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上)▪P39

  ..续本文上一页智的象征。(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三二上)

  ④投身入火:据澄观所说,「投身入火者,从无分别智徧入四句皆无滞故。又释『刀』是断德,无不割故。『火』是智德,无不照故。『投身下』者,障尽证理故。即刀山为能证,火聚为所证故。此火等即是法门。」简单言之,「投身入火」就是烧尽诸烦恼,以无分别智住于世间。(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三二上)

  ⑤得人身难:为南本《涅槃经》卷二所举直接听闻佛法的 「五难」之一,指受生于人「道」,获得人之身体是非常难得的。

  ⑥诸难:「难」,障碍,特指障碍佛道修行的情况。关于「难」的具体内容,佛教经典说法甚多,有「二难」、「三难」、「四难」、「六难」、「七难」、「八难」、「二十难」等,其中以「六难」、「八难」最为常见。「六难」见于北本《涅槃经》。此经卷二十三〈高贵德王品〉举出如下六难:难遇佛世、难闻正教、难生善心、难生「中国」(指中印度)、难生人间、难具眼耳诸根。「八难」见于《长阿含经》卷九,在地狱难、在饿鬼难、在畜生难、在长寿天难、在边地难、盲聋喑哑难、世智辩聪难、生在佛前佛后难。

  ⑦得值佛难:谓值遇佛陀出世甚难。诸经论谓佛之出世,数十亿岁乃有一次。即贤劫人寿二万岁时,有迦叶佛出世;人寿百岁时,有释迦牟尼佛出世;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有弥勒佛出世。如此佛之出世,颇为稀有。纵令佛出世时受生此界,仍有八难处不得见闻佛法。

  ⑧具诸根难:也叫「盲聋喑哑难」,是指虽得人身,但是由于聋、盲、喑、哑等原因而六根难于具备,故称「诸根难具」。

  ⑨闻佛法难:即「八难」的「生在佛前佛后难」 、「六难」的「正法难闻难」。众生由于其根业,生在佛出世之前或入灭之后,不得见佛闻法。或者,虽然得遇佛出世,然因机缘之违逆、身体之障难、根性之愚钝等,而不能听受;又值佛灭后,不得听闻正法,生邪见,虽听闻而不能信受。

  ⑩正教:所说契于正理。

  11正命:又作「谛受」、「正命道支」,八正道之一。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

  12魔:全称为「魔罗」,意译为「杀者」、「夺命」、「障碍」,又称「恶魔」,指夺取众生生命,而妨碍善事之恶鬼神。

  13寿命:指众生之生命的持续时间。湛然《止观辅行传弘诀》卷七之三说:「一期为『寿』,连续曰『命』。一期连持,息风不断,名为『寿命』。」这是在佛教三世轮回的框架之下而言的。佛教认为,众生有两种「命」,一者命根,二者智慧命。前者指众生的肉体,后者指众生所具的智慧。

  【语译】在继续南下的路途,善财童子由于被菩萨无胜幢解脱所照耀的缘故,住于诸佛不思议之神力,证得菩萨不可思议解脱神通之智,获得菩萨不可思议三昧智之光明,获得一切时熏修三昧智之光明,获得了知一切境界皆依想所住三昧智之光明,获得一切世间殊胜智之光明;在一切地方都可以显现出自己的身体,以最究竟的智慧宣说无二无分别之平等真实法,以明净智普照诸境界;凡其所听闻之法都能够记忆受持,清净信仰理解,对于法的自性都能够确定明了。在对从毗目瞿沙仙人处所学到的法门作了仔细回忆之后,善财童子又这样想:我永远不舍弃菩萨妙行,求取一切智永远不退转,获得十力智慧光明,辛勤追求妙法常常没有厌恶和满足,要以正修行进入佛之境界,出生菩萨无量庄严,使无边大愿都得到清净;要以无穷尽智知晓无边世界网,以无怯弱之心度无量众生海;要了知无边菩萨诸行境界,观见无边世界种种的差别,观见无边世界种种的庄严,进入无边世界微细境界,知晓无边世界种种名号,知晓无边世界种种言说,知晓无边众生种种解,观见无边众生种种行,观见无边众生成熟行,观见无边众生差别想。善财童子这样想着,便十分想念善知识胜热婆罗门。

  善财童子逐渐地向南行进,到达了伊沙那村落。在这个村落中,善财童子看见了胜热婆罗门正在修习苦行求证一切智。胜热在露天受太阳烘烤,身体四周置放的大火堆犹如大山,火堆之山中有高峻无极的刀山,那胜热婆罗门登上那刀山上投身跳进火堆。

  这时,善财童子顶礼胜热的双足,后又合掌站在胜热的前面。善财童子这样说道:「圣者!我早先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却不知道菩萨如何学菩萨行?如何修菩萨道?我听说圣者谆谆善诱,善于为众生说法解惑,希望您能为我讲解一下这些问题!」

