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四 十地品之一▪P9

  ..續本文上一頁張「無我說」,明示存在與緣起性之關系,否定永遠存續(常)、自主獨立存在(一)、中心之所有主(主)、支配一切(宰)等性質,而強調「我」之不存在、不真實。⑩慢 「心所」(心之作用)之名。比較自己與他人之高低、勝劣、好惡等,而生起輕蔑他人之自恃之心,稱爲「慢」;亦即輕蔑、自負之意。佛教中,「慢」有種種分類,「七慢」、「八慢」、「九慢」較爲常見。11邪見 指不正之執見,主要指撥無四谛因果之道理者。是「八邪行」、「十惡」、「十隨眠」、「五見」之一。以爲世間無可招結果之原因,也沒有由原因而生之結果,因此主張惡不足畏,善也不足喜。這些理論見解就是「邪見」。12廣大智 佛之智慧廣大而不可思量,爲最勝無上之智見,因此稱「佛智」爲「廣大智」。13無礙 又作「無閡」、「自在」,自在通達、自在涉入、自在融通而爲一體。如燈光互相涉入,即是無礙之相。14善逝 爲佛十號之一,又作「善去」、「善解」、「善說無患」、「好說」、「好去」,意即進入種種甚深叁摩提與無量妙智慧中。「好說」之意是指佛陀如諸法之實相而說,不著于法愛而說,並能觀察弟子之智慧力,或說布施,或說涅槃,乃至說「五蘊」、「十二因緣」、「四谛」等諸法,而導引入于佛道。「十號」之中,第一爲如來,第五爲「善逝」。如來,即乘如實之道,而善來此娑婆世界之義;「善逝」,即如實去往彼岸,不再退沒于生死海之義。此二名用以顯示諸佛來往自在之德。

  【語 譯】這時,諸位大菩薩衆一時同聲向金剛藏菩薩而說頌曰:「上等美妙的無垢智,無邊的分別辯說的能力,使您具有以暢達的語言宣說深刻美妙的佛法的能力,其言辭完全可以與第一義相應。您憶念受持清淨之行,具有十力,聚集功德,具有無邊的辯才和分別義理的能力,因此而宣說此最殊勝的境界。我們這些聽衆,以定、戒積集正心,遠離我、慢、邪見。我們這些聽衆沒有任何疑念,只是希望聽到美妙的聲音和義理!我們盼望聽您宣講就如同口幹舌燥的人想飲水一樣,如同饑餓的人想念美食一樣,如同病人想念良藥一樣,如同蜜蜂喜歡好蜜一樣。我們這些聽衆也是如此,希望聽到如同甘露的法!好啊,具有廣大智的您,希望您宣說進入諸地的方法,使得我們也成就十力、無礙、善逝等等一切行!」

  爾時,世尊從眉間出清淨光明,名「菩薩力焰明」①,百千阿僧祇②光明以爲眷屬③,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靡不周徧,叁惡道④苦皆得休息;又照一切如來衆會,顯現諸佛不思議力;又照十方一切世界,一切諸佛所加說法菩薩之身;作是事已,于上虛空中成大光明雲網臺而住。時,十方諸佛悉亦如是,從眉間出清淨光明,其光名號、眷屬、作業⑤悉同于此,又亦照此娑婆世界⑥佛及大衆,並金剛藏菩薩身、師子座⑦已,于上虛空中成大光明雲網臺。

  【章 旨】佛世尊以及十方諸佛以眉間的清淨光明照耀此婆娑世界的大衆及金剛藏菩薩,十方諸佛也是如此。

  【注 釋】①菩薩力焰明 世親《十地經論》卷二解釋說:「此光有八種業,二種身。雲何八種業?一者,覺業。是光照諸菩薩身已,自覺如來力加,如經放菩薩力明光焰故。二者,因業。阿僧祇光皆有無量光明眷屬,如經阿僧祇阿僧祇光以爲眷屬故。叁者,卷舒業。『舒』則徧至阿僧祇世界,『卷』則還入常光,如經放斯光已,普照十方諸佛世界,靡不周徧,照已,還住本處故。四者,止業。除滅一切惡道,種種苦惱,如經叁惡道苦皆得休息故。五者,降伏業。令一切魔宮,威光不現,驚怖恐懼不能壞亂,可化衆生,如經一切魔宮隱蔽不現故。六者,敬業。現不思議佛神力故,如經悉照十方諸佛衆會,顯現如來境界不思議力故。七者,示現業,加十方世界諸佛所加菩薩大會令此衆見。如經是光徧照十方世界加一切如來所加說法者及諸菩薩衆故。八者,請業,發聲說偈。如經時大光明雲網臺中諸佛神力而說頌曰故。」此中所說的「業」就是功能、作用。二種身是:「一、如流星身,往他方世界故。二、如日身,處于虛空,如經于上虛空中成大光明雲網臺而住故,于一切處一時遍照故,如是彼此諸衆生疊互相見,猶如一會聽說亦爾。」②阿僧祇 爲印度數目之一,無量數或極大數之意。又作「阿僧伽」、「阿僧企耶」、「阿僧」等,意譯「不可算計」或「無量數」。③眷屬 親近的順從者。「眷」,親愛。「屬」,隸屬。此經中的「眷屬」大多指佛、菩薩、天王等等的隨從。「眷屬」又可指隨附無漏淨慧必起的「心所」及其「生」、「住」、「異」、「滅」之四相。此處是指佛身具有的多種光明。④叁惡道 衆生依照惡業輪回趣入之叁個處所,其名有「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⑤作業 指「思業」及由「思」所起之「身」、「語」二業,全稱「故作業」、「故思業」。⑥娑婆世界 即「娑婆國」,「娑婆」漢譯爲「堪忍」,因此世界的衆生堪能忍受十惡、叁毒及諸煩惱而不肯出離,故名「堪忍世界」,或簡稱「忍土」。⑦師子座 作「師子床」、「獅子座」。原指釋迦牟尼之座席。佛爲人中獅子,因而佛所坐之處(床、地等),總稱「師子座」。後來,泛指寺院中佛、菩薩之臺座以及高僧說法時之座席。

