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十地品》导读▪P23

  ..续本文上一页。」[185]智俨则有解释:

  其一,「言『缘集』者,总相。论『十二因缘』一『本识』作,无真、妄别。如《论》说,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以此二门不相离故。又此经云『唯心转』故。又如《论》说,真妄和合名『阿梨耶』,唯真不生,单妄不成,真妄和合,方有所为。如梦中事,知与睡合,方得集起。此是真妄缘集之门。」[186]智俨此中所说的《论》是指《大乘起信论》。「依一心法有二种门」是指《大乘起信论》的「一心开二门」——「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本识」即「根本识」,也就是第八识。

  其二,「二、『摄本从末』者,唯妄心作故。《论》云,名『种子识』及『果报识』,对治道时,『本识』都尽。法身流转五道,名为『众生』。随其流处成其别味,法种、众苦,如此非一,故知摄本从其末也。」[187]此中所言的「本」即如下文所说的与「如来藏」和合的「种子识」。关于此「本」随染而成流转之妄染众生时的染净问题(即:「问:当随染时,为即染也?为由是净?」),智俨有一回答:「『体』是净,『本』复是净,不可名『随』。故知染时,不可为净。若尔者,不应说言『依如来藏有生灭心』,应但是单生灭。今言『相依』,如此说者是有智人染、净双证。故作是说,非局染门。」[188]如果从严格的心性思想之范式衡量,智俨的回答是有不太清晰之处的。仔细揣摩可见,智俨可能是认为,「体」与「本」本来是纯粹清净的,但是在「随染」之时,又不可将其当作「净」。这与《大乘起信论》的「随缘不变」说显然是不同的。

  其三,「三、『摄末从本』者,『十二因缘』唯『真心』作。如波水作,亦如梦事唯报心作。以真性故,经云『五阴、十二因缘、无明等法悉是佛性』。又此经云『三界虚妄,唯一心作』。《论》释云『第一义谛故』也。」[189]第一个「经云」大概是指《大般涅槃经》,「又此经云」即指《华严经•十地品》。智俨在此直接明言:「此『摄末从本』,即是『不空如来之藏』。此中亦有空义,为自体空。」[190]

  智俨上述释文的主要依据是《大乘起信论》,「种子识」、「果报识」、「本识」均指真妄和合的「阿黎耶识」。其依据可能是《大乘起信论》所言:「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依此线索理解智俨所说,其第一门是说十二因缘等均是以「本识」即「阿黎耶识」为依持、为本体的,当其「非动」即不起现行时呈无覆无记状态,因而「无真妄别」。第二门「摄本从末门」则是「阿黎耶识」之「有漏种子」起「现行」而成妄识,从而有了生死流转,有了染法之起。第三门「摄末从本门」则是说,「末」即染法尽管是由妄识现起的,但缘生的最终依据仍是「真心」,用智俨的话说则是「自体空」的「不空如来藏」。

  而关于与「缘起一心门」对应的「依持一心门」,智俨说:「二、『依持一心门』者,六、七等识依『梨耶』成。故《论》云『十二缘生依梨耶识』,以『梨耶识』为通因故。」[191]此中所言的「《论》云」是指《大乘起信论》。这是说,「十二因缘」依持于「一心」,而此「一心」也就是「梨耶识」。这与《华严经•十地品》所言已经有了不同。

  关于此「缘起一心门」与「依持一心门」之间的关系,智俨有一解释:

  问:与上「缘起一心」云何取别?

  答:上「缘起一心」,染、净即体,不分别异。此『依持门』,能、所不同。故分二也。

  问:如上诸义,并一一门别。云何得成一证境界?

  答:上来所辨,并约「缘」别显,即是证境方便道缘。欲、乐既别,即今所依观门非一。若寻证境,如上「十平等」说。[192]

  智俨所说的「十平等」是指〈十地品〉第六地所说的「十平等法」:「何等为十?所谓:一切法无相,故平等。无体,故平等。无生,故平等;无成,故平等。本来清净,故平等;无戏论,故平等。无取舍,故平等;寂静,故平等。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有、无不二,故平等。」这一「平等法」是菩萨证入「缘起」之「本」的方法。从上述引文看,智俨以为,在「缘起一心门」中,「染」、「净」是一体的,而在「依持一心门」则「能」、「所」不同,「能」则为第八识,「所」为以第八识为依持的第七识、第六识。而最应注意的是,智俨所言的第八识与玄奘系唯识学对于第八识的界定有根本的不同。智俨采纳的是地论师以及《大乘起信论》的观点,第八识或者直接称之为「一心」、「真心」,或者称为「真妄和合识」。

