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成斷滅。此與佛斥外道之斷滅者有何分別?答曰。若果真斷滅。是誰知其斷滅。既有知斷滅者。即非斷滅也。此知斷滅者。即是離念之靈知。亦即佛之常樂我淨也。與外道之斷滅見。相差何止天淵。又佛教之名相。間亦有與外道相同者。其不同者佛教系以義立名。外道乃執名爲義。故佛斥之。
或曰。既然以義立名。何不循文答義。似不應答以「既有知斷滅者。即非斷滅」雲雲。答非所問。用意何在?答曰。佛說一大藏教。皆爲應機所說。塵說。剎說。說至不可說處。令學者之心被逼迫到無轉計之暇。于其病根深處。痛下一刀。剿盡情識。令其自明自肯。轉迷成悟。學者果能于言思義。識得自心。徹證如來藏中妙真如性。方爲不辜佛恩。而深契如來度生之本懷矣。
佛以凡外二乘。元本不知如來藏妙真如性。本具七大之相。故先舉藏性即地大色相之性。明明顯顯。令其了知。其所以不能了知之因。由于無始至今。以妄爲真。習爲固然之常識所誤也。世人每觀一切法。有差別不同者。則謂之非如。常住不動者。則謂之非來。竟不知住中有動。動中有住。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全如即來。全來即如。所謂如者不變之體。即是來者隨緣之用。何則。以體則體如。用則用如。性則性來。相則相來。全體大用無不如。性具相攝無不來。大聖親證。如無異相。來無住相。即無住由不異而來。不異由無住而如。諸法皆然。互攝互具。體用不二。凡聖一揆。曰如來藏性。以知是義。而不作意者。謂之性色真空。(知地大之義者。謂之性色。而不作意者謂之真空。)不作意。而知其義者。則謂之性空真色。以是義理。故若清淨本然。以色大周遍法界。即是清淨周遍法界。惟衆生雖不知其意義。而自以爲不然。而其性體。亦無一不周遍法界。于是隨其所計之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說佛與凡夫皆唯心所造之所以然
華嚴偈雲「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其意乃謂若人欲了了明知,叁世一切諸佛之所以爲佛。(叁世:過去、未來、現在)就應留心觀察,十法界內之四聖六凡之依正二報。及形形色色,各種境界,一切種性,皆爲一心之所造化。蓋因心由性發;性由心顯。性乃心之體;心乃性之用。體用不二,心性一如。所謂法界性者,由心隨緣,性不變故。所謂唯心造者,而性不變,心隨緣故,故曰「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者是也」。
再進而觀察宇宙人生的造化,壽夭貴賤,禍福苦樂,亦皆爲一心所造。而心之善惡,多由于環境之熏習,或被環境所囿,致受環境之支配,不克自拔。造善惡業,依業受報。但靈明覺性,雖隨緣而不變不失,固未損分毫也。
今以喻明,境界如風,此心如水,以濕譬性。境界風動,靜水騰波,而濕性絲毫未變。但其性雖未因風而變波,而已隨水風之緣而澎湃,如是可謂之變耶?抑不變耶?是皆不可說。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此乃觀法界性而成佛之所以然。若定謂之是變,或是不變,即是觀法界相。而成六道凡夫之所以然也。
楞嚴經雲「觀相元妄,觀性元真。」則可知叁世諸佛,皆于法界以觀「性」,故證常樂我淨之四德。六道凡夫,同執諸法以觀「相」,故墮生老病死憂愁苦惱之八厄也。
佛從靜中成正覺之節略
佛者覺也,換言之,覺從靜中成正覺。人之通身之靈機,全是見聞嗅嘗覺知,此六而一,一六不二,名曰勝義根。寄托于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浮塵根上,吾人即迷惑于六浮塵根上,乃實有見聞覺知等性,于是一錯到底,永遠不承認見覺知等,實是自己。于是佛垂慈悲,大權示現,故以夜賭明星悟道,認識自己之見性,根本是堅窮叁際,橫遍十方,故雲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由妄想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自然而得。由此推之,全賴菩提樹下,叁期廿一日靜功而覺悟也。故曰佛從靜中成正覺也。
說離苦得樂之究竟
釋迦如來出世,爲度衆生,使之離苦得樂,其究竟指歸,但爲回向唯一實事耳。雲何是回向唯一實事?所謂回向者,回妄向真,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唯一實事者,即是真實理體、果體,而此真實理體果體者,即是我等衆生隱藏未現之法性身(經喻爲衣裏系寶珠),亦即是諸佛如來大圓清淨平等法界寶覺身。曠觀宇宙山河,飛潛動植。森羅萬象,亦莫不如是如是法住法位,此唯一實事也。雲何我等衆生妄思妄動,貪著貪求。自致冤枉苦惱。此無他、不見自己曠劫未動之真實理體果體故耳。衆生背覺而馳久矣。致勞我世尊不忍坐視其苦,于是現身說此離苦得樂之法。此離苦之法,亦無甚巧處,更無甚難處。無非是就地跌倒,就地爬起而已。如是爬起者,又如舊路回家,原由舊路走錯,仍要回到初起錯處、舊有的正路,就可回家了。