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十地品》导读▪P21

  ..续本文上一页,及诸波罗蜜方便业,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长故。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尽一切劫数,行数增长,无有休息。」[166]

  唐实叉难陀译八十卷《华严经》卷三十四(即本译注所用的版本):

  又发大愿:「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不坏不杂,摄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有菩萨行皆如实说,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长;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三种译本[167]的文字差别并不算大,重要的却在于「六相」的汉语名目有了不同的两种。后来的华严经师习惯采用菩提流支的译语。[168]

  从〈十地品〉的上述引文中可以看出,〈十地品〉中所用的「六相」是对于「一切菩萨所行」、「一切菩萨行」所作的说明。而世亲则将其作为可以普徧使用的诠释「十句」的范畴与方法。世亲《十地经论》卷一说:

  一切所说十句中,有六种差别相门。此言说解释,应知除「事」。「事」者,谓「阴」、「界」、「入」等。六种相者,谓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169]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世亲的这一解释并非是针对《十地经》初地的第四大愿而作,而直接针对的是如下经文:

  又一切菩萨,不可思议诸佛法,明、说,令入智慧地故。摄一切善根故,善分别选择一切佛法故,广知诸法故,善决定说诸法故,无分别智清净不杂故,一切魔法不能染故,出世间法善根清净故,得不可思议智境界故,乃至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170]

  关于此十句经文,世亲先将其分为一句「总句」和九句分句,世亲说:

  此是「根本入」,如经「又一切菩萨不可思议诸佛法,明说令入智慧地故」。此修多罗中说,依「根本入」有九种「入」:一者,「摄入」,「闻慧」中摄一切善根故。如经「摄一切善根故」。二者,「思议入」,「思慧」于一切道品中智方便故。如经「善分别选择一切佛法故」。三者,「法相入」,彼彼义中无量种种知故。如经「广知诸法故」。四者,「教化入」,随所思义名字具足,善说法故。如经「善决定说诸法故」。五者,「证入」,于「一切法平等智」,「见道」时中,善清净故。如经「无分别智清净不杂故」。菩萨教化众生,即是自成佛法,是故「利他」亦名「自利」。六者,「不放逸入」,于「修道」时中,远离一切烦恼障故。如经「一切魔法不能染故」。七者,「地地转入」,出世间道品无贪等善根净故。如经「出世间法善根清净故」。复有善根能为出世间道品因故。八者,「菩萨尽入」,于第十地中,入一切如来秘密智故。如经「得不可思议智境界故」。九者,「佛尽入」,于「一切智」入智故。如经「乃至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是诸「入」,为校量智义,差别次第转胜,非「根本入」。[171]

  对照世亲的解释与《十地经》原文,便可发现,「根本入」与其余九种「入」是世亲对于经文的逐句解释。《十地经》的原文是解释菩萨十地修行所证入的境界的,所以,世亲说「诸『入』,为校量智义,差别次第转胜」,也就是说,九种「入」是对于「佛智」(「一切智人智」)的分别说明,从修证而言,是逐「地」逐步逐渐殊胜。但这却并非「根本入」。如果参照世亲在别处的说法,所谓「根本入」是从「总体」而言的「入」,带有某种中土所习用的「顿入」的意味。从这个角度理解,「诸入」,便是分解「入」,或者更准确地讲,是分别「言说」的意思。世亲说,「六相」为「言说解释,应知除事」。「解释」的对象就是菩萨十地修行的境界,因此,世亲明确地说,此「六相」应该知晓是不能应用于诸如「五蕴」、「十八界」、「十二处(入)」等「事法」中的。

  世亲以「六相」说对于《十地经》的前引十句作了解释说明:

  「总」者是「根本入」,「别相」者,余九「入」。「别」依止「本」,满彼「本」故。「同相」者,「入」故。「异相」者,增相故。「成相」者,略说故。「坏相」者,广说故。如世界成、坏。余一切十句中随义类知。[172]

  「根本入」为十地修行的「总相」,「是中『一切菩萨』者,谓住『信』、『行』地。『不可思议诸佛法』者,是『出世间道品』;『明』者,见智得证;『说』者,于中分别;『入』者,信乐得证;『智慧地』者,谓十地智。」[173]这就是说,已经证得「信」、「十行」等境界的菩萨,依照出世间之法的要求,见智得证,于中分别,信仰并乐于证入菩萨十地智慧。这就是「根本入」,即「总相」,其余九句所言的九个方面,相对于「总相」而言就是「别相」,即「个别」之相。「别相」依止于「根本入」,使那「根本」得到圆满具足。十种「入」之间的目标、内容从根本上言之,是相同的,因此,「诸入」之间是「同相」关系。九种「入」之间逐次构成层层递进、层层深入的关系,因此,九种「入」之间也是「增相」,即「异相」关系。应该特别注意的是,世亲对于「成相」与「坏相」的解释。佛教中有用来描述「有为法」之存在状况的「成」、「住」、「坏」、「空」等「四相」,后来的地论师和华严经师实际上是将「有为法」之「成相」与「坏相」与「六相」中的「成相」与「坏相」混淆起来理解、诠释的[174]。「六相」义的扩大及其最终转换成为华严宗的教义的基本成分——「六相圆融」,与此关节的转换关系甚大。其实,「六相」中的「成相」、「坏相」准确的涵义是:前者「应作『略相』或『合相』」,后者「实为『广相』或『开相』」。[175]正因为此,世亲縩说「『成相』者,略说故。『坏相』者,广说故」。仔细考究,「成相」大概是指《十地经》中对于诸「地」境界的概略说明,「坏相」则是对于诸「地」境界的广泛详细的说明。

