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楞严经》的真伪之争、佛学思想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P3

  ..续本文上一页

  第四层,由卷六“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37]至卷七“我以宝杵殒碎其首,犹如微尘,恒令此人所作如愿”[38]。在此,阿难向佛请教“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屈退?”佛分三方面回答了阿难的提问:其一,在强调“三决定义”即戒、定、慧“三学”的基础上,重点讲述了以戒淫、戒杀、戒盗、戒妄语为核心的四项“决定清净明诲”。其二,如果上述四种律仪还不能灭除宿习,就须诵持“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一百八遍。为此,佛详细讲解了建立道场以及如何诵咒的诸种仪轨。其三,应阿难的请求,佛陀令佛顶佛重宣此“大白伞盖神咒”,然后又为会众宣示了此神咒对诸佛和诸众生分别所具有的十种无上法力。会中无数金刚、梵王、天帝释、四大天王及其眷属听了佛的讲述,纷纷表示愿意护持诵持此咒的无量众生。

  由卷七“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39]直至卷八“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40],属于“证道”部分,也即修证三摩地直至涅槃之道。阿难又向佛提出三个问题:“云何名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诣何方所名入地中?”[41]佛分三方面回答阿难的提问。

  第一层,由此部分起首至卷七尾句。佛说:“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42]。妄心熏以成业,因业感而妄相生起,此即众生颠倒。众生以无明妄力建立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以及东、南、西、北四方的界限。三世与四方和合相涉,变化出世界及其十二类众生。十二类众生的成因各自略有不同,但却都是以世界虚妄轮回为其主因的。此十二类众生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这一观念是《楞严经》特有的分类。

  第二层,由卷八首句至同卷“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43]。“三种渐次”就是:其一,修习除去助因,也即断世间五种辛菜;其二,真修刳其正性,也即断除淫欲和杀生;其三,增进违其现业,也即尽灭六根向外尘的流逸。

  第三层,由卷八“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44]至同卷“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45]。佛由此开始宣说菩萨五十五修行圣位。第一位为“干慧地”,第一个十位即“十信”:“信心住”、“念心住”、“精进心”、“慧心住”、“定心住”、“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住”、“愿心住”。第二个十位即“十住”:“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顶住”。第三个十位即“十行”:“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第四个十位即“十回向”:“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十回向”之后,即是“四加行位”:“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第五个十位即“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经过以上五十五位的渐次修行,方证得“等觉”、“妙觉”二圣位。应该指出,关于菩萨五十五修行圣位的名目及顺序,佛教各经典的说法略有差别。《楞严经》的说法尤为独特,因而于此特将其列出以备查考。

  自卷八“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46]至同卷“汝当奉持”[47],此属于“结经”部分。文殊师利菩萨请问“当何名是经?”佛答之以五名。经前题名是综合此五名而命名之。

  自卷八“说是语已,实时阿难及诸大众”[48]直至卷十“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49]。此属于“助道”部分。可分其为三层去理解。

  第一层,由卷八此部分起首至卷九“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50]。佛应阿难所请,向大众详细叙述了“七趣”的成因及其相状,也就是业报轮回的理论。所谓“七趣”即地狱趣、鬼趣、畜生趣、人趣、仙趣、天趣、阿修罗趣。“七趣”囊括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共二十五种有情众生。正如许多论者所说,一般佛经经典只言“六趣”或称“六道”,而此经独加“仙趣”以成“七趣”。所谓“仙趣”,经中是这样说的:“复有从人不修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51]“十仙”的名目是:“地行仙”、“飞行仙”、“游行仙”、“空行仙”、“天行仙”、“通行仙”、“道行仙”、“照行仙”、“精行仙、“绝行仙”。佛告诉大众,“七趣”乃众生“妄想受生,妄想随业”,皆因“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众生应当除惑而正入修行路以证得菩提。

