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八一四下。
[107]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八一四下。
[108]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八一七上。
[109]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八一八下。
[110]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八一八下。
[111]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八一九上。
[112]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八一九上。
[113]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八一九上。
[114]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八二六下。
[115]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八二六下。
[116]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八二六下。
[117]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八二六下。
[118]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八叁叁下。
[119]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八叁叁下、八叁四上。
[120]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八叁四上。
[121]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八叁叁下。
[122]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八叁四中。
[123]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八叁四中。
[124]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八叁四中。
[125] 六十卷《華嚴經》卷四十九稱「福城」爲「覺城」,四十卷《華嚴經》卷四則稱之爲「福生城」,「福城」則是八十卷《華嚴經》的譯法。
[126] 唐智俨《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卷一,《大正藏》卷四十五,頁五五六下。
[127] 唐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八,《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四五叁下。
[128] 唐實叉難陀譯《華嚴經》卷叁十七,《大正藏》卷十,頁一九四上。
[129] 唐實叉難陀譯《華嚴經》卷十九,《大正藏》卷十,頁一〇二上。
[130]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華嚴淨》卷十,《大正藏》卷九,頁四六五至四六六上。
[131] 唐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一,《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一一八下。
[132]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五二〇上。
[133] 唐實叉難陀譯《華嚴經》卷五十二,《大正藏》卷十,頁第二七二下。
[134] 唐法藏《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頁九十九。
[135] 唐澄觀《大華嚴經略策》,《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頁叁五九。
[136] 唐法藏《華嚴經義海百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頁一〇九。
[137] 唐法藏《華嚴經傳記》卷一,《大正藏》卷五十一,頁一五六中、下。
[138] 梁慧皎《高僧傳》卷二,《大正藏》卷五十,頁叁叁四中。
[139] 北魏崔光〈十地經論序〉,《十地經論》卷一之首,《大正藏》卷二十六,頁一二叁中。
[140] 唐道宣《續高僧傳》卷一,《大正藏》卷五十,頁四二九上。
[141] 世親《十地經論》卷八,《大正藏》卷二十六,頁一六九上。
[142] 世親《十地經論》卷八,《大正藏》卷二十六,頁一六九上。
[143] 世親《十地經論》卷八,《大正藏》卷二十六,頁一六九上。
[144] 世親《十地經論》卷八,《大正藏》卷二十六,頁一七〇下。
[145] 世親《十地經論》卷叁,《大正藏》卷二十六,頁一四二中。
[146] 世親《十地經論》卷九,《大正藏》卷二十六,頁一八七上。
[147] 世親《十地經論》卷八,《大正藏》卷二十六,頁一八〇上。
[148] 世親《十地經論》卷七,《大正藏》卷二十六,頁一七六上。
[149] 世親《十地經論》卷二,《大正藏》卷二十六,頁一叁叁中。
[150] 北魏慧光《華嚴經義記》殘卷,《大正藏》卷八十五,頁二叁四。
[151] 北齊法上《十地論義疏》卷一,《大正藏》卷八十五,頁七六叁下。
[152] 北齊法上《十地論義疏》卷一,《大正藏》第八十五,頁七六四中。
[153] 北齊法上《十地論義疏》卷叁,《大正藏》卷八十五,頁七七一下。
[154] 北齊法上《十地論義疏》卷叁,《大正藏》卷八十五,頁七七一下。
[155] 參見隋吉藏《叁論玄義》卷上,《大正藏》卷四十五,頁五中。
[156] 參見隋慧遠《大乘義章》卷一,《大正藏》卷四十四,頁四六五上。
[157] 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導言〉,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頁叁。
[158] 參見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一月第一版。
[159]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五二叁上至五二四下。
[160] 唐法藏《華嚴經傳記》卷叁,《大正藏》卷五十一,頁一六四上。
[161] 唐法藏《華嚴經傳記》卷叁,《大正藏》卷五十一,頁一六四中。
[162] 宋贊甯《宋高僧傳》卷五〈周洛京佛授記寺法藏傳〉,範祥雍點校,中華書局,一九八七年版,頁九〇。
[163] 宋贊甯《宋高僧傳》卷五〈周洛京佛授記寺法藏傳〉,頁八九。
[164] 唐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六,《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四〇五上。
[165]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華嚴經》卷二十叁,《大正藏》卷九,頁四五四中、下。
[166] 北魏菩提流支譯《十地經論》卷叁,《大正藏》卷二十六,頁一叁九上。
[167] 唐屍羅達摩譯《十地經》,其「六相」譯語與《十地經論》和唐實叉難陀譯八十卷《華嚴經》相同。《十地經》譯于唐貞元年中,貞元十五年入藏。譯時大致在貞元二年(西元七八五)至貞元十四年(西元七九八年)之間。
[168] 應該指出,目前的有些著作中對此仍然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如日人龜川教信撰寫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華嚴學》中說過:「《唐經》所見其名稱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普通所采用的是《唐經》譯出之名目。」(印海譯、龜川教信著《華嚴學》,佛光出版社一九九六年據無量壽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版重印本,頁二六九)此書寫作甚早,原不足怪。現仍然作爲華嚴學的入門書流通,因此,特意指出來…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十地品》導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