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作糾正。
[169] 世親《十地經論》卷一,《大正藏》卷二十六,頁一二四下、一二五上。
[170] 世親《十地經論》卷一,《大正藏》卷二十六,頁一二四中。
[171] 世親《十地經論》卷一,《大正藏》卷二十六,頁一二四下。
[172] 世親《十地經論》卷一,《大正藏》卷二十六,頁一二五上。
[173] 世親《十地經論》卷一,《大正藏》卷二十六,頁一二四下。
[174] 如前引文,菩提流支所譯《十地經論》的這一段文字中,在「成相」、「壞相」的解釋之後,有一句「如世界成、壞」。這確實令人費解。這樣看來,古德的有意無意「誤讀」、「誤釋」也是其來有自的,並非完全空穴來風。
[175] 呂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華書局一九七九年版,頁一九七。
[176] 以下引文均見隋慧遠《大乘義章》卷叁本,《大正藏》卷四十四,頁五二四上、中。
[177] 唐法藏《華嚴經傳記》卷叁,《大正藏》卷五十一,頁一六叁下。
[178] 後秦羅什譯《大智度論》卷叁十一,《大正藏》卷二十五,頁二九叁上。
[179] 唐法藏《華嚴五教章》卷四,《大正藏》卷四十五,頁五○七下。
[180] 唐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九,《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二八二中。
[181] 唐法藏《華嚴經金師子章》,《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頁。
[182] 隋法順《華嚴五教止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頁九。
[183] 唐智俨《華嚴一乘十玄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頁十九。
[184] 唐智俨《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叁下,《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六十二下。
[185] 唐智俨《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叁下,《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六十叁上、中。
[186] 唐智俨《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叁下,《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六十叁中。
[187] 唐智俨《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叁下,《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六十叁中。
[188] 唐智俨《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叁下,《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六十叁中。
[189] 唐智俨《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叁下,《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六十叁中。
[190] 唐智俨《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叁下,《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六十叁中、下。
[191] 唐智俨《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叁下,《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六十叁下。
[192] 唐智俨《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叁下,《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六十叁下。
[193] 唐智俨《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叁下,《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六十二下。
[194] 唐智俨《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叁下,《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六十叁上。
[195] 唐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叁四四上、中。
[196] 唐法藏《玄義章·因因果果門第六》,《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頁二叁二。
[197] (日)芳樹《探玄記南紀錄》,轉引自阪本幸男《法界緣起的曆史形成》一文,載《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叁十叁冊,大乘文化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
[198] 唐法臧《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四,《大正藏》卷四十五,頁五〇一。
[199] 參見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隋唐》之《華嚴宗哲學思想》章,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
[200] 四法界名目自古相傳爲澄觀提出,然日本近代學者據《華嚴文義要訣問答》(新羅僧表圓集)的片斷引述而斷定其爲慧苑所首先概括成。見阪本幸男《法界緣起的曆史形成》,載《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叁十叁冊。
[201] 唐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石峻、樓宇烈、方立天、許抗生、樂壽明編選《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中華書局,一九八叁年版,頁叁九四。
[202] 唐法藏《大華嚴經略策》第二十七,《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頁叁六七。
[203] 唐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解題》,《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頁叁九五。
[204] 唐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解題》,《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頁叁九五。
[205] 唐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真空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頁四〇一。
[206] 唐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理事無礙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頁四〇四。
[207] 唐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周遍含容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頁四一四。
[208] 唐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理事無礙觀》杜順原文,《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頁四〇五。
[209] 唐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理事無礙觀》杜順原文,《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頁四〇六。
[210] 唐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理事無礙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頁四一五。
[211] 唐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理事無礙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頁四一五。
[212] 唐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引澄觀語,《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頁叁九四、叁九五。
[213] 唐法藏《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頁一〇五。
[214] 唐法藏《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頁一〇五。
[215] 唐法藏《華嚴經義海百門·緣生會寂門第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頁一〇八。
[216] 唐法藏《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頁一〇五。
[217] 唐法藏《華嚴經義海百門·緣生會寂門第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頁一〇八。
[218] 唐法藏《華嚴經義海百門·實際斂迹門第二》,《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頁一一一。
[219] 唐法藏《華嚴經義海·百門镕融任運門第四》,《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頁一一五。
[220] 唐法藏《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頁九十九。
[221] 唐法藏《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頁一〇五。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十地品》導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