雲何是舊有的正路呢?就是一向所接觸的、眼色、耳聲、鼻嗅、舌味、身觸等事,未能中節,愈行愈錯,愈錯愈苦,苦不勝言矣。故致佛陀應世,現身說法,轉苦成樂,先是以身作則。共同甘苦,與我衆生同樣的六根(亦是以六勝義根見分。寄托于六浮塵根上)。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發出六識,以眼根見色塵,發生青黃赤白等的認識。又以耳根聞聲,發生柔和粗暴等的認識。鼻嗅香,發生馨芳葷濁等的認識。舌嘗味,發生甘酸苦辣等的認識。身覺觸,發生酥癢酸麻等的認識。意知法,發生喜怒哀樂等的認識。雖有如是之環境轉變遷流,在佛身心,纖毫不染,專爲衆生以作離苦之模範。而衆生則不然,既發生此六種的認識,便認以爲真。則生出愛著不舍的苦根、這就錯走路的因緣。如是因緣,若在世界上操主權的,未認清楚這個錯誤而輕舉妄動,管保其輕者則短命亡身,重則禍國殃民。所謂上有所好,下尤甚焉。以是因緣。故産生叁惡道(地獄、餓鬼、畜生),而受叁塗之苦(刀塗、火塗、湯塗等苦)。
佛陀是我衆生法身的父母,産生我人物的慧命,焉能不慈悲救護他的兒女,令各個認修慧命耶。故說回向一實事,使知離苦得樂的大法。因爲吾人妄認識心,而自迷本性。若能息滅識心,回複本性。別無巧法。祇要遠六塵,淨六根。六根若得清淨,自能恢複性理實事,豈有機巧的工作乎?其行錯路者,由根染塵,若能舊路還家,無非六根清淨。雲何作證?佛說之大小乘經,章章皆是證明此事,同是起人之信,經文底細、不及備詳,茲異述古人一二事證明之。昔魏府老華嚴雲:佛法在日用處,行住坐臥處,吃茶吃飯處,語言相問處,所作所爲處,舉心動念,又卻不是也。其善用根塵如此。又龐蘊居士雲: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詣。頭頭非取舍。處處勿張乖。朱紫誰爲號。青山絕塵埃。神通並妙用。運水及搬柴。古人偶爾契入,其自得妙用,心性照怡又如此。是則所謂常在于其中,一實性海中,經行及坐臥者矣。更以儒典證之,中庸雲: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所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者,即是六根不隨六識沾染六塵,那有七情可發之處?乃天然之中道,故謂之中。設有六根用六識發動,觀六塵時、亦須中節,決無過分。(按中庸原文未圓,茲以佛法解之,意方周足。)故曰、和光渾俗。所謂中也者,致天下之大本,本立而道生。和也者,天下通達世路人情之道也。可謂之致于中和之氣,果致于中和,即是天地之正位,山澤通氣,自然萬物豐育,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再論衆生之苦者。果由何而來耶?山于不知自己過患,不知自修,皆是一向依賴虛妄故,則不能無畏故,即離成獨立故,不能平等故,嗚呼!世多有識之士,無時不欲平等,無處不求獨立,無事不想無畏,然皆徒勞虛想。所以者何?以有私欲者;不能平等,以有求于人者;不能獨立。以有依賴者;不能無畏。而吾衆生不知本自無畏,本自獨立,本自平等,又何須私欲,何須求人,何須依賴,而竟不能者。苦于不知耳。何以故?唯性平等,唯性獨立,唯性無畏,除性之外,余皆不能。而衆生執相迷性,反希望無畏、獨立、平等。何異南轅北轍乎。蓋性者賦諸心物之全體,非清不現;非靜不顯。故必須有甯靜功夫。始能顯現真實。更須恬淡應物,方可由體起用。能如是,故成一實事也。否則皆屬畫餅、望梅,徒勞生生世世耳。
或問。既然應物,如何用甯靜之功?
答。不同外道整天兀坐。用心求所得故。此但甯心應物,勿忘勿助,但清淨者,爲即無爲而無不爲。即性在其中矣。于是心物則與性相應,堅窮橫遍,自然十方平等,叁際無依,乃天然獨立,感應道交。夫何畏之有?至此境界,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方是大同平等,大雄無畏獨立之精神也。亦即真離苦真得樂之究竟也。
欲求解脫須認清環境之來源
人生在世,欲思獲得究竟之安樂,必須認清環境依正二報之來源,方克有濟,查環境之來源有二,一、總境者,乃五蘊是。二別境者,乃十法界是。茲先論四聖之環境,一者,常寂光之環境,乃清淨法身諸佛所居,二者、實報莊嚴之環境,乃圓滿報身諸佛所居,叁者、方便有余之環境,乃二乘聖人(阿羅漢緣覺)所居,四者、賢聖同居之環境,乃學無學及扶習潤生等菩薩所居。
其余六種凡夫的環境,一者、天上快樂的環境,二者、人間苦樂的環境,叁者、阿修羅、(譯無端正)乃鬥爭的環境,四者、畜生、乃愚癡的環境;五者、餓鬼,乃饑渴的環境,六者、地獄,乃苦苦的環境。
此四聖六凡,共有十種環境,總不出一切衆生一念造成。此一念中,亦有總別之分,總者只一念現量心,觀現量境,乃至究竟無量成佛。別者,乃比量、思量、忖量、度量、測量、校量此六者雖屬凡心,若推至極端,皆可入現量之聖境也。總歸于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雲何是不變隨緣隨…
《倓虛大師論文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