  关于「净法」,智俨将其分为四部分:「约净门者要摄为四:一、本有。二、本有修生。三、名『修生』。第四、修生本有。」[193]其具体解释如下:

  言「本有」者,缘起本实,体离谓情,法界显然,三世不动故。〈性起〉云:「众生心中有微尘经卷,有菩提大树,众圣共证。人证前、后不同,其树不分别异。」故知「本有」。又此缘生文「十二因缘即第一义」。

  言「本有修生」者,然诸净品本无异性,今约诸缘发生新善。据彼诸缘乃是妄法,所发真智乃合普贤。性体本无分别,修智亦无分别。故智顺理,不顺诸缘,故知「修生」即从本有同性而发。故〈性品〉云「名菩提心为性起故」。

  三、「修生」者,「信」等善根先未现前,今对净教,赖缘始发。故说「新生」。故《论》云「彼无无分别智故」。

  四、「修生本有」者,其如来藏性隐在诸缠,凡夫即迷处而不觉。若对迷时,不名为有,故无相。《论》云:「若有,应见。」又依《摄论》云:「有得不得、见不见等故」也。今得无分别智,始显法身在缠成净。先无有力同彼无法,今得成用,异本先无,故不可说名为「本有」,说为「修净」。[194]

  智俨在此处所言的「净门」实际上是非常相似于通常所说的「如来藏缘起」。其「本有」与「修生」的提法也与地论学派谈论佛性「本有」与「始有」时的说法相似。智俨所说的第一门「本有」是说「缘起之本」为「实相」,为「真如」,在证入之前与证入之后,「真如」是不变不动的。第二门「本有修生」是说,众生心中的「清净性」是无有差别的,从缘生的角度, 看,遇到诸缘而产生新的善法。此因「修」而生的过程,实际上是依凭于「本有」之「性体」而进行的,所以,称之为「本有修生」。「修生」则是指,原先潜在而未曾现前的「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五种「无漏根」,由于外缘得以具备与启发而得以现前起作用。——这就叫「修生」。「修生本有」则是指,菩萨在修行中凭借所得的「无分别智」而使「在缠」的「清净法身」得以显现起作用。由于「清净法身」并非「先无」,只是「无力」罢了,因此,不能说是因「修」而「凈」。同时,潜在的「清净法身」与「出缠」的「清净法身」,也不是完全的「一」,所以,也不能说是纯粹「本有」。此接近于佛性「非本有非始有」的说法。

  在《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解释第六地之时,法藏沿袭了智俨的前述说法,并作了相应合并、扩充。其文曰:

  「法界缘起」略有三义:一、约染法缘起,二、约净法,三、染净合说。初中有四门:一、缘集一心门,二、摄本从末门,三、摄末从本门,四、本末依持门,并如别说。二、净法缘起者,亦有四门:一、本有,二、修生,三、本有修生,四、修生本有,如下〈性起〉处说。三、染净合说者,亦有四门:一、翻染现净门,二、以净应染门,三、会染即净门,四、染尽净泯门。亦如别说。[195]

  法藏对于智俨的说法,作了两点大的改动:一是将「染法缘起」的「缘起一心门」与「依持一心门」合并为四门。二是增加了「染净合说」。这样,便构成了「法界缘起」的三层次:「约染法缘起」、「约净法」、「染净合说」。

  「染净合说」四门,其名目、含义,在法藏留存的其他著述中未曾发现,故其「亦如别说」不知何指。然而,《玄义章》论及佛性之「因因果果」四义时,法藏如此说道:「初四句中,初者谓『染净缘起门』,二、内熏发心,三、始觉圆,四、本觉现。又,初随染隐体,二、微起净用,三、染尽净圆,四、还源显实。」[196]此处所谓「四句」是指《大般涅槃经•师子吼品》所说「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法藏引用同经所说,以十二因缘为「因」构成第一句,以智慧为「因因」构成第二句,以「无上菩提」为「果」构成第三句,以无上大般涅槃为「果果」构成第四句。这样,以十二因缘为起点,由「内熏发心」、「始觉圆」,再至「本觉真心」朗然显现,四个环节构成一个由染到净的单向递进路线。此正如法藏所说:「初染而非净;第二,净而非染;第三,亦染亦净;第四、非染非净。」将法藏的这一解释与上述「染净合说」四门——「翻染显净门」、「以净应染门」、「会染即净门」、「染尽净泯门」相对照,可以推定其涵义是一致的。后来有人[197]以《大乘起信论》的「智净相」、「不思议业相」等文配合四门为之解释,颇便参考,特录之对照如下:

  「翻染显净门」:「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破和合识,显现法身,智淳净故。」

  「以净应染门」:「不思议业相者,以依智净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会染即净门」:「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

  「染尽净泯门」:「所言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十地品》导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