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層,由卷六“阿難整衣服于大衆中合掌頂禮”[37]至卷七“我以寶杵殒碎其首,猶如微塵,恒令此人所作如願”[38]。在此,阿難向佛請教“雲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于菩提心得無屈退?”佛分叁方面回答了阿難的提問:其一,在強調“叁決定義”即戒、定、慧“叁學”的基礎上,重點講述了以戒淫、戒殺、戒盜、戒妄語爲核心的四項“決定清淨明誨”。其二,如果上述四種律儀還不能滅除宿習,就須誦持“佛頂光明摩诃薩怛多般怛羅無上神咒”一百八遍。爲此,佛詳細講解了建立道場以及如何誦咒的諸種儀軌。其叁,應阿難的請求,佛陀令佛頂佛重宣此“大白傘蓋神咒”,然後又爲會衆宣示了此神咒對諸佛和諸衆生分別所具有的十種無上法力。會中無數金剛、梵王、天帝釋、四大天王及其眷屬聽了佛的講述,紛紛表示願意護持誦持此咒的無量衆生。
由卷七“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39]直至卷八“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40],屬于“證道”部分,也即修證叁摩地直至涅槃之道。阿難又向佛提出叁個問題:“雲何名爲幹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漸次得修行目?詣何方所名入地中?”[41]佛分叁方面回答阿難的提問。
第一層,由此部分起首至卷七尾句。佛說:“欲修真叁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者,先當識此衆生、世界二顛倒因。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叁摩地”[42]。妄心熏以成業,因業感而妄相生起,此即衆生顛倒。衆生以無明妄力建立了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以及東、南、西、北四方的界限。叁世與四方和合相涉,變化出世界及其十二類衆生。十二類衆生的成因各自略有不同,但卻都是以世界虛妄輪回爲其主因的。此十二類衆生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這一觀念是《楞嚴經》特有的分類。
第二層,由卷八首句至同卷“是則名爲第叁增進修行漸次”[43]。“叁種漸次”就是:其一,修習除去助因,也即斷世間五種辛菜;其二,真修刳其正性,也即斷除淫欲和殺生;其叁,增進違其現業,也即盡滅六根向外塵的流逸。
第叁層,由卷八“阿難,是善男子欲愛幹枯”[44]至同卷“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45]。佛由此開始宣說菩薩五十五修行聖位。第一位爲“幹慧地”,第一個十位即“十信”:“信心住”、“念心住”、“精進心”、“慧心住”、“定心住”、“不退心”、“護法心”、“回向心”、“戒心住”、“願心住”。第二個十位即“十住”:“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頂住”。第叁個十位即“十行”:“歡喜行”、“饒益行”、“無瞋恨行”、“無盡行”、“離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第四個十位即“十回向”:“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十回向”之後,即是“四加行位”:“暖地”、“頂地”、“忍地”、“世第一地”。第五個十位即“十地”:“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經過以上五十五位的漸次修行,方證得“等覺”、“妙覺”二聖位。應該指出,關于菩薩五十五修行聖位的名目及順序,佛教各經典的說法略有差別。《楞嚴經》的說法尤爲獨特,因而于此特將其列出以備查考。
自卷八“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46]至同卷“汝當奉持”[47],此屬于“結經”部分。文殊師利菩薩請問“當何名是經?”佛答之以五名。經前題名是綜合此五名而命名之。
自卷八“說是語已,實時阿難及諸大衆”[48]直至卷十“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叁界”[49]。此屬于“助道”部分。可分其爲叁層去理解。
第一層,由卷八此部分起首至卷九“作是說者,名爲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50]。佛應阿難所請,向大衆詳細敘述了“七趣”的成因及其相狀,也就是業報輪回的理論。所謂“七趣”即地獄趣、鬼趣、畜生趣、人趣、仙趣、天趣、阿修羅趣。“七趣”囊括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共二十五種有情衆生。正如許多論者所說,一般佛經經典只言“六趣”或稱“六道”,而此經獨加“仙趣”以成“七趣”。所謂“仙趣”,經中是這樣說的:“複有從人不修正覺修叁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形,遊于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仙。”[51]“十仙”的名目是:“地行仙”、“飛行仙”、“遊行仙”、“空行仙”、“天行仙”、“通行仙”、“道行仙”、“照行仙”、“精行仙、“絕行仙”。佛告訴大衆,“七趣”乃衆生“妄想受生,妄想隨業”,皆因“此等衆生不識本心,受此輪回”。衆生應當除惑而正入修行路以證得菩提。
