欢喜心,精进心,莫生懈怠心,放逸心,人生几十年,转眼即过去,千万及早努力,若将今生耽误,则一口气绝,又投胞胎,尚不知流至何趣,彼时痛苦缠绕,求出无期,则悔之晚矣。不再多言。请诸位自己努力。

  

  

  释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之义

  如来藏中者。乃显性之辞。通于下文。以如无异相。来有别相。于是无相中藏有相。有相中藏无相。互藏而不可分别。故谓之如来藏中。依此性本无分别。而幻色即是真空。故曰性色真空。又依此性而虚空即是真色。故曰性空真色。换言之。对境不作分别。而幻色即是真空。虚空即是真色。祗在现前一念相应而已。经云:「观相元妄。观性元真」。亦即此义。乃显如来藏妙真如性也。

  

  或问。云何谓之性?答。以知相无可分别。故谓之性。按三界二十五有。一切诸法。如能知皆无可分别。则皆是性。中论云:「因缘即空、即假、即中」即是显性。姑以色心二法证之。彼此互为因缘。以因心缘色。因色缘心。故曰因缘也。如了知离心无色。离色无心。互不假借。各住本位。而心色之法。若名若相。当体皆空。故曰因缘即空也。如是观念成就。但能治执有之病。执有之病虽愈。而执空之病随生。再治执空。进而教以从空入假。因空不自立。借有名空。有不自有。借空名有。是空有之名。皆为假借而成。故曰因缘。空即假也。修此假观。以治执空之病。假观如幻。起大悲心度化众生。始能消除历劫如尘如沙之迷惑。如是度尽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始得不堕执假之病。何以故?所谓众生者。本是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若说定是因缘。又当体即空。是因缘不可说。若说是空。又为假借立名。是空亦不可说。若说是假。而幻有即空。空即幻有。是假更不可说。可谓因缘乎?空乎?假乎?总皆归于不可说。何以故?以缘中有空。空中有假。假中有真。而泯中有立。立中有泯。互摄互含。故曰因缘。即空、即假、即中也。立此中谛。以治因缘、空、假三种执病。克实论之。此中谛。亦强立之名耳。何以故?中无自体。依因缘、空、假而立名。若离此三者。而中谛之名。亦归于乌何有矣。于是皆不可名。不可说。故曰妙真如性。妙者即不可思议。不可分别。不可说之义也。

  

  或问曰。既归于乌何有。…

《倓虚大师论文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