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十地品》导读▪P12

  ..续本文上一页『远行』名:一、从前远来至功用边。二、此功用行边,能远去后位故。《十住论》云:『去三界远,近法王位,故名『远地』。《仁王》名『远达地』者,亦通二义。然其能远去行正,是无相故。』」[104]这是从总体上对第七「远行地」的描述说明,以下分八项分别说明之。

  其一,约「来意」。关于菩萨来第七地修行的目的,澄观说:

  第七远行地,所以来者,已说「缘起相应慧住」,寄于「缘觉」,次说「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寄「菩萨地」,故次来也。《瑜伽》云:前地虽能多住「无相作意」,而未能令「无相作意」无间无缺,多修习住,为令满故。次有此来。又前功用未满,今令满故。[105]

  澄观引用世亲《十地经论》、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的观点,提供了两种说法:一是与第六地联系起来看,第六地寄「缘觉」,而此地则寄菩萨之法,此地宣说「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二是菩萨在第六地虽然住于「无相作意」但未能使「无相作意」无有间断、无有缺欠,菩萨来此地即是使其所欠所缺得以圆满。

  其二,约「所证」。第七地的「所证」为「法无别真如」。澄观说:

  故能证得「法无差别真如」,以了种种教法,同真无相故。以能「空」中起有胜行故,成「方便度」。「二行」双行乃至亦得无相之果。故知,以纯无相不碍起行。[106]

  「法无差别真如」的涵义是了达种种法,归同于「真如无相」,凭借「空」理而起殊胜修行,成就「方便波罗蜜多」。

  其三,约「断」。关于此地的「所断」,澄观解释说:

  所离障,离「细相现行障」,谓六地执「生灭细相现行」故,此生灭相即是二愚。一、「细相现行愚」,谓执有缘生流转细生相故。二、「纯作意求无相愚」,即执有细还灭相故,以纯作意于无相勤求,未能「空」中起有胜行,至此地中方能断之。以常在无相,故不执生,更不作意勤求无相。[107]

  此地所断除之障为「细相现行障」,有两方面:一是执持缘生有细微的流转相。二是纯粹作意而求取无相,而未能于「空理」中生起殊胜之行。

  其四,约「所修」。从「所修」角度言之,第七「远行地」为「三十七菩提分行」。

  其五,约「修成」。从「修成」角度言之,第七地是「菩萨慧」。

  其六,约「寄乘法」。从「寄乘法」角度言之,第七「远行地」属于出世之「菩萨乘」之法。

  其七,约「寄位之行」。从「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第七「远行地」为「方便度」即「方便波罗蜜多」。

  其八,约「果」。经文中提及「双行果」和调柔果、摄报果、愿智果。关于「双行果」,其涵义是:「此果实通诸分,以双行是正住行,亲生此果故。又以双行该于诸分,皆双行故,名『双行果』。」[108]经文中所言的「双行」主要是指「自利行」、「利他行」。

  第八,「不动地」,菩萨至此「不动位」,「无分别智」相续任运,不被「相」、「用」、「烦恼」等所扰动,因此名为「不动」。澄观在数家解释的基础上有一总结:「言『不动』者,总有三义故。《成唯识》云:『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谓任运故,功用不能动;相续故,相不能动。总由上二烦恼不动。与本分大同。而《金光明》云:『无相正思惟修,得自在,诸烦恼、行,不能令动。』但有二义:由相,于前已不动故;『行』即功用。」[109]此中所言三义,即「相」、「功用」、「烦恼」三者都不能使菩萨之心动摇。这是从总体上对第八「不动地」的描述说明,以下分八项分别说明之。

  其一,约「来意」。, 关于菩萨来第八地修行的目的,澄观说:

  第八不动地,所以来者,《瑜伽》云:虽于无相作意无缺无间,多修习住,而未能于无相住中,舍离功用;又未能得于相自在,修习得满,故次来也。又约寄位,初之三地寄同世间,次有四地寄三乘法,第八已去寄显一乘故。《庄严论释》第七地云「近一乘故」。梁《论》亦说,八地已上以为一乘。是知从前差别进入一乘,故次来也。[110]

  澄观引用世亲《十地经论》、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的观点,提供了两种说法:一是菩萨在第七地虽然于「无相作意」方面获得无间断无欠缺,但却沉溺于修习住而未能舍离功用,也未能在「相」方面获得自在。二是从「寄位」的角度来说,菩萨来此地会在第七地「近一乘」的基础上,进入「一乘」。

  其二,约「所证」。第八地的「所证」为「不增减真如」。澄观说:

  其所证「如」名「不增减」,以住无相,不随净、染有增减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证此真如现相现土皆自在故。[111]

  依照唯识学的一般说法,「不增减真如」的涵义是由于菩萨住于「无相」而不随染、净而有增、减。澄观说,结合〈十地品〉则知,此地所证真如也称之为「相、土自在所依真如」,因为其能在菩萨「身相」、「国土」方面都自在的缘故。

