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倓虚大师论文集▪P9

  ..续本文上一页即成断灭。此与佛斥外道之断灭者有何分别?答曰。若果真断灭。是谁知其断灭。既有知断灭者。即非断灭也。此知断灭者。即是离念之灵知。亦即佛之常乐我净也。与外道之断灭见。相差何止天渊。又佛教之名相。间亦有与外道相同者。其不同者佛教系以义立名。外道乃执名为义。故佛斥之。

  

  或曰。既然以义立名。何不循文答义。似不应答以「既有知断灭者。即非断灭」云云。答非所问。用意何在?答曰。佛说一大藏教。皆为应机所说。尘说。剎说。说至不可说处。令学者之心被逼迫到无转计之暇。于其病根深处。痛下一刀。剿尽情识。令其自明自肯。转迷成悟。学者果能于言思义。识得自心。彻证如来藏中妙真如性。方为不辜佛恩。而深契如来度生之本怀矣。

  

  佛以凡外二乘。元本不知如来藏妙真如性。本具七大之相。故先举藏性即地大色相之性。明明显显。令其了知。其所以不能了知之因。由于无始至今。以妄为真。习为固然之常识所误也。世人每观一切法。有差别不同者。则谓之非如。常住不动者。则谓之非来。竟不知住中有动。动中有住。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全如即来。全来即如。所谓如者不变之体。即是来者随缘之用。何则。以体则体如。用则用如。性则性来。相则相来。全体大用无不如。性具相摄无不来。大圣亲证。如无异相。来无住相。即无住由不异而来。不异由无住而如。诸法皆然。互摄互具。体用不二。凡圣一揆。曰如来藏性。以知是义。而不作意者。谓之性色真空。(知地大之义者。谓之性色。而不作意者谓之真空。)不作意。而知其义者。则谓之性空真色。以是义理。故若清净本然。以色大周遍法界。即是清净周遍法界。惟众生虽不知其意义。而自以为不然。而其性体。亦无一不周遍法界。于是随其所计之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说佛与凡夫皆唯心所造之所以然

  华严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其意乃谓若人欲了了明知,三世一切诸佛之所以为佛。(三世:过去、未来、现在)就应留心观察,十法界内之四圣六凡之依正二报。及形形色色,各种境界,一切种性,皆为一心之所造化。盖因心由性发;性由心显。性乃心之体;心乃性之用。体用不二,心性一如。所谓法界性者,由心随缘,性不变故。所谓唯心造者,而性不变,心随缘故,故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者是也」。

  

  再进而观察宇宙人生的造化,寿夭贵贱,祸福苦乐,亦皆为一心所造。而心之善恶,多由于环境之熏习,或被环境所囿,致受环境之支配,不克自拔。造善恶业,依业受报。但灵明觉性,虽随缘而不变不失,固未损分毫也。

  

  今以喻明,境界如风,此心如水,以湿譬性。境界风动,静水腾波,而湿性丝毫未变。但其性虽未因风而变波,而已随水风之缘而澎湃,如是可谓之变耶?抑不变耶?是皆不可说。如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乃观法界性而成佛之所以然。若定谓之是变,或是不变,即是观法界相。而成六道凡夫之所以然也。

  

  楞严经云「观相元妄,观性元真。」则可知三世诸佛,皆于法界以观「性」,故证常乐我净之四德。六道凡夫,同执诸法以观「相」,故堕生老病死忧愁苦恼之八厄也。

  

  

  佛从静中成正觉之节略

  佛者觉也,换言之,觉从静中成正觉。人之通身之灵机,全是见闻嗅尝觉知,此六而一,一六不二,名曰胜义根。寄托于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浮尘根上,吾人即迷惑于六浮尘根上,乃实有见闻觉知等性,于是一错到底,永远不承认见觉知等,实是自己。于是佛垂慈悲,大权示现,故以夜赌明星悟道,认识自己之见性,根本是坚穷三际,横遍十方,故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由妄想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自然而得。由此推之,全赖菩提树下,三期廿一日静功而觉悟也。故曰佛从静中成正觉也。

  

  

