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懷疑,雖說頭緒繁多,衆說紛纭,但不外乎傳譯和義理兩方面。傳譯方面,正如前面所述,有智升記述的原因,也有後人理解的不同。義理方面,或者是擇取經文中的片言只語以己意解析,或者對此經不同于他經之處加以拒斥。無論從論證方法,還是分析結論,都難于盡信。這說明,圍繞著《楞嚴經》的真僞之爭,其實只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而已。
二、《楞嚴經》的結構及其主要內容
《楞嚴經》是一部大乘佛教的單譯經,內容鴻富,素有佛教全書之稱。在此,擬從經題、經文結構的角度,對此經的主要內容作一概括介紹。
《楞嚴經》的全名爲《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或簡稱爲《大佛頂首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佛經之立題,依照古德所判,有七種方式:以“人”、“法”、“喻”叁字,單方面的全名立題可有叁種,雙字兩方面立題可有叁種,叁字叁方面立題則有一種。《楞嚴經》的全名是以“人”、“法”而略兼于“喻”立題。“如來”是果地之人,菩薩是因地之人;“了義”是教法,“萬行”是行法,“首楞嚴”是果法。以“佛頂”二字直稱法體,以表征此經所說之法的勝妙。因爲其並非以同類事物相喻,故只說其略兼于喻。至于以《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爲經名,來源于古經本經題下的小注:“一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于灌頂部錄出別行。”此名大概是時人的方便指稱,不必過于執實。因此,後來流行的經本已不再題寫此經名。
《楞嚴經》是佛在“首楞嚴會”中以阿難受摩登伽女幻術誘惑爲由頭,宣說而成的。全部經文共十卷,約七萬余言。古代佛經分卷一般兼顧義理的完整和文字的多寡兩方面。爲了裝藏的方便,通常以前者添就後者。所以,多卷本佛經往往只能做到每一卷內義理的相對完整,而難于周全地兼顧二者。在此,參照古德判經的慣例,以“叁分”古製爲框架,打亂原經文本的分卷,僅僅以義理的完整爲標准,分析此經的結構和內容。
依照古來注疏家的觀點,全經十卷可以劃分爲叁部分:第一部分稱爲“經序分”,起自經首“如是我聞”至“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19],也即卷一第一部分。這是全經的序言。第二部分稱爲“經宗分”,緊接經序,是宣講經義的正文。起自“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20],直至卷十的末尾“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叁界”[21]。第叁部分稱爲“經益分”,也稱“流通分”,即全經的結束語。緊接“經宗分”直至經尾。“經序分”中,佛受波斯匿王的邀請,帶領衆徒及大菩薩至王宮受齋。阿難先受別請,未預齋筵。阿難從外乞食畢,路過淫所,遭摩登伽女幻術的控製,將毀戒體。佛預知此事,匆匆結束齋筵,返回祗洹精舍與比丘及無數“辟支無學”舉行法會,演說深奧佛法。佛陀于法會演說神咒,並且敕令文殊依憑此咒前去解救阿難回歸佛所。“經益分”中,佛宣說弘揚、持誦此經所得的無量功德,以此勸請衆生念誦、受持。至此,佛于此會欲講說的內容已經全部宣說完畢,所有與會大衆皆滿心歡喜,禮佛而去。“經宗分”部分,內容複雜,是全經的主幹,應該對其進行重點解析。
《楞嚴經》是有一個嚴密而完整的思想體系的,其內容以理、行、果爲框架,幾乎將大乘佛學的重要理論都囊括其中。而最能體現這一特質的,無疑就是“經宗分”了。元代沙門惟則在《〈大佛頂首楞嚴經〉會解敘》中說:“科經者,合“理”、“行”爲“正宗”,離“正宗”爲五分:一見道,二修道,叁證果,四結經,五助道。謂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證果,此常途之序。”[22]以下就依照這一科判,對“經宗分”的內容作一概括。
一般認爲,在“見道”部分之前,有數句是對全經內容的概括和暗示。它就是接續于“經宗分”的首句而出的一小段文字。在此,阿難“殷勤啓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叁摩、禅那最初方便”。這也可以看作是“經宗分”的總綱。
自卷一“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23]起,直至卷四的“如何自欺尚留觀聽”[24],屬于“見道”部分。此部分是圍繞著佛于“經宗分”的起始所提出的一個基本觀點而展開的。此觀點就是:“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25]爲了使阿難及其會衆領悟這一原理,佛以層層剝筍式的遞進邏輯和多方巧妙的比喻,闡述了此“常住真心”實際上就是如來藏心。大致而言,可分四層去理解。
