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十地品》导读▪P25

  ..续本文上一页空而真如独存。这是从修行解脱的角度去谈论本体与诸法的关系的;若从诸法的角度观之,则有为诸法都是「揽真成立」、「俱含真性」的。只有「妄尽还原」,便可以成就佛果,菩萨十地修行,实际上充分说明了大乘佛教「唯心」而言修行解脱的特色。

  〈十地品〉在华严经中形成较早,自然应该是《华严经》中影响最大的一品。《华严经》自古以来都被当作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土的法相唯识学的「宗经」之一。尽管由于唐代玄奘开创的法相唯识宗,特别强调自己所弘传与先前中土所传之唯识学的区分,特别贬低了世亲的《十地经论》的独特、重要的价值,对中土地论师的唯识学地位采取所谓「纠谬」的立场,使得《华严经》及其〈十地品〉与唯识学的关系变得暧昧起来。其实,通过对于〈十地品〉的研习,我们很容易搞清楚一个道理,〈十地品〉所揭示的菩萨修行十地说,是印度大乘佛教修行论的最基本的内容。印度大乘佛教的中、后期发展必须在继承《十地经》(或〈十地品〉)的前提下,纔能有所前进。这也正是为什么印度中观和瑜伽行派的两大巨头都撰写了解释《十地经》论典的原由。与唯识学的专门性论典,如《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相比,《十地经论》的分量和详备程度,都不可同日而语。但并不能因此而忽略〈十地品〉在印度佛教,特别是唯识学之中的独特价值和巨大贡献。——由于这一问题未在〈导读〉中正面论述,所以,在此补说数句。

  另外,本书为《华严经》译注系列之一种,采用的是唐实叉难陀翻译的《华严经》。原文以《大正藏》第十卷所载《华严经•十地品》与金陵刻经处刻版《华严经•十地品》进行对校确定。本译注主要以世亲《十地经论》、法藏《华严经探玄记》、澄观《华严经疏》为主要参考资料,特别是澄观的《华严经疏》,更是本译注常常引用的权威解释。法藏、澄观在注疏〈十地品〉时,几乎逐句引用了世亲的《十地经论》。由于前述三种著述所面对的经文译文不同,所以,为方便读者阅读,一般使用澄观的说法。对于澄观文字中所引述的世亲的文句,则给予标示。在章旨和注释中,如果未加说明,《论》是指世亲的《十地经论》。在注释方面,则时下常见的几种佛学辞书,如《佛光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蓝吉富主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等等,都是佛教有关名词释文的重要参考,由于体例及篇幅关系不便一一在正文中注出,敬请见谅。近年从事佛教经典的教学与普及性著作的写作发现,时人读佛典的最主要困难实际上有两方面更为重要:一是断句标点,二是将佛教的专有名词以普通语词理解。而在实践层面,二者又是交织在一起的。鉴于这一认识,本人在做这本译注时就特别注意这两个问题。断句标点尽可能细致些,以避免歧义;专有名词方面尽可能以引号标出并作了较为详细的注释,以提醒读者注意进入佛教的特有思维习惯和语言氛围。至于语译方面,也许限于视野关系,未曾发现较有参考价值的作品,因此,由于本人学养之局限,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周,敬请谅解。

  


  [①] 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大正藏》卷三十一,页二六三上。

  

  [②] 此记载见于法藏《华严经传记》卷一,《大正藏》第五十一卷,页一五三中。此语本来是说《华严大不思议解脱经》的流传情况的,而一般认为龙树见到的应该是〈入法界品〉。

  

  [③] 唐智俨《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卷第四〈梵本同异义〉,《大正藏》第四十五卷,页五八八上。

  

  [④] 后秦罗什译《大智度论》卷四十九,《大正藏》第二十五卷,页四一一中。

  

  [⑤] 后秦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五十,《大正藏》第二十五卷,页四一九上。

  

  [⑥] 吕瀓《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八月版,页三六五。

  

  [⑦] 唐法藏《华严经传记》卷一,《大正藏》卷五十一,页一五三上、中。

  

  [⑧] 吕瀓《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版,页三六七。

  

  [⑨] 吕瀓《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版,页三六五。

  

  [⑩]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正闻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五月初版,一九八九年二月第五版,页一〇二〇至一〇二一。

  

  [11]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四月第一版,页一九六。

  

  [12] 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七月第一版,页四十六。

  

  [13] 李富华〈《华严经》与普贤菩萨思想〉,《佛学研究》第八期,一九九九年,页一九六。

  

  [14] 《大正藏》第五十五卷,页六一上。

  

  [15] 《大正藏》第五十卷,页三五九中。

  

  [16] 后秦僧肇《肇论》〈般若无知论〉附〈答刘遗民书〉,《大正藏》第四十五卷,页一五五下。

  

  [17] 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九,《大正藏》卷五十五,页五六六上。

  

  [18]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五二四上。

  

  [19] 唐法藏在《华严经传记》卷一中还列举了二部经名:一是由齐萧子良摘抄的《钞华严经》十五卷;二是《华严十恶经》一卷,法藏说此为隋学士费长房《历代三宝记》所录注,入伪妄。此二部不便列入。

  

  [20] 唐法藏《华严经传记》卷一,《大正藏》卷五十一,页一五五中、下。

  

  [21] 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七月第一版,页十五。

  

  [22] 唐法藏《花(华)严经文义纲目》,《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五〇一上。

  

  [23] 唐法藏《花(华)严经文义纲目》,《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五〇一上。

  

  [24] 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一二五上。

  

  [25]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五二七上、中。

  

  [26]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五二七中。

  

  [27] 日龟川教信着《华严学》,印海译,佛光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九月版,页五十四。

  

  [28]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五二七下。

  

  [29]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五二七中、下。

  

  [30]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正闻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二月第五版,页一〇二〇。

  

  [31] 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九,《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二七七上。

  

  [32]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三五上、中。

  

  [33] 世亲《十地经论》卷一,《大正藏》卷二十六,页一二四上。

  

  [34] 后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大正藏》卷二十四,页一〇一七下。

  

  [35]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大正藏》卷二十四,页八二七中。

  

  [36] 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九,《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二七七下、二七八上。

  

  [37]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五十二,《大正藏》第十卷,页二七八中。

  

  [38] 见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卷八〈菩萨十住品〉、唐译《华严经》卷十六〈十住品〉。

  

  [39] 见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卷十一至卷十二〈功德华聚菩萨十行品〉、唐译《华严经》卷十九至卷二十〈十行品〉。

  

  [40] 参见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卷十四至卷二十二〈金刚藏菩萨十回向品〉、唐译《华严经》卷二十三至卷三十三〈十回向品〉。

  

  [41]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九,《藏要》第四册,页七四一。

  

  [42]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九,《藏要》第四册,页七四一。

  

  [43]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九,《藏要》四四册,页七四六。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十地品》导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