  说离苦得乐之究竟

  释迦如来出世,为度众生,使之离苦得乐,其究竟指归,但为回向唯一实事耳。云何是回向唯一实事?所谓回向者,回妄向真,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唯一实事者,即是真实理体、果体,而此真实理体果体者,即是我等众生隐藏未现之法性身(经喻为衣里系宝珠),亦即是诸佛如来大圆清净平等法界宝觉身。旷观宇宙山河,飞潜动植。森罗万象,亦莫不如是如是法住法位,此唯一实事也。云何我等众生妄思妄动,贪着贪求。自致冤枉苦恼。此无他、不见自己旷劫未动之真实理体果体故耳。众生背觉而驰久矣。致劳我世尊不忍坐视其苦,于是现身说此离苦得乐之法。此离苦之法,亦无甚巧处,更无甚难处。无非是就地跌倒,就地爬起而已。如是爬起者,又如旧路回家,原由旧路走错,仍要回到初起错处、旧有的正路,就可回家了。云何是旧有的正路呢?就是一向所接触的、眼色、耳声、鼻嗅、舌味、身触等事,未能中节,愈行愈错,愈错愈苦,苦不胜言矣。故致佛陀应世,现身说法,转苦成乐,先是以身作则。共同甘苦,与我众生同样的六根(亦是以六胜义根见分。寄托于六浮尘根上)。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发出六识,以眼根见色尘,发生青黄赤白等的认识。又以耳根闻声,发生柔和粗暴等的认识。鼻嗅香,发生馨芳荤浊等的认识。舌尝味,发生甘酸苦辣等的认识。身觉触,发生酥痒酸麻等的认识。意知法,发生喜怒哀乐等的认识。虽有如是之环境转变迁流,在佛身心,纤毫不染,专为众生以作离苦之模范。而众生则不然,既发生此六种的认识,便认以为真。则生出爱着不舍的苦根、这就错走路的因缘。如是因缘,若在世界上操主权的,未认清楚这个错误而轻举妄动,管保其轻者则短命亡身,重则祸国殃民。所谓上有所好,下尤甚焉。以是因缘。故产生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而受三涂之苦(刀涂、火涂、汤涂等苦)。

  

  佛陀是我众生法身的父母,产生我人物的慧命,焉能不慈悲救护他的儿女,令各个认修慧命耶。故说回向一实事,使知离苦得乐的大法。因为吾人妄认识心,而自迷本性。若能息灭识心,回复本性。别无巧法。祇要远六尘,净六根。六根若得清净,自能恢复性理实事,岂有机巧的工作乎?其行错路者,由根染尘,若能旧路还家,无非六根清净。云何作证?佛说之大小乘经,章章皆是证明此事,同是起人之信,经文底细、不及备详,兹异述古人一二事证明之。昔魏府老华严云: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处,举心动念,又却不是也。其善用根尘如此。又庞蕴居士云: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诣。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朱紫谁为号。青山绝尘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古人偶尔契入,其自得妙用,心性照怡又如此。是则所谓常在于其中,一实性海中,经行及坐卧者矣。更以儒典证之,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者,即是六根不随六识沾染六尘,那有七情可发之处?乃天然之中道,故谓之中。设有六根用六识发动,观六尘时、亦须中节,决无过分。(按中庸原文未圆,兹以佛法解之,意方周足。)故曰、和光浑俗。所谓中也者,致天下之大本,本立而道生。和也者,天下通达世路人情之道也。可谓之致于中和之气,果致于中和,即是天地之正位,山泽通气,自然万物丰育,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再论众生之苦者。果由何而来耶?山于不知自己过患,不知自修,皆是一向依赖虚妄故,则不能无畏故,即离成独立故,不能平等故,呜呼!世多有识之士,无时不欲平等,无处不求独立,无事不想无畏,然皆徒劳虚想。所以者何?以有私欲者;不能平等,以有求于人者;不能独立。以有依赖者;不能无畏。而吾众生不知本自无畏,本自独立,本自平等,又何须私欲,何须求人,何须依赖,而竟不能者。苦于不知耳。何以故?唯性平等,唯性独立,唯性无畏,除性之外,余皆不能。而众生执相迷性,反希望无畏、独立、平等。何异南辕北辙乎。盖性者赋诸心物之全体,非清不现;非静不显。故必须有宁静功夫。始能显现真实。更须恬淡应物,方可由体起用。能如是,故成一实事也。否则皆属画饼、望梅,徒劳生生世世耳。

  

  或问。既然应物,如何用宁静之功?

  答。不同外道整天兀坐。用心求所得故。此但宁心应物,勿忘勿助,但清净者,为即无为而无不为。即性在其中矣。于是心物则与性相应,坚穷横遍,自然十方平等,三际无依,乃天然独立,感应道交。夫何畏之有?至此境界,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方是大同平等,大雄无畏独立之精神也。亦即真离苦真得乐之究竟也。

  

  欲求解脱须认清环境之来源

  人生在世,欲思获得究竟之安乐,必须认清环境依正二报之来源,方克有济,查环境之来源有二,一、总境者,乃五蕴是。二别境者,乃十法界是。兹先论四圣之环境,一者,常寂光之环境,乃清净法身诸佛所居,二者、实报庄严之环境,乃圆满报身诸佛所居,三者、方便有余之环境,乃二乘圣人(阿罗汉缘觉)所居,四者、贤圣同居之环境,乃学无学及扶习润生等菩萨所居。

  

  其余六种凡夫的环境,一者、天上快乐的环境,二者、人间苦乐的环境,三者、阿修罗、(译无端正)乃斗争的环境,四者、畜生、乃愚痴的环境;五者、饿鬼,乃饥渴的环境,六者、地狱,乃苦苦的环境。

  

  此四圣六凡,共有十种环境,总不出一切众生一念造成。此一念中,亦有总别之分,总者只一念现量心,观现量境,乃至究竟无量成佛。别者,乃比量、思量、忖量、度量、测量、校量此六者虽属凡心,若推至极端,皆可入现量之圣境也。总归于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云何是不变随缘随…

《倓虚大师论文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