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四 十地品之一

  《華嚴經》卷第叁十四  十地品之一

  【題 解】此卷爲八十卷《華嚴經•十地品》的第一卷,包含《十地品》的「序分」以及「正宗分」的開首——「本分」、「請分」以及初地「歡喜地」的全部內容。依照世親在《十地經論》中的解釋,此卷分爲八個部分:「序分」、「叁昧分」、「加分」、「起分」、「本分」、「請分」、「說分」、「校量勝分」。依照佛典最爲通用的「叁分」判釋,此〈十地品〉可分爲:「初至『起分』,是其由致,以發起正說故。二、『本分』已去,是其『正宗』,正說地故。叁、『地利益分』以爲『流通』,益末代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一)這樣,本卷的「序分」、「叁昧分」、「加分」、「起分」爲〈十地品〉的「序分」,其後從「本分」開始直至卷叁十九的「地影像分」之前均爲「正宗分」。而依照經文本身的情況,「說分」、「校量勝分」主要爲初地「歡喜地」的內容,而我們又將最後的「重頌」部分單獨列出來置于初地「歡喜地」之內,這樣便構成了本卷現在的結構。

  一、「序」

  當時,佛世尊與以金剛藏菩薩爲上首的五百菩薩以及無量世主等同聚于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關于上首菩薩金剛藏之名的涵義,世親在《十地經論》卷一中解釋說:「何故名『金剛藏』?『藏』即名『堅』,其猶樹藏,又如懷孕在藏,是故堅如金剛,名『金剛藏』。是諸善根,一切余善根中,其力最上,猶如金剛,亦能生成人、天道行,諸余善根所不能壞,故名『金剛藏』。」此語揭示了其名的象征性涵義,屬于權威的解釋。

  二、「叁昧分」

  金剛藏菩薩禀承佛的神力,進入菩薩叁昧定境。

  叁、「加分」

  金剛藏菩薩進入大智慧光明叁昧之後,有無數的佛,同名「金剛藏」,顯現在金剛藏菩薩的面前,同時爲金剛藏菩薩加持。「加持之相」有叁類,即「以口相加」、「以意相加」、「以身相加」。「以口相加」的目的是增加辯才。「以意相加」是給予其智慧。「以身相加」是增加其威力。

  四、「起分」

  十方無數諸佛爲金剛藏菩薩摩頂之後,金剛藏菩薩隨即從叁昧定境中起來。

  五、「本分」

  金剛藏菩薩從叁昧定境中出來,向會中的信衆宣說菩薩修行中十個層面的智地之名稱,即十地的名目。

  六、「請分」

  在「請分」中,解脫月菩薩首先請求金剛藏菩薩向會衆宣講十地之法。然後,與會大衆又齊聲向金剛藏菩薩請求宣講。最後,釋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諸佛一齊加持金剛藏菩薩,讓他宣講十地之法。

  七、初地:歡喜地

  第一,「說分」。在解脫月菩薩、大衆等的請求下,在釋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諸佛的加持之下,金剛藏菩薩決定向會衆宣說十地之法。

  世親所說的「住分」的主要內容是進入初地——「歡喜地」的因緣(條件)。「住分」又分爲四:其首要者爲「依何身」,即依憑什麼樣的身、心而進住于「歡喜地」。其二,「爲何義」,即進入初地「歡喜地」的目的,即「爲求佛果,先別顯求果之相。其叁,「爲何因」,菩薩之所以要十地修行,其原因是爲了以大悲心濟度衆生。其四,「有何相」,即顯現修行之後所獲得的境界。

  「釋名分」主要是對于歡喜地的內涵作了說明。首先以「多歡喜」來概括「歡喜地」的相狀,分別言之則從「心喜」、「體喜」、「根喜」叁個方面以九句予以說明。其次,又分兩部分說明上述諸種「歡喜」之心産生的原因。先是想到「應當」獲得某些境界而産生歡喜之心。其次,因憶念現在已經獲得的境界而産生喜悅的感受。

  「安住」也就是「安住」于「善心」。在此部分中,金剛藏菩薩先是概括說明了「安住因」、「安住觀」、「安住行」的內容,其次則重點說明了「安住行」的內容。「安住行」,即顯現「勤修善根」的方法,共有叁十句,顯出叁種成就,即「信心成就」、「修行成就」、「回向成就」。

  第二,「校量勝分」。世親《十地經論》卷叁說,「校量勝」的涵義是:「菩薩住此地中,勝聲聞、辟支佛故。」此部分又包含叁部分,即世親所說的「願勝」、「修行勝」、「果利益勝」。

  金剛藏菩薩首先爲會衆從發大願的角度宣說十地境界的殊勝,此即爲「大願勝」。初地菩薩所發十大願爲:「供養願」、「受持願」、「轉*輪願」、「修行二利願」、「成熟衆生願」、「承事願」、「淨土願」、「不離願」、「利益願」、「成正覺願」。

  「修行勝」即「成就十種淨諸地法」,也就是「初地」菩薩在修行方面,超越于凡夫、聲聞、緣覺的所在。「十行」的名稱就是:「信」;「悲」;「慈」;「舍」;「無有疲厭」;「知諸經論」;「善解世法」;「慚愧」;「堅固力」;「供養諸佛,依教修行」。

