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怀疑,虽说头绪繁多,众说纷纭,但不外乎传译和义理两方面。传译方面,正如前面所述,有智升记述的原因,也有后人理解的不同。义理方面,或者是择取经文中的片言只语以己意解析,或者对此经不同于他经之处加以拒斥。无论从论证方法,还是分析结论,都难于尽信。这说明,围绕着《楞严经》的真伪之争,其实只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而已。
二、《楞严经》的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楞严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单译经,内容鸿富,素有佛教全书之称。在此,拟从经题、经文结构的角度,对此经的主要内容作一概括介绍。
《楞严经》的全名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或简称为《大佛顶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佛经之立题,依照古德所判,有七种方式:以“人”、“法”、“喻”三字,单方面的全名立题可有三种,双字两方面立题可有三种,三字三方面立题则有一种。《楞严经》的全名是以“人”、“法”而略兼于“喻”立题。“如来”是果地之人,菩萨是因地之人;“了义”是教法,“万行”是行法,“首楞严”是果法。以“佛顶”二字直称法体,以表征此经所说之法的胜妙。因为其并非以同类事物相喻,故只说其略兼于喻。至于以《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为经名,来源于古经本经题下的小注:“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此名大概是时人的方便指称,不必过于执实。因此,后来流行的经本已不再题写此经名。
《楞严经》是佛在“首楞严会”中以阿难受摩登伽女幻术诱惑为由头,宣说而成的。全部经文共十卷,约七万余言。古代佛经分卷一般兼顾义理的完整和文字的多寡两方面。为了装藏的方便,通常以前者添就后者。所以,多卷本佛经往往只能做到每一卷内义理的相对完整,而难于周全地兼顾二者。在此,参照古德判经的惯例,以“三分”古制为框架,打乱原经文本的分卷,仅仅以义理的完整为标准,分析此经的结构和内容。
依照古来注疏家的观点,全经十卷可以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称为“经序分”,起自经首“如是我闻”至“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19],也即卷一第一部分。这是全经的序言。第二部分称为“经宗分”,紧接经序,是宣讲经义的正文。起自“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20],直至卷十的末尾“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21]。第三部分称为“经益分”,也称“流通分”,即全经的结束语。紧接“经宗分”直至经尾。“经序分”中,佛受波斯匿王的邀请,带领众徒及大菩萨至王宫受斋。阿难先受别请,未预斋筵。阿难从外乞食毕,路过淫所,遭摩登伽女幻术的控制,将毁戒体。佛预知此事,匆匆结束斋筵,返回祗洹精舍与比丘及无数“辟支无学”举行法会,演说深奥佛法。佛陀于法会演说神咒,并且敕令文殊依凭此咒前去解救阿难回归佛所。“经益分”中,佛宣说弘扬、持诵此经所得的无量功德,以此劝请众生念诵、受持。至此,佛于此会欲讲说的内容已经全部宣说完毕,所有与会大众皆满心欢喜,礼佛而去。“经宗分”部分,内容复杂,是全经的主干,应该对其进行重点解析。
《楞严经》是有一个严密而完整的思想体系的,其内容以理、行、果为框架,几乎将大乘佛学的重要理论都囊括其中。而最能体现这一特质的,无疑就是“经宗分”了。元代沙门惟则在《〈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叙》中说:“科经者,合“理”、“行”为“正宗”,离“正宗”为五分:一见道,二修道,三证果,四结经,五助道。谓见道而后修道,修道而后证果,此常途之序。”[22]以下就依照这一科判,对“经宗分”的内容作一概括。
一般认为,在“见道”部分之前,有数句是对全经内容的概括和暗示。它就是接续于“经宗分”的首句而出的一小段文字。在此,阿难“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这也可以看作是“经宗分”的总纲。
自卷一“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23]起,直至卷四的“如何自欺尚留观听”[24],属于“见道”部分。此部分是围绕着佛于“经宗分”的起始所提出的一个基本观点而展开的。此观点就是:“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25]为了使阿难及其会众领悟这一原理,佛以层层剥笋式的递进逻辑和多方巧妙的比喻,阐述了此“常住真心”实际上就是如来藏心。大致而言,可分四层去理解。
第一层,是卷一的剩余部分。佛首先针对阿难“如是爱乐,因于心目”[26]的想法,七次反诘阿难:此“识心”到底“今何所在?”阿难的七次回答都遭到佛的驳斥。这就是著名的“七次征心”。然后,佛告诉阿难,世间一切修学人都“皆由不知两种根本”[27]:一是“生死根本”,二是“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前者为妄,即众生眼、耳等六根产生的妄识;后者为真,即常住真心。世间众生“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因而“不得漏尽”解脱。最后,佛又以拳与手为喻力图使阿难等开悟而未获成功。