第二層,由卷九“實時如來將罷法座”[52]至卷十“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範”[53]。佛于法會將罷之時,無問自說修習叁摩地之中容易出現的五陰魔事。五陰即色、受、想、行、識。經文中將修習叁摩地中因受五陰所障而産生的五十種“邪見”或“狂解”,稱之爲“魔”,以提醒修行者注意剔除。因“魔”作祟,修行者得不到正受、正知和聖解,從而墮入外道或者無間地獄。只有將五陰之中的妄想銷盡,六根互用無礙,清淨如“淨琉璃”,修行者才能超越五十五位菩薩修行位而入“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
第叁層,由卷十“阿難即從座起,聞佛示誨”[54]至“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叁界”[55]。阿難在此又提出了叁點疑問:一是五陰爲何以妄想爲本?二是五陰是頓滅還是漸滅?叁是破除五陰的界限爲何?佛應阿難所問,宣講了五陰以妄想爲本的五條原因,五陰是“重疊生起”因而要次第銷,以及破除五陰的界限等等道理。
應該指出,也有人將上述第叁層單獨列爲一單元。因爲從其內容看,一方面是對破除五陰諸魔以歸依清淨圓覺之本心等相關問題的概要回答,另一方面這叁個問題也含有對“經宗分”所闡述的思想進行總結的意思。
此“助道”部分太虛大師將其判爲“保綏菩薩初心”,第一層意爲“明七趣生報以匡扶第二漸次”,第二層意爲“辨五陰魔境以匡扶第叁漸次”[56]。這一解釋准確地揭示了“助道”的含義以及此部分在全經中的地位,可作理解經文的參考。
叁、《楞嚴經》佛學思想的特色
上一節,我們已經依照經文本身的邏輯順序對《楞嚴經》的內容作了初步介紹。在此,我們將通過對其佛性論、心性論、修行論以及密教內容的分析,概括出此經的基本特色。
佛教的心性論思想是主要圍繞著如來藏系經典發展出來的。《楞嚴經》盡管不能單純歸于如來藏系,但其所包含的如來藏思想,在傳入中國的此類經典之中,也是相當獨特的,因而也是相當重要的。與其它經典相比,至少有兩點是非常突出的:其一是對“如來藏真心”的說明和強調;其二就是借助于此“如來藏真心”建構了一個對世間之成因的說明;其叁是從這一“如來藏真心”引申出其獨具特色的修行觀。正如明代高僧憨山大師在《首楞嚴經懸鏡》中所說:“而此經者,蓋以一味清淨法界如來藏真心爲體,以此一心建立叁觀,修此叁觀,還證一心。故曰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此法界流。”因此,准確地理解此經中所闡述的如來藏思想,是打開此經思想寶庫的鑰匙。
可能因其系晚出的原因,《楞嚴經》並未著力于闡述“一切衆生皆有如來藏”這一佛性論命題,而是著力于將其落實于衆生的心性層面和修行層面。這是此經與其它如來藏系經典的最大區別。卷一中,佛明確指出,諸修行人不知無上菩提,未能解脫成佛,都是因爲不知曉兩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爲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57]所謂“生死根本”是指衆生的六識攀緣心,衆生不知其爲妄體,以其攀緣諸塵之境,妄生愛憎,由此就墮入生死輪回。而作爲衆生解脫成佛根據的“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是《楞嚴經》較爲獨特的提法。一般的如來藏系經典都用“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的名稱。而此經的這一提法,包含了叁方面的含義:“菩提”、“涅槃”、“識精”。元釋惟則這樣疏解:“不染煩惱,名菩提;不涉生死,名涅槃;不染不涉,故號元清淨體;識精,陀那性識也。”[58]此處的菩提,也就是菩提心,屬于解脫之因;涅槃,也就是成佛的境界,爲修行所得之果。而菩提、涅槃的自體都是本來清淨的,並非澄之使然,本來就遠離煩惱之濁,因此就顯現爲真性菩提;也並非修之使淨,本來就遠離生死之染,因此就顯現爲性淨涅槃。綜合二說,所謂“元清淨體”也就大致同于“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當然,二者也有不同之處,容下再談。最應注意的是“識精”的提法。這一名相,在此經中甚爲常見。從上述引文看,“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實際上就是“識精”。然而,《楞嚴經》中並未明確地界定“識精”的所指。曆來的解經者,大多將其解釋爲第八識。但是,唯識學中的第八識其性並非全真,因而難于與“元清淨體”等同。仔細推敲經文之義,“識精”應該是指衆生心識之中原本清淨、不生不滅的常住真心。將上述叁…
《論《楞嚴經》的真僞之爭、佛學思想及其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