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大正藏》卷三十五,页八一四下。
[107]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大正藏》卷三十五,页八一四下。
[108]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大正藏》卷三十五,页八一七上。
[109]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大正藏》卷三十五,页八一八下。
[110]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大正藏》卷三十五,页八一八下。
[111]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大正藏》卷三十五,页八一九上。
[112]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大正藏》卷三十五,页八一九上。
[113]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大正藏》卷三十五,页八一九上。
[114]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大正藏》卷三十五,页八二六下。
[115]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大正藏》卷三十五,页八二六下。
[116]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大正藏》卷三十五,页八二六下。
[117]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大正藏》卷三十五,页八二六下。
[118]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大正藏》卷三十五,页八三三下。
[119]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大正藏》卷三十五,页八三三下、八三四上。
[120]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大正藏》卷三十五,页八三四上。
[121]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大正藏》卷三十五,页八三三下。
[122]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大正藏》卷三十五,页八三四中。
[123]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大正藏》卷三十五,页八三四中。
[124]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四,《大正藏》卷三十五,页八三四中。
[125] 六十卷《华严经》卷四十九称「福城」为「觉城」,四十卷《华严经》卷四则称之为「福生城」,「福城」则是八十卷《华严经》的译法。
[126] 唐智俨《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卷一,《大正藏》卷四十五,页五五六下。
[127] 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大正藏》卷三十五,页四五三下。
[128]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三十七,《大正藏》卷十,页一九四上。
[129]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十九,《大正藏》卷十,页一〇二上。
[130]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华严净》卷十,《大正藏》卷九,页四六五至四六六上。
[131] 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一一八下。
[132]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五二〇上。
[133] 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五十二,《大正藏》卷十,页第二七二下。
[134] 唐法藏《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二册,页九十九。
[135] 唐澄观《大华严经略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二册,页三五九。
[136] 唐法藏《华严经义海百门》,《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二册,页一〇九。
[137] 唐法藏《华严经传记》卷一,《大正藏》卷五十一,页一五六中、下。
[138] 梁慧皎《高僧传》卷二,《大正藏》卷五十,页三三四中。
[139] 北魏崔光〈十地经论序〉,《十地经论》卷一之首,《大正藏》卷二十六,页一二三中。
[140] 唐道宣《续高僧传》卷一,《大正藏》卷五十,页四二九上。
[141] 世亲《十地经论》卷八,《大正藏》卷二十六,页一六九上。
[142] 世亲《十地经论》卷八,《大正藏》卷二十六,页一六九上。
[143] 世亲《十地经论》卷八,《大正藏》卷二十六,页一六九上。
[144] 世亲《十地经论》卷八,《大正藏》卷二十六,页一七〇下。
[145] 世亲《十地经论》卷三,《大正藏》卷二十六,页一四二中。
[146] 世亲《十地经论》卷九,《大正藏》卷二十六,页一八七上。
[147] 世亲《十地经论》卷八,《大正藏》卷二十六,页一八〇上。
[148] 世亲《十地经论》卷七,《大正藏》卷二十六,页一七六上。
[149] 世亲《十地经论》卷二,《大正藏》卷二十六,页一三三中。
[150] 北魏慧光《华严经义记》残卷,《大正藏》卷八十五,页二三四。
[151] 北齐法上《十地论义疏》卷一,《大正藏》卷八十五,页七六三下。
[152] 北齐法上《十地论义疏》卷一,《大正藏》第八十五,页七六四中。
[153] 北齐法上《十地论义疏》卷三,《大正藏》卷八十五,页七七一下。
[154] 北齐法上《十地论义疏》卷三,《大正藏》卷八十五,页七七一下。
[155] 参见隋吉藏《三论玄义》卷上,《大正藏》卷四十五,页五中。
[156] 参见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一,《大正藏》卷四十四,页四六五上。
[157] 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导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页三。
[158] 参见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一月第一版。
[159] 唐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五二三上至五二四下。
[160] 唐法藏《华严经传记》卷三,《大正藏》卷五十一,页一六四上。
[161] 唐法藏《华严经传记》卷三,《大正藏》卷五十一,页一六四中。
[162] 宋赞宁《宋高僧传》卷五〈周洛京佛授记寺法藏传〉,范祥雍点校,中华书局,一九八七年版,页九〇。
[163] 宋赞宁《宋高僧传》卷五〈周洛京佛授记寺法藏传〉,页八九。
[164] 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六,《大正藏》卷三十五,页四〇五上。
[165]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卷二十三,《大正藏》卷九,页四五四中、下。
[166] 北魏菩提流支译《十地经论》卷三,《大正藏》卷二十六,页一三九上。
[167] 唐尸罗达摩译《十地经》,其「六相」译语与《十地经论》和唐实叉难陀译八十卷《华严经》相同。《十地经》译于唐贞元年中,贞元十五年入藏。译时大致在贞元二年(西元七八五)至贞元十四年(西元七九八年)之间。
[168] 应该指出,目前的有些著作中对此仍然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如日人龟川教信撰写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华严学》中说过:「《唐经》所见其名称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普通所采用的是《唐经》译出之名目。」(印海译、龟川教信着《华严学》,佛光出版社一九九六年据无量寿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版重印本,页二六九)此书写作甚早,原不足怪。现仍然作为华严学的入门书流通,因此,特意指出来…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十地品》导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