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問:佛依般若會上,會一切法歸摩诃衍,故命聲聞弟子回小向大,度化衆生,淨佛國土。弟子等依教奉行,皆弘大乘之法。爲何法華信解品窮子喻中,本系取譬般若會上,轉教菩薩實行大乘,而窮子猶自謂客作賤人,財富與己無分,雖領知大富家業,而無希取一餐之意,仍住草庵。
答。聲聞弟子依教奉行,固屬事實。惟其心理觀念,仍未舍其舊習已證之有余涅槃。因未起大乘心理之觀念,故意志仍下劣,自譬謂客作賤人,大富家業,與己無分,乃至仍住草庵雲爾。
問。佛法之大小乘,其心理中之觀念。有何差別?
答。小乘之觀念,但觀心空爲及第。大乘則不然,乃觀一切事實物相,皆是妙有真空。
問。雲何爲妙有真空?
答。世界上之一切事物,凡有形有相者,皆從妙理而有,故曰妙有。所謂妙理者,非言思所能及,亦非分別所可得,因此不可說爲有爲空,亦有亦空,及非有非空,故曰妙有真空。
問。世間所有一切事理,皆系言語思考而成。若舍言語思考,則事理何由顯現?
答。今所論者,乃出世間見性成佛之大事,非世間塵勞等事可比。凡有言思分別,皆屬偏計情執,假訂符號,皆無充足至理,終無是處。
問。雲何是偏計假訂?雲何爲理不充足?
答。一切法本無名相,不可分別,更無是非,而世人不覺,妄作分別,普遍核計,假訂名相,以爲符號,執我我所,因此是非蠭起,華起眚目,致長劫沈淪。所謂假訂者,乃假借擬訂,如對前說後,對後名前。假左成右,假右名左。所謂彼有即此有;彼無即此無。如是推及一切名相,本身原無名相,鹹是假借,故曰遍計假訂。又如言思,借非言思。分別,依無分別。可謂此無即彼無;此有即彼有。既爲假訂偏計,當然無充足至理之可言。
問。按所答之言,亦屬假訂言思分別,得無自相矛盾乎?又查佛所說一切經教,亦未離言思分別,亦可說爲皆無充足之至理乎?
答。所見甚是。然須知此皆系執柯以伐柯之意耳。如指示迷途之人。彼路頭已走錯,須指其由錯路轉身,回至原錯處之歧點,方能舊路回家,祇在當人肯轉身耳。豈是別有別途哉。佛亦如是。借得言思分別,引導衆生,背塵合覺,舊路還家而已。與世谛宗旨不同,功用亦迥異,經不雲乎?「凡有言說,皆無實義。」「佛說法四十九年,未道著一字。」得魚應忘筌,到岸不須船。若能于此處著眼,方有入處。
問。縱然能作到無言思無分別之境地,與世界人生有何益?
答。利莫大焉。我佛及十方叁世一切如來出世說法。別無異法,唯一宗旨,即爲教化衆生,認識不可言思分別之妙法。俾離苦得樂耳。曆代祖師,筚路藍縷,以發山林,苦口婆心,建立各宗,亦無一不然,別無二法,若有二法,除其方便外,即是外道。何以故?佛者覺也。吾人誰無知覺。本來是佛。概不用思毫做作,即此知覺本自清淨圓明,若能頓歇狂心,舍去偏計執著,當體即是清淨妙覺。豎窮叁際,橫遍十方。無欠無余,無內外,無自他。無始終,無來去,無得失,乃至無生滅斷常等等。迥脫根塵,超出一切對待,祇要看得破,信得極,放得下,當前即是。所謂「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無邊剎土,自他不隔于毫端。」現成現成,乃故有之家業也。
問。小乘聲聞根器,系用何法修行?
答。小乘根性與大乘不同,因其意志下劣,見聞狹陋,不能越聲越色、執著聲色等,以爲對相。理事不能圓融。一聞大乘,佛法無邊,即望洋生懼,謂非己分。故如來慈悲,爲實施權,令修生滅四谛,及叁十七助道品。先觀念苦、空、無常、無我、觀受雖樂,終必成苦。觀身不淨,究竟成空。觀心無常,剎那不住。觀法無我,行無相應。此名四念處。屬聞慧,外凡位也。次修四種正善殷勤,名曰四正勤。善念已起不令斷,未起令速起。惡念未起不令起,已起令速斷。由此四正勤能發暖位,屬思慧。內凡位也。如是思慧相應,名四如意足。屬修慧得定,定斷專一,不複紛動,能發無漏,「頂位」起生空智,即成解脫。若得信、精進、念、定、慧、五根,則安固成五力,「忍位」至上忍,入「世第一位」,似解鄰真。若「覺」心沈、念用擇、進、喜。心浮,念用安、定、舍、名七覺支。再修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定、正念、正命、至此方入見道位。轉凡入聖,證初果須陀洹,頓斷叁界八十八使,再入修道位,破欲界九品思惑,若任運修行,須經六番生死,破上、中、六品思惑。證二果斯陀含,再經一番生死,破下叁品思惑。證叁果阿那含。居五不還天。再破七十二品思惑,即證四果阿羅漢。曆劫辛勤,方證偏真。較之大乘,不啻天淵也。
觀心法要
若棄生滅 守于真常 常光現前 根塵識心 應時銷落
想相爲塵 識塵爲垢 二俱遠離 則汝法眼 應時清明
雲何不成 無上知覺