第二层,由卷二起首至同卷“王闻是言,心知身后舍身趣生,与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28]。此处,波斯匿王向佛请教,外道认为“此身死后断灭”,“云何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佛以“观河”及面皱两个比喻说明“汝面虽皱,性未曾皱”。而此不变之性就是真性圆明常住之理。
第三层,跨卷二和卷三。接续前层直至卷三“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29]。佛首先以八种比喻加以说明,它们是:明还日轮、暗还黑月、通还户牖、雍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土*孛]还尘、清明还齑。此八种“见”都是有因有据才存在的,而众生的“见性无还”,不生也不灭。此“见性”就是众生的清净本心。其二,佛又为大众宣示,众生之所以轮回世间,是因为“二颠倒分别见妄”。此“二妄”即“别业妄见”和“同分妄见”。前者是指发生于众生个体身上的虚妄幻相,后者是指所有世间众生共同的虚妄见解。其三,佛告诉阿难“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所有“幻妄”都是依于此“妙觉明体”而生起。为论述此说,佛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合为“四科”,系统地分析了此“四科”之根本并不是因缘和自然性,而是以“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遍,妙真如性”为其根本的。这一部分篇幅最大。其四,佛又向大众说明“七大”与如来藏的关系。“七大”,即“地”、“水”、“风”、“火”、“空”、“见”、“识”。虽然其作用、色相是虚妄的,其体性却圆融无碍、周遍法界。因为其体性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只是由于众生的分别计度方才显现出来,是虚妄暂时的存在,没有真实的意义。其五,阿难诵出偈语赞颂佛的微妙开示。
第四层,由卷四起首直至“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30]佛以“世界相续”、“众生相续”及“业果相续”三种颠倒相续解释世间有为诸相的生起和迁流。此三种相续都是因众生的妄想执着而有,其性本来就是空。它们本来就是苦、集、灭、道“四谛”之理,也是如来藏真性所显。在此层,佛多次以演若达多迷头而狂奔为喻说明“识迷无因,妄无所依”的道理。佛并且指出,只要众生放弃对三种颠倒相续的分别计度,就可证悟菩提。由此,也就过度到了“修道”部分。
由卷四“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31]直至卷七“我以宝杵殒碎其首,犹如微尘,恒令此人所作如愿”[32],属于“修道”部分。佛于此部分为众生指明了“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也就是摄伏攀缘心,“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之道。此部分也可分为四层去理解。
第一层,由“修道”部分的首句直至卷五“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33]。此层的核心是初发菩提心所应具有的“二决定义”:其一是“因地发心”;其二是“审详烦恼根本”。第一义,在于以无生灭之心为修习之因地心,然后才能圆满果地修证。第二义,众生现前的六根就是烦恼的根本所在。在卷五的第一部分,佛明确指出,证悟无上菩提的关键就在于从六根中解脱出来。最后,佛亲自说偈总结此“二决定义”。
第二层,由卷五“阿难合掌顶礼白佛”[34]至同卷“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35]。此层重点讲述“六解一亡”的道理,佛是以“华巾”作比喻对此进行说明的。佛取出一华巾,当众顺次结成六个结,向大众说明“六结”是众生无始妄心累积而显现的尘境。此“六结”为五阴郁结而成,由微至著依次为“识结”、“行结”、“想结”、“受结”、“色结”,前四阴各一结,“色阴”则分“根”、“尘”两结。解结则依照由著至微的顺序次第解开。先断除前三结而证人空,再断除“想结”、“行结”而证法空。二空证成,“识结”则随之解开而得“无生法忍”。
第三层,接续前层直至卷六“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36]。应佛的指示,诸位大士、菩萨自叙最初证悟所选择的圆通法门:其一,憍陈如五比丘、优波尼沙陀、香严童子、普贤菩萨、优波离、大目犍连等叙述十八界中除耳根之外的十七种圆通法门。其二,乌刍瑟摩、持地菩萨、月光童子、琉璃光法王子、虚空藏菩萨、弥勒菩萨、大势至菩萨各自叙说选择“七大”之一作圆通法门而证悟的过程。其三,观音菩萨详细叙述了耳根圆通,以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成三十二应身,入诸国土救度众生等等。其四,文殊师利法王子应佛之命作偈赞叹上述二十五种圆通法门…
《论《楞严经》的真伪之争、佛学思想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