  其三,约「断」。关于第八地的所断之障,澄观解释说:

  所离障,亦离「无相中作加行障」。由有加行,未能任运现相及土。此地能断,说断二愚:一、「于无相作功用愚」。二、「于相自在愚」,令于相中不自在故。[112]

  所谓「无相中作加行障」是指沉溺于「无相」之中一直修习而不知超越,则未能任运而显现「身相」以及「国土」。菩萨在第八地须同时断除此障中的一直沉溺于「无相」之中修习以及力图在「相」中求得自在的「愚」(过错)。

  其四,约「所修」。从「所修」角度言之,第八「不动地」为「净土行」,此地「所成行亦名『无生法忍』,相、土自在。」[113]

  其五,约「修成」。从「修成」角度言之,第八地是「菩萨慧」。

  其六,约「寄乘法」。从「寄乘法」角度言之,第八地为「一乘法」。

  其七,约「寄位之行」。从「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第八「不动地」为「愿度」,即「愿波罗蜜多」。

  其八,约「果」。关于第八地所证得之果,除了经文所言及的「调柔果」、「摄报果」、「愿智果」之外,菩萨所得的十种「自在」也包含在内。「十种自在」是:「命自在、心自在、财自在、业自在、生自在、愿自在、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

  第九,「善慧地」,又作「善意地」、「善根地」,菩萨修证至此地,已经获得「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辞无碍解」、「乐说无碍解」等「四无碍解」,能遍于十方,以一音演说一切善法,使闻者生欢喜心。又在「力波罗蜜多行」中,断除利他门中的不欲行之障,证得智自在所依真如,因此称之为「善慧」。澄观在数家解释的基础上有一总结:「言『善慧』者,《摄大乘》云『由得最胜无碍智故』。无性释云『谓得最胜四无碍解』。无碍解智,于诸智中,最为殊胜智,即是『慧』,故名『善慧』。即下文中十种『四无碍』是也。《庄严论》云『于九地中,四无碍慧最为殊胜。』云何胜耶?于一剎那,三千世界所有人、天异类、异音、异义,问此菩萨,能以一音普答众问,遍断众疑故。」[114]这是从总体上对第九「善慧地」的描述说明,以下分八项分别说明之。

  其一,约「来意」。关于菩萨来第九地修行的目的,澄观说:

  第九善慧地,所以来者,《瑜伽》意云:前虽于「无相住」中,舍离功用,亦能于相自在。而未能于异名众相训词差别,一切品类宣说法中,得大自在。为令此分得圆满,故次有此来。[115]

  澄观引用《瑜伽师地论》来说明菩萨来第九地的意图。菩萨虽然在「无相住」中舍离功用,也能在「相」方面获得自在,但未能在说法方面获得大自在。为获得说法自在的缘故,菩萨来此地修习。

  其二,约「所证」。关于此地所证的「智自在所依真如」,澄观解释说:「所证真如名『智自在所依』,谓若证得此真如已,于无碍解得自在故,便成达法器自在说法行。」[116]第九地所证得的「智自在所依真如」是指菩萨在说法度生方面所依持的真如。

  其三,约「断」。关于菩萨在第九地的所断,澄观解释说:

  所离障,离「利他中不欲行障」,有四辩故,「四无碍障」分成二愚。前三为一名,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谓所说法是「义」,名、句、字是「法」,后后慧辩是「词」。「陀罗尼自在愚」通于上三。二、「辩才自在愚」,即愚第四无碍故。[117]

  此「利他中不欲行障」的涵义是指「所知障」之中乐于自己修习而不乐于说法的障碍。结合〈十地品〉的情形,此障又分为「二愚」,即「陀罗尼自在愚」和「辩才自在愚」。

  其四,约「所修」。从「所修」角度言之,第九「善慧地」为「说法行」。

  其五,约「修成」。从「修成」角度言之,第九地修成的是「菩萨慧」。

  其六,约「寄乘法」,第九地为「一乘法」。

  其七,约「寄位之行」。从「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第九地为「力度」即「力波罗蜜多」。

  其八,约「果」。菩萨于第九地获得「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辞无碍解」、「乐说无碍解」等「四无碍解」以及「调柔果」、「摄报果」、「愿智果」。

  第十,「法云地」,又作「法雨地」,菩萨至此位,「大法智云」含众德水,如虚空覆隐无边二障,使无量功德充满法身,因此名为「法云地」。澄观综合诸家之说,对其涵义作了较为全面的解释。首先,从字义角度,澄观说:「『云』者,是喻,略有三义:一、『含水』义。二、『覆空』义。三、『霔雨』义。」[118]而将「法」与「云」联系起来,「云」则有四义:「一、喻『智慧』。二、喻『法身』。三、喻『应身』。四、喻『多闻熏因』。」[119]<…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十地品》导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