  第二层,由卷九“实时如来将罢法座”[52]至卷十“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53]。佛于法会将罢之时,无问自说修习三摩地之中容易出现的五阴魔事。五阴即色、受、想、行、识。经文中将修习三摩地中因受五阴所障而产生的五十种“邪见”或“狂解”,称之为“魔”,以提醒修行者注意剔除。因“魔”作祟,修行者得不到正受、正知和圣解,从而堕入外道或者无间地狱。只有将五阴之中的妄想销尽,六根互用无碍,清净如“净琉璃”,修行者才能超越五十五位菩萨修行位而入“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

  第三层,由卷十“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54]至“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55]。阿难在此又提出了三点疑问:一是五阴为何以妄想为本?二是五阴是顿灭还是渐灭?三是破除五阴的界限为何?佛应阿难所问,宣讲了五阴以妄想为本的五条原因,五阴是“重迭生起”因而要次第销,以及破除五阴的界限等等道理。

  应该指出,也有人将上述第三层单独列为一单元。因为从其内容看,一方面是对破除五阴诸魔以归依清净圆觉之本心等相关问题的概要回答,另一方面这三个问题也含有对“经宗分”所阐述的思想进行总结的意思。

  此“助道”部分太虚大师将其判为“保绥菩萨初心”,第一层意为“明七趣生报以匡扶第二渐次”,第二层意为“辨五阴魔境以匡扶第三渐次”[56]。这一解释准确地揭示了“助道”的含义以及此部分在全经中的地位,可作理解经文的参考。

  三、《楞严经》佛学思想的特色

  上一节,我们已经依照经文本身的逻辑顺序对《楞严经》的内容作了初步介绍。在此,我们将通过对其佛性论、心性论、修行论以及密教内容的分析,概括出此经的基本特色。

  佛教的心性论思想是主要围绕着如来藏系经典发展出来的。《楞严经》尽管不能单纯归于如来藏系,但其所包含的如来藏思想,在传入中国的此类经典之中,也是相当独特的,因而也是相当重要的。与其它经典相比,至少有两点是非常突出的:其一是对“如来藏真心”的说明和强调;其二就是借助于此“如来藏真心”建构了一个对世间之成因的说明;其三是从这一“如来藏真心”引申出其独具特色的修行观。正如明代高僧憨山大师在《首楞严经悬镜》中所说:“而此经者,盖以一味清净法界如来藏真心为体,以此一心建立三观,修此三观,还证一心。故曰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此法界流。”因此,准确地理解此经中所阐述的如来藏思想,是打开此经思想宝库的钥匙。

  可能因其系晚出的原因,《楞严经》并未着力于阐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这一佛性论命题,而是着力于将其落实于众生的心性层面和修行层面。这是此经与其它如来藏系经典的最大区别。卷一中,佛明确指出,诸修行人不知无上菩提,未能解脱成佛,都是因为不知晓两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57]所谓“生死根本”是指众生的六识攀缘心,众生不知其为妄体,以其攀缘诸尘之境,妄生爱憎,由此就堕入生死轮回。而作为众生解脱成佛根据的“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是《楞严经》较为独特的提法。一般的如来藏系经典都用“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名称。而此经的这一提法,包含了三方面的含义:“菩提”、“涅槃”、“识精”。元释惟则这样疏解:“不染烦恼,名菩提;不涉生死,名涅槃;不染不涉,故号元清净体;识精,陀那性识也。”[58]此处的菩提,也就是菩提心,属于解脱之因;涅槃,也就是成佛的境界,为修行所得之果。而菩提、涅槃的自体都是本来清净的,并非澄之使然,本来就远离烦恼之浊,因此就显现为真性菩提;也并非修之使净,本来就远离生死之染,因此就显现为性净涅槃。综合二说,所谓“元清净体”也就大致同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当然,二者也有不同之处,容下再谈。最应注意的是“识精”的提法。这一名相,在此经中甚为常见。从上述引文看,“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实际上就是“识精”。然而,《楞严经》中并未明确地界定“识精”的所指。历来的解经者,大多将其解释为第八识。但是,唯识学中的第八识其性并非全真,因而难于与“元清净体”等同。仔细推敲经文之义,“识精”应该是指众生心识之中原本清净、不生不灭的常住真心。将上述三…

《论《楞严经》的真伪之争、佛学思想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