  在「果利益校量勝」中,金剛藏菩薩從四個方面闡述了初地所證「果」的殊勝。這四個方面爲:「調柔果利益勝」、「發趣果利益勝」、「攝報果利益勝」、「願智果利益勝」。「調柔果利益勝」的意思是,通過前述「大願」與「十行」的修煉,使得其果更加柔美成熟。在「十度」之中,初地爲「檀度」即「布施波羅蜜多」偏勝。「發趣果利益勝」的涵義是,以此地所修的境界爲依托,歸向更進一層的境地。「攝報果」的涵義是:「王位之身酬因,名『報』;因成納果,故名爲『攝』。」而「願智果利益勝」的涵義則是以大願之力輔助所證智慧。關于「調柔果利益勝」、「發趣果利益勝」、「攝報果利益勝」、「願智果利益勝」四個部分的屬性及其相互關系,依據澄觀的解釋,有叁層較爲重要:第一,「調柔果利益勝」、「發趣果利益勝」指「行修方便」,而「攝報果利益勝」、「願智果利益勝」則指「報行純熟」。前者在初地便能完成,後者則在十地修行中始終起作用。第二,從初地至十地的「報行」爲「攝報」,其所起的作用稱之爲「願智」。第叁,「調柔果利益勝」、「發趣果」、「願智果」等叁者在初地一定形成,而「攝報果」則或有或無。

  第叁,「重頌分」。金剛藏菩薩爲了會衆更加清晰地把握此義,而以偈頌的形式再次宣說初地「歡喜地」的修行方法以及所得之果。此四十六偈半,大分爲二,前四十四偈半重新說明了「說分」、「校量勝分」中所宣講的內容。最後二偈爲其總結。

  一、序

  爾時,世尊在他化自在天①王宮摩尼寶藏殿②,與大菩薩③衆俱,其諸菩薩皆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④不退轉,悉從他方世界來集。

  【章 旨】佛世尊與五百菩薩以及無量世主等同聚于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此爲八十卷《華嚴經》第六會之序幕。此會之名有叁種說法:第一,若從人名角度言之,可稱之爲「金剛藏會」。第二,若從說法之處所言之,可以稱之爲「他化自在天宮會」。第叁,若從所說之法言之,可以稱之爲「十地會」。此章介紹了集會的時間、地點的殊勝。即一般判釋中的「時、處勝」。

  【注 釋】①他化自在天 又譯作「他化樂天」、「他化自轉天」、「化應聲天」,單稱「自在天」、「他化天」、「化他天」,或「第六天」。此「天」不用自己變現樂具,假下天化作,自在遊戲,故名「他化自在」。居欲界人、天之頂,爲欲界之主,與色界摩酰首羅天,同爲防護危害正法者之魔王,即四魔中之「天魔」。此「天」有叁事勝于閻浮提,即長壽、端正、多樂。關于在「他化自在天」說「十地」之法的象征意義,根據澄觀在《華嚴經疏》中所說:其一,表征十地之法是證得真如的「自得自在」。其二,所證之境界並非爲自己,而是爲衆生,即「化他自在」。其叁,表征證得此境界的菩薩已經超越了凡境。簡要言之,在自在天宮說十地法,恰當地突出了「十地」之法的殊勝之處。②王宮摩尼寶藏 這是說,他化自在天王居住在由摩尼寶珠製作而成的宮殿之內。據《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載,他化自在天上有縱、廣六千由旬之天魔宮殿。「摩尼」,又作「末尼」,意譯作「珠」、「寶珠」,爲珠玉之總稱。一般傳說「摩尼」有消除災難、疾病,及澄清濁水、改變水色之功能。此處象征著,菩薩可以依憑自身所成之修行境界(即「無心」之十種「智地」)成就無盡的度化衆生之事。③菩薩 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意譯爲「覺有情」。「菩提」爲「覺」、「智」、「道」之意,「薩埵」爲「衆生」、「有情」之意,合起來解釋就是上求佛道和下化衆生的大聖人。菩薩與「聲聞」、「緣覺」又合稱「叁乘」。④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略稱「阿耨叁菩提」、「阿耨菩提」,意譯爲「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覺」、「無上正真道」、「無上正徧知」,簡稱爲「菩提心」、「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心」。「阿耨多羅」意譯爲「無上」,「叁藐叁菩提」意譯爲「正徧知」。佛陀從一切邪見與迷執中解脫開來,圓滿成就上上智慧,周徧證知最究極之真理,而且平等開示一切衆生,使其到達最高的、清淨的涅槃境界。此種覺悟爲言語所不能表達,非世間諸法所能比擬,故稱「無上正等覺」。大乘菩薩行之全部內容,即在成就此種覺悟。

  【語 譯】那時,世尊釋迦牟尼佛在他化自在天王的摩尼寶藏殿內,與大菩薩們在一起,那些獲得無上菩提不退轉地的菩薩,都從各自所在的世界來到此處聚會。

  住一切菩薩智所住境①;入一切如來智所入處,勤行不息②。

  善能示現種種神通③;諸所作事,教化④、調伏⑤一切衆生⑥而不失時;爲成菩薩一切大願,于一切世、一切劫⑦、一切刹⑧,勤修諸行,無暫懈息。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澄觀所說的「歎菩薩德」(即感歎入會菩薩之境界、功德),文有二十句。此章五句,前兩句爲總概括;後面叁句分叁方面說明菩薩「行、修具足」。

  【注 釋】①住一切菩薩智所住境 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一解釋說:此句是言菩薩「自分行滿,謂權、實無礙智,住真、俗雙融境;境、智一如,無住住故。」「自分」是指達成…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