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显与《佛国记》▪P7

  ..续本文上一页归内法传〉校注·代校注前言》第113页,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4月版。

  

  [22] 在归途之中,当法显所搭乘的商船漏水之时,法显“恐商人掷去经、像。唯一心念观世音及归命汉地众僧:“我远行求法,愿威神归流,得到所止!””后来,于“夜鼓二时,遇黑风暴雨”之时,“法显尔时亦一心念观世音及汉地众僧。蒙威神佑,得到天晓。”

  

  [23] 章巽〈法显传校注序〉第10页,见章巽《〈法显传〉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版。

  

  [24] 参见方豪《中西交通史》第211页,岳麓书社,1987年12月重排版。

  

  [25] 僧祐《出三藏记集》卷13〈朱士行传〉,苏晋仁、萧链子点校本。第515-516页。

  

  [26] 参见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269页。方豪先生在《中西交通史》(第211页)之中所列竺叔兰于史无据,恐系误解史料所致,言昙猛西行,不知所据为何?吴玉贵依之将其列入,恐怕是犯了无据跟从的错误。(吴玉贵《〈佛国记〉释译》,第292页。)

  

  [27] 慧皎《高僧传》卷3〈昙无竭传〉,校本第93页。

  

  [28] 唐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孙毓棠、谢方点校本第10页,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

  

  [29] 《贞元录》卷13,《大正藏》第55卷,第870页中。

  

  [30] 慧皎《高僧传》卷1〈昙柯迦罗传〉,校本第13页。

  

  [31] 慧皎《高僧传》卷5〈释道安传〉,校本第183页。

  

  [32] 《出三藏记集》卷11〈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校本第411页。此文未署作者之名,但从戒本的翻译情形以及文中语气观之,大多学者认为此文为道安所撰。

  

  [33] 《出三藏记集》卷9〈渐备经十住梵名并书叙〉,校本第333页。原本署“未详作者”,今人从此经本的流传情形推断为道安所撰。

  

  [34] 此据《出三藏记集》卷2。另外,《出三藏记集》、《开元释教录》还记录了一些失译的律本,但未见译时,也有真伪难辨之虑,故而未列入。

  

  [35] 《出三藏记集》卷8,校本第316页。

  

  [36] 吉藏《中论疏》卷1末,《大正藏》第42卷,第17页下。

  

  [37]慧皎《高僧传》卷7〈释道温传〉,校本第289页。

  

  [38] 《出三藏记集》卷5〈小乘迷学竺法度造异仪记〉,校本第233页。汤用彤先生怀疑“此事不见于《高僧传》,恐系僧嵩事误传。”(《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443页)而《高僧传》卷8〈僧渊传〉明言僧渊为僧嵩弟子,因而二僧师徒相承也是可能的。因此,我们以为不能轻易否定《出三藏记集》的记载。僧祐又说“昔慧叡法师久叹愚迷,制此〈喻疑〉,防于今日,故存之录末。虽于录非类,显证同疑。”这段写于上引文末的话语,透露出一条很重要的信息:尽管《涅槃经》已经流行已久,但时至僧祐编《出三藏记集》之时,仍然有人怀疑《涅槃经》的真实性。正是为了反击这种论调,僧祐才不惜破坏《出三藏记集》的体例而特意将〈喻疑论〉收入此书中。

  

  [39] 慧皎《高僧传》卷6,汤用彤校本第218页。

  

  [40] 《法华经后序》,《出三藏记集》校本第306页。

  

  [41] 《法华经后序》,《出三藏记集》校本第306页。

  

  [42] 慧叡《喻疑论》,《出三藏记集》校本第235页。《喻疑论》本来为慧叡所撰,但却有学者将其与罗什另一弟子僧叡混淆,认定《喻疑论》为僧叡所作,并且认为是僧祐搞错了。如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2卷第2章第8节、第9节的作者就是如此。特别是于第9节中加注说明:“《祐录》卷5,“昔慧叡法师……制此《喻疑》”,误慧叡、僧叡为一人。”(第452页)按,僧祐明确记载此文为慧叡所作,从《出三藏记集》中也看不出僧祐混淆此二人。从批注推测言之,《中国佛教史》第2卷此章节的作者大概有两点理由:第一,以“慧叡擅长梵汉语文,僧叡深研义理”(第452页)为由,认定慧叡写不出如《喻疑论》这样的文章;第二,被僧祐“长安叡法师”的称呼所迷惑。仔细推敲,上述两点理由,并不足于推翻僧祐的记载。不过,《中国佛教史》第2卷第2章第5节又将《喻疑论》当作慧叡所撰(第289页)。大概为不同作者所撰写,而主编又疏于照应之故。此外,也有学者主张僧叡、惠叡实为一人。恐非,不从。

  

  [43] 慧叡〈喻疑论〉,《出三藏记集》校本,第236页。

  

  [44] 慧叡〈喻疑论〉,《出三藏记集》校本,第235页。

  

《法显与《佛国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