第一層,是卷一的剩余部分。佛首先針對阿難“如是愛樂,因于心目”[26]的想法,七次反诘阿難:此“識心”到底“今何所在?”阿難的七次回答都遭到佛的駁斥。這就是著名的“七次征心”。然後,佛告訴阿難,世間一切修學人都“皆由不知兩種根本”[27]:一是“生死根本”,二是“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前者爲妄,即衆生眼、耳等六根産生的妄識;後者爲真,即常住真心。世間衆生“執此生死妄想,誤爲真實”,因而“不得漏盡”解脫。最後,佛又以拳與手爲喻力圖使阿難等開悟而未獲成功。
第二層,由卷二起首至同卷“王聞是言,心知身後舍身趣生,與大衆踴躍歡喜,得未曾有”[28]。此處,波斯匿王向佛請教,外道認爲“此身死後斷滅”,“雲何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佛以“觀河”及面皺兩個比喻說明“汝面雖皺,性未曾皺”。而此不變之性就是真性圓明常住之理。
第叁層,跨卷二和卷叁。接續前層直至卷叁“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29]。佛首先以八種比喻加以說明,它們是:明還日輪、暗還黑月、通還戶牖、雍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郁[土*孛]還塵、清明還齑。此八種“見”都是有因有據才存在的,而衆生的“見性無還”,不生也不滅。此“見性”就是衆生的清淨本心。其二,佛又爲大衆宣示,衆生之所以輪回世間,是因爲“二顛倒分別見妄”。此“二妄”即“別業妄見”和“同分妄見”。前者是指發生于衆生個體身上的虛妄幻相,後者是指所有世間衆生共同的虛妄見解。其叁,佛告訴阿難“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所有“幻妄”都是依于此“妙覺明體”而生起。爲論述此說,佛以“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合爲“四科”,系統地分析了此“四科”之根本並不是因緣和自然性,而是以“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遍,妙真如性”爲其根本的。這一部分篇幅最大。其四,佛又向大衆說明“七大”與如來藏的關系。“七大”,即“地”、“水”、“風”、“火”、“空”、“見”、“識”。雖然其作用、色相是虛妄的,其體性卻圓融無礙、周遍法界。因爲其體性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只是由于衆生的分別計度方才顯現出來,是虛妄暫時的存在,沒有真實的意義。其五,阿難誦出偈語贊頌佛的微妙開示。
第四層,由卷四起首直至“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30]佛以“世界相續”、“衆生相續”及“業果相續”叁種顛倒相續解釋世間有爲諸相的生起和遷流。此叁種相續都是因衆生的妄想執著而有,其性本來就是空。它們本來就是苦、集、滅、道“四谛”之理,也是如來藏真性所顯。在此層,佛多次以演若達多迷頭而狂奔爲喻說明“識迷無因,妄無所依”的道理。佛並且指出,只要衆生放棄對叁種顛倒相續的分別計度,就可證悟菩提。由此,也就過度到了“修道”部分。
由卷四“阿難及諸大衆聞佛示誨疑惑銷除”[31]直至卷七“我以寶杵殒碎其首,猶如微塵,恒令此人所作如願”[32],屬于“修道”部分。佛于此部分爲衆生指明了“捐舍小乘,畢獲如來無余涅槃本發心路”,也就是攝伏攀緣心,“得陀羅尼,入佛知見”之道。此部分也可分爲四層去理解。
第一層,由“修道”部分的首句直至卷五“妙理清徹,心目開明,歎未曾有”[33]。此層的核心是初發菩提心所應具有的“二決定義”:其一是“因地發心”;其二是“審詳煩惱根本”。第一義,在于以無生滅之心爲修習之因地心,然後才能圓滿果地修證。第二義,衆生現前的六根就是煩惱的根本所在。在卷五的第一部分,佛明確指出,證悟無上菩提的關鍵就在于從六根中解脫出來。最後,佛親自說偈總結此“二決定義”。
第二層,由卷五“阿難合掌頂禮白佛”[34]至同卷“是名菩薩從叁摩地得無生忍”[35]。此層重點講述“六解一亡”的道理,佛是以“華巾”作比喻對此進行說明的。佛取出一華巾,當衆順次結成六個結,向大衆說明“六結”是衆生無始妄心累積而顯現的塵境。此“六結”爲五陰郁結而成,由微至著依次爲“識結”、“行結”、“想結”、“受結”、“色結”,前四陰各一結,“色陰”則分“根”、“塵”兩結。解結則依照由著至微的順序次第解開。先斷除前叁結而證人空,再斷除“想結”、“行結”而證法空。二空證成,“識結”則隨之解開而得“無生法忍”。
第叁層,接續前層直至卷六“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36]。應佛的指示,諸位大士、菩薩自敘最初證悟所選擇的圓通法門:其一,憍陳如五比丘、優波尼沙陀、香嚴童子、普賢菩薩、優波離、大目犍連等敘述十八界中除耳根之外的十七種圓通法門。其二,烏刍瑟摩、持地菩薩、月光童子、琉璃光法王子、虛空藏菩薩、彌勒菩薩、大勢至菩薩各自敘說選擇“七大”之一作圓通法門而證悟的過程。其叁,觀音菩薩詳細敘述了耳根圓通,以熏聞修金剛叁昧無作妙力,成叁十二應身,入諸國土救度衆生等等。其四,文殊師利法王子應佛之命作偈贊歎上述二十五種圓通法門…
《論《楞嚴經》的真僞之爭、佛學思想及其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