  隋朝的地论师领袖净影慧远在《十地义记》卷一(末)、《大乘义章》卷三(本)中对于「六相」义作了详细解释。这是华严宗「六相圆融」义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净影慧远在《大乘义章•六种相门义》[176]说:

  「六种相」者,出《华严经•十地品》也。诸法体状,谓之为「相」。门别名「门」。此门所辨,异于余门,故曰「门别」。如经中说,不二法门有尽解脱门等。若对行心,能通趣入,故曰「门」也。门别不同,故有六种,所谓「总」、「别」、「同」、「异」、「成」、「坏」。此六乃是诸法「体义」,「体义」虚通,旨无不在。「义」虽遍在,「事」隔无之。是以《论》言:一切十句,皆有六相。除「事」,「事」谓「阴」、「界」、「入」等。「阴」、「界」、「入」等,彼此相望,「事」别隔碍,不具斯六,所以除之。若摄「事相」以从「体义」,「阴」、「界」、「入」等一一之中,皆具无量六相门也。

  净影慧远的重大突破在于两点:一是将「六相」的诠释领域推展到世亲所除外的「事」。二是从「诸法体状」的角度解释「相」。如慧远所说,此六相是诸法「体义」,「体」虽遍在,但由于「事」的缘由,「体」是「隔」的,隐伏的。如果「摄『事相』以从『体义』,『阴』、『界』、『入』等一一之中,皆具无量六相门也。」——这就是净影慧远的结论。

  净影慧远以「色阴」为例来说明「六相」的具体涵义,并且作示范性的运用。慧远的论证如下:

  其一,关于「总相」,慧远说:「如一『色阴』同体具有恒沙佛法,谓苦、无常、不净、虚假、空、无我等一切佛法,是等诸法,『义』别『体』同,互相缘集,摄彼同『体』一切佛法,以成一色。『色』名为『总』,就此『总』中,开出无量恒沙佛法。」依照慧远的见解,「同体」之法互相缘集,摄集一切佛法,如此成就的「色」就是「色」的「总相」。显然,慧远将以「体」摄「事相」的方法贯彻到对于「色」的分析之中。

  其二,关于「别相」,慧远说:「『色』随彼法,则有无量,所谓苦色、无常色、不净色、名用色、空、无我色、乃至真实缘起之色,如是无量差别之色,是名为『别』。」依照慧远的见解,无量差别之「色」就是「色」的「别相」。

  其三,关于「同相」,慧远说:「就彼『别』中,苦、无常等诸法之上,皆有『色义』,名之为『同』。」依照慧远的见解,「同相」是「色」的「别相」之中所包含的「色」之所以成为「色」的本质规定,或者叫「共同特征」。

  其四,关于「异相」,慧远说:「『色义』虽同,然彼色苦异,色无常异。如是一切,各各不同,是名为『异』。」依照慧远的见解,「色」之所以为「色」的本质是相同的,但其毕竟是各不相同的「色」。这就叫「异相」。

  其五,关于「成相」,慧远说:「就彼『异』中,『义门』虽殊,其『体』不别。『体』不别故,诸义虽众,不得相离。不相离故,随之辨色,得摄为一,是故名『成』。『成』犹『略』也。」依照慧远的见解,由于「色」之体的同一,诸缘得以摄为一体。这就叫「成相」。

  其六,关于「坏相」,慧远说:「『体』虽不别,『义门』恒异,『义门』异故,一色随之,得为多色,目之为『坏』。『坏』犹『广』也。」慧远将「坏相」解释为「多色」的形成聚合,相对于「一色」而言,由「一」到「多色」的转变就是「坏相」。

  从上述对于净影慧远「六相义」的分析中,已经可以看出,〈十地品〉以及世亲的「六相」义已经由对于菩萨十地修习境界的说明转移扩大到对几乎所有「有为法」的分析解释上。但是,这样的扩大实际上是有隐忧的,这就是「成相」与「坏相」与前述「四相」之间的不协调。尽管慧远注意到了世亲以「略」与「广」来解释「成相」与「坏相」,但仍然作出了如上解释。正是出于这一隐忧,净影慧远说:…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十地品》导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