吾人根本上並無生死,乃由自己妄認爲有生死,致受一切痛苦,亦是因爲將浮塵根(眼耳鼻舌身意)以爲自己,忽略了自己的知覺(見聞嗅嘗覺知-勝義根)而不知覺是從來無生死的,遂以六根著于六塵,換言之,浮塵根是能漏,勝義根是所漏,就漏于色聲香味觸法之中了。再伸言之,吾人即將從來不死的見聞嗅嘗覺知,迷在眼耳鼻舌身意之上,又將六根迷在六塵之上。行人應用「見自見」、「聞自聞」等之工夫,即不爲色轉,不爲聲轉,嗅嘗覺知亦複如是。要能所雙亡,本知本覺,就現前了。吾人皆因色而顯見,因聲而顯聞。如眼不染色塵,耳不染聲塵,則能所雙亡,即本知本覺現前矣。更要知道能所是同時並起的,若一根清淨,其余五根悉皆清淨,所謂一根清淨,六根返元。悟道成佛,皆由此起。
淨心法語
所謂佛法,並不離世間法,其目的無非在使心淨心。人之根性不同,故法亦有異。皆由淺而深,取其最易者,莫若誦經念佛。念至功夫純熟,心中自然清淨。平日應注意者,(1)即佛之戒律須守,對外面環境之奢侈繁華,須看得破,一切惡習,絲毫莫沾。每天應有定課,按照去作,念佛念經,皆不必分別。只要誠心,天長日久,自然心淨,人心之被熏染,輕重不同,故欲心淨,所需時間,亦不相同。念至心淨時,其境界,非言語文字所能形容。總之,大家應以死心念佛拜佛爲唯一法。(2)一切外緣,得減少即減少,一切眷屬,得遠離即遠離,對諸事諸情,不愛不憎,不取不舍,當知世間所有富貴功名等等,皆如夢如幻,轉瞬成空,不足留戀,而所有眷屬財産,等等,亦終必消散,絲毫靠不住,所靠得住者,唯有佛菩薩。此乃未得道時,所必須依靠的,又欲看淡世情,須深信因果。知人生遭遇,窮通貴賤皆有定數。任運而行,隨緣度日,任何事皆不擾我心,所有衣食住行是非榮辱,都冷冰冰放下。如此,外緣清淨,心中智慧自開。(3)暇時靜坐,可觀想,觀佛像,菩薩像,極樂世界像,使心專一。每日早起,心中明白,宜于念佛。晚上,可于佛前,自己默想:「今天起煩惱否」、「生惡念否?」有則改過,無則加勉。此是入極樂世界之正道。(4)念佛用功,不可好奇,不要求佛放光,求菩薩賜夢,及各種貪圖玄想,否則容易起魔。當知境像是環境。若能心不隨境轉。自得清淨。(5)一切嗜好貪愛,皆應戒絕,否則根本就談不到修行,我現在也不必多說,總全仗諸位自己努力。語雲:「中國難生,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叁難俱得,其福大矣。各人應自尊重,不可自暴自棄,須生歡喜心,精進心,莫生懈怠心,放逸心,人生幾十年,轉眼即過去,千萬及早努力,若將今生耽誤,則一口氣絕,又投胞胎,尚不知流至何趣,彼時痛苦纏繞,求出無期,則悔之晚矣。不再多言。請諸位自己努力。
釋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之義
如來藏中者。乃顯性之辭。通于下文。以如無異相。來有別相。于是無相中藏有相。有相中藏無相。互藏而不可分別。故謂之如來藏中。依此性本無分別。而幻色即是真空。故曰性色真空。又依此性而虛空即是真色。故曰性空真色。換言之。對境不作分別。而幻色即是真空。虛空即是真色。祗在現前一念相應而已。經雲:「觀相元妄。觀性元真」。亦即此義。乃顯如來藏妙真如性也。
或問。雲何謂之性?答。以知相無可分別。故謂之性。按叁界二十五有。一切諸法。如能知皆無可分別。則皆是性。中論雲:「因緣即空、即假、即中」即是顯性。姑以色心二法證之。彼此互爲因緣。以因心緣色。因色緣心。故曰因緣也。如了知離心無色。離色無心。互不假借。各住本位。而心色之法。若名若相。當體皆空。故曰因緣即空也。如是觀念成就。但能治執有之病。執有之病雖愈。而執空之病隨生。再治執空。進而教以從空入假。因空不自立。借有名空。有不自有。借空名有。是空有之名。皆爲假借而成。故曰因緣。空即假也。修此假觀。以治執空之病。假觀如幻。起大悲心度化衆生。始能消除曆劫如塵如沙之迷惑。如是度盡衆生。而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始得不墮執假之病。何以故?所謂衆生者。本是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若說定是因緣。又當體即空。是因緣不可說。若說是空。又爲假借立名。是空亦不可說。若說是假。而幻有即空。空即幻有。是假更不可說。可謂因緣乎?空乎?假乎?總皆歸于不可說。何以故?以緣中有空。空中有假。假中有真。而泯中有立。立中有泯。互攝互含。故曰因緣。即空、即假、即中也。立此中谛。以治因緣、空、假叁種執病。克實論之。此中谛。亦強立之名耳。何以故?中無自體。依因緣、空、假而立名。若離此叁者。而中谛之名。亦歸于烏何有矣。于是皆不可名。不可說。故曰妙真如性。妙者即不可思議。不可分別。不可說之義也。
或問曰。既歸于烏何有。…
《倓虛大師論文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