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44>
[44]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九,《藏要》第四册,页七四六。
[45]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九,《藏要》第四册,页七四七。
[46]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九,《藏要》第四册,页七四七。
[47]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九,《藏要》第四册,页七五〇。
[48]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九,《藏要》第四册,页七五〇。
[49]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十,《藏要》第四册,页七七三。
[50]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一,《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四〇上、下。
[51]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二,《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四七上。
[52]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二,《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四七上、中。
[53] 唐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二,《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五〇上。
[54] 世亲《十地经论》卷一,《大正藏》卷二十六,页一二七上。
[55]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一,《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四三上。
[56] 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九,《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二七七中、下。
[57]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一,《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三五中。
[58]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一,《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三五中。
[59]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一,《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三五中。
[60]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九六下。
[61]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一,《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三五中。
[62]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一,《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三五中。
[63]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二,《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五〇上。
[64]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八一下、七八二上。
[65]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八二上。
[66]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八二上。
[67]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八二中。
[68]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八二中。
[69] 后魏菩提流支译《十地经论》卷一,《大正藏》卷二十六,页一二六中、下。
[70] 世亲《十地经论》卷一,《大正藏》卷二十六,页一二六下、一二七上。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三十四(即〈十地品〉之一)的经文是这样的:「诸佛子!诸菩萨愿善决定,无杂不可见,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徧一切佛刹,救护一切众生;为一切诸佛所护,入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智地。」(见本译注)
[71] 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九,《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二八六上。法藏与澄观的概括大同小异,显然是澄观继承法藏而来。澄观的的概括从略,读者可参见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一,《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四二中。
[72] 在此是指以后来产生的思想与术语去解释早先产生的文本,而以唯识学诠释体系去解释《华严经》是带有强烈的创造性诠释和创造性接受之色彩的,因此,也不算是「诠释过度」。本译注之所以在注释以及〈导读〉中都采用了世亲、法藏、澄观的带有明显创造性诠释色彩的解释,主要是考虑到本书的读者需求和〈十地品〉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中所呈现出的接受形态的既定事实。
[73]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三,《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五六上。
[74]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三,《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五六中。
[75]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三,《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五六中。此为澄观承袭法藏而来,法藏所言与此大同,其说参见《华严经探玄记》卷九,《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三〇〇中、下。由于此注译选择的是八十卷《华严经》,为了保持与经文的一致以方便叙述,所以,大多选择了澄观的说法。限于体裁和篇幅,这种情形不再出注说明。
[76] 世亲《十地经论》卷三,《大正藏》卷二十六,页一四三上。
[77]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三,《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五六中。
[78]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七一上。
[79]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七〇下、七七一上。
[80]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七一上。
[81]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七一上。
[82]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七九上、中。
[83]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七九上。
[84] 唐玄奘译《解深密经》卷四,《大正藏》卷十六,页七〇三下。
[85]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七九中。
[86]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七九中。
[87]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六,《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七九中。
[88]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八九上。
[89]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八八下、七八九上。
[90] 唐玄奘译《解深密经》卷四,《大正藏》卷十六,页七〇三中。
[91]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八九上。
[92]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八九上。
[93]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九,《大正藏》卷九,页五十一上。
[94] 世亲《十地经论》卷一,《大正藏》卷二十六,页一二七上。
[95]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九五中、下。
[96]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九五下。
[97]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七九五下。
[98]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九,《大正藏》卷三十一,页五十一上。
[99] 世亲《十地经论》卷八,《大正藏》卷二十六,页一七三下。
[100]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九,《大正藏》卷三十五,页八〇〇中、下。
[101]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九,《大正藏》卷三十五,页八〇〇下。
[102]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九,《大正藏》卷三十五,页八〇〇下。
[103] 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卷九,《大正藏》卷三十一,页五十一上。
[104]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大正藏》卷三十五,页八一四中、下。
[105]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大正藏》卷三十五,页八一四中。
[106] 唐澄…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十地品》导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