  胜热婆罗门说:「善男子!你现在如果能登上这个刀山,投身于火堆之中,就可以使诸菩萨行全部得到清净。」

  这时,善财童子心中这样想:「获得人的身体难,远离诸难也难,获得无难的情形更难;获得清净之法难,获得遇到佛出世的机会也难,具备诸根更难;有听闻佛说法的机会难,与善人相遇也难,与真正的善知识相遇更难;接受如理正教难,获得正命的生活也难,随顺法行动更难。这莫非是魔所设定的圈套?是不是魔的那些险恶的徒党诈现菩萨善知识之相,想藉此显现出毁灭我的善根的灾难和毁灭我寿命的灾难,以其作为我修行一切智道的障碍,引诱我进入诸恶道之中,最终阻碍我的修行、妨碍我接受佛法?」

  作是念时,十千梵天①在虚空中作如是言:「善男子!莫作是念!莫作是念!今此圣者得金刚焰三昧光明,发大精进,度诸众生,心无退转;欲竭一切贪爱海,欲截一切邪见网,欲烧一切烦恼薪,欲照一切惑稠林,欲断一切老死怖,欲坏一切三世障,欲放一切法光明。善男子!我诸梵天多着邪见,皆悉自谓是自在者、是能作者,于世间中我是最胜。见婆罗门五热炙身,于自宫殿心不乐着,于诸禅定不得滋味,皆共来诣婆罗门所。时,婆罗门以神通力示大苦行为我说法,能令我等灭一切见,除一切慢,住于大慈,行于大悲,起广大心,发菩提意,常见诸佛,恒闻妙法,于一切处②心无所碍。」

  复有十千诸魔③在虚空中以天摩尼宝散婆罗门上,告善财言:「善男子!此婆罗门五热炙身时,其火光明映夺于我,所有宫殿诸庄严具皆如聚墨④,令我于中不生乐着,我与眷属来诣其所。此婆罗门为我说法,令我及余无量天子、诸天女等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复有十千自在天王⑤于虚空中各散天华,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罗门五热炙身时,其火光明映夺我等所有宫殿诸庄严具皆如聚墨,令我于中不生爱着,即与眷属来诣其所。此婆罗门为我说法,令我于心而得自在,于烦恼中而得自在,于受生中而得自在,于诸业障而得自在,于诸三昧而得自在,于庄严具而得自在,于寿命中而得自在,乃至能于一切佛法而得自在。」

  【章旨】天界十三种众生知晓善财童子的疑虑之后,先后下降至伊沙那村落为善财童子解除疑虑,并激励他向胜热婆罗门求法。此章中,大梵天王、魔众以及欲界的「自在天王」下降伊沙那村落激励善财童子。

  【注释】①梵天:据澄观的解释,此处以色界的梵天王对应象征初禅之所证。

  ②一切处:有二义:其一为「不论何处」的意思,也就是通于十方无有障碍。其二为禅定之名,以总合万有所观之境周徧一切处,计有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十种,称「十一切处」、「十徧处」。

  ③诸魔:《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将「欲界」分为地狱、畜生、饿鬼、人、阿须伦(即阿修罗)、四天王、忉利天、焰魔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魔天等十二种,此处即其所指最后一类「魔天」。而一般经典所说欲界六天之中并无「魔天」之名目。据《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载,魔王是住于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之高处,为破坏正教之神,称为「天子魔」,或「天魔波旬」。另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七记载,魔王波旬具有色力、声力、香力、味力、细滑力等五力。《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五举出欲贪、不欢喜、饥渴寒热、爱着、睡眠、惊怖恐畏、狐疑惑、瞋恚忿怒、竞利争名、愚痴无知、自誉矜高、恒常毁他人等十二魔军。又由内观而言,烦恼、疑惑、迷恋等一切能扰乱众生者,均称为魔;由自己身心所生之障碍称为内魔,来自外界之障碍称为外魔,二者合称为二魔。此处所指应该为「外魔」。

  ④聚墨:佛典中常常以此比喻最为黝黑的物品。

  ⑤自在天王:此指欲界第六天的「他化自在天」之天王,因为此处之天众对于所变化之欲境自在受乐,因而名之为「自在天」。又作「他化自转天」、「他化乐天」、「化应声天」等。「自在天王」身量为一俱卢舍半,以人间一千六百岁为一昼夜,定寿一万六千岁。

  【语译】当善财童子这样想的时候,一万名梵天在空中向善财童子这样说:「善男子!不要这样想!不要这样想!你现在看到的这位圣者已经获得了金刚焰三昧光明,发心精进,济度诸众生,其心永不退转;想使一切贪爱之海干涸,想截断一切邪见之网,想烧尽一切烦恼之薪,想照亮一切烦恼之稠林,想断绝一切对于衰老、死亡的恐怖,想毁坏一切三世障碍,想放出一切法之光明。善男子!我们这些梵天都执着于邪见,都自以为是自在者、是能创造者,在世间之中惟有我们最好。我们看见这位婆罗门以五热烤炙自己的身体,便对自己的宫殿产生不再执着之心,对于自己所修的这些禅定体味不到滋味,于是,我们便一起来到这位婆罗门的住所。当时,这位婆罗门以神通力示现大苦行为我们说法,使我们灭除了一切见,灭除了一切慢,住于大慈之心,以大悲的精神行事,发起广大之心,发菩提之意,常常观见诸佛,永远听闻美妙之法,在一切处都可心无障碍。」

  这时,又有一万名魔鬼在空中将天上的摩尼宝撒播在这位婆罗门的身上。这…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