  【語 譯】這時,世尊釋迦牟尼佛從其眉間發出清淨的光明,名叫「菩薩力焰明」,有百千阿僧祇的光明相伴産生。這一大光明完全照耀十方一切世界,無不周到普徧,衆生墮入叁惡道之苦都可以借此而得以停止;這一光明又照耀一切如來衆會,顯現出諸佛的不思議之力;又照耀十方一切世界,以及爲一切諸佛所加持而說法的菩薩之身。在完成這些功德之後,在上空中形成大光明雲之網臺而停住。當時,十方諸佛也都是如此,從眉間發出清淨光明,其光的名號、眷屬、所産生的作用都與此相仿,這些大光明照耀著此娑婆世界之佛及大衆,照耀著金剛藏菩薩之身、師子座,在此之後,于空中也結成大光明雲之網臺。

  時,光臺中①,以諸佛威神力故而說頌言:「佛無等等如虛空②,十力無量勝功德,人間最勝世中上,釋師子法③加于彼。佛子當承諸佛力,開此法王④最勝藏,諸地廣智勝妙行,以佛威神分別說。若爲善逝力所加,當得法寶⑤入其心,諸地無垢次第滿,亦具如來十種力。雖住海水劫火中⑥,堪受此法必得聞,其有生疑不信者,永不得聞如是義。應說諸地勝智道⑦,入、住、展轉次修習⑧,從行境界法智生⑨,利益一切衆生故。」

  【章 旨】諸佛以大光明威神之力,于光臺中以偈頌形式請求金剛藏菩薩爲會衆宣說十地之法。

  【注 釋】①光臺中 此句中,說偈頌的主體是「雲臺」。②佛無等等如虛空 此句的意思是:諸佛比之于衆生,有無上的智慧。「無等」是說諸佛之身與諸衆生不等,而第二個「等」字則是說,佛與佛之正覺是相等的。「如虛空」是說,諸佛之智慧是一切世間法所無法染汙的。③釋師子法 「釋」指釋迦牟尼佛。此句偈語是爲了顯示佛之種姓遠遠超過衆生。言「釋師子」是爲了突出産生大智慧的主體之殊勝,而諸佛同時加持而僅言釋迦牟尼佛,是偏勝于一個語詞而解釋,以及釋迦牟尼佛是主佛的緣故。言「法」是爲了強調諸佛都住于真如之法中。④法王 原爲對佛的尊稱,後來也引申爲對菩薩、閻王的稱呼。「王」有「最勝」及「自在」義;佛爲法門之主,以自在化度衆生,因此稱之爲「法王」。⑤法寶 指佛、法、僧叁寶中的「法」,即佛所說之叁藏十二部等一切教法。⑥雖住海水劫火中 世親解釋說:此句是說「惡道、善道難處生,必得聞此法。龍世界長壽,亦得聞此經。偈言雖在于大海故,雖在色界光音天等,亦得聞此經。偈言及劫盡火中故,聞此法者爲皆得利益。」(世親《十地經論》卷二)所謂「八難處」指不得遇佛、無法聽聞教法的八種障難︰「地獄」、「畜生」、「餓鬼」、「長壽天」、「邊地」、「盲聾喑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此中,地獄、畜生、餓鬼叁塗,報障深重,不得會聖,衆苦逼惱,不能修梵行,故稱之爲「難」。——此即偈中用「海水」所指代的「惡道」。而「劫火」則指諸天等善道。「長壽天」(指「色」、「無色界」諸天)命報長遠,寂靜安隱,其中有情衆生多以之爲涅槃,不求佛法,因而也稱之爲「難」。「邊地」(指「郁單越洲」)樂報殊勝,無諸苦事,不識佛法,不求出離,因而也稱之爲「難」。⑦應說諸地勝智道 世親、澄觀說,「加行智」、「根本智」、「後得智」爲十地中的每一地的初期、中期、後期修行的叁重相狀。而此句是說此修行十地,如果以「加行智」爲依止之理,就可證得諸地的真實智慧。「加行智」是指修行者修行「加行」時所得之智慧。而修行者准備入修道之正位時,須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名爲「加行」。⑧入住展轉次修習 此句是言「加行智」、「根本智」、「後得智」叁者之間的修行漸次。「加行智」爲進入每地之核心的智慧,而「根本智」則是每地的核心所在。「展轉」即在地中展開修習並且轉入後一地的意思。⑨從行境界法智生 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此句「即『修行漸次』。」通過「入」、「住」、「展轉」方纔能夠證得「後得智」。「後得智」是在「根本智」之後的所得的化度衆生之智,所以需有「了俗」的一面。

  【語 譯】這時,此光臺憑借諸佛威神力的緣故而說頌曰:「諸佛所具有的無上智慧就如同虛空,是一切世間法所無法沾染的,佛所具有的十力具有無量的殊勝功德,佛所講的法是人間最殊勝,世間最上等的,釋迦牟尼佛以及其他諸佛之法已經加持到這些衆生身上。佛子,應當禀承諸佛之力,開顯此法王中最爲殊勝的寶藏,開顯菩薩十地中廣大的智慧、殊勝奇妙的修行,請您憑借佛的威神之力爲衆生分別宣說。如果獲得善逝之力的加持,應當獲得法寶並能夠進入其心,修行諸地並無垢染而次第圓滿,也具有如來十種力…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