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十地品》導讀▪P26

  ..續本文上一頁44>

  [44] 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卷九,《藏要》第四冊,頁七四六。

  

  [45] 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卷九,《藏要》第四冊,頁七四七。

  

  [46] 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卷九,《藏要》第四冊,頁七四七。

  

  [47] 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卷九,《藏要》第四冊,頁七五〇。

  

  [48] 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卷九,《藏要》第四冊,頁七五〇。

  

  [49] 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卷十,《藏要》第四冊,頁七七叁。

  

  [50]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一,《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四〇上、下。

  

  [51]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二,《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四七上。

  

  [52]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二,《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四七上、中。

  

  [53] 唐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二,《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五〇上。

  

  [54] 世親《十地經論》卷一,《大正藏》卷二十六,頁一二七上。

  

  [55]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一,《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四叁上。

  

  [56] 唐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九,《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二七七中、下。

  

  [57]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一,《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叁五中。

  

  [58]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一,《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叁五中。

  

  [59]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一,《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叁五中。

  

  [60]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九六下。

  

  [61]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一,《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叁五中。

  

  [62]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一,《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叁五中。

  

  [63]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二,《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五〇上。

  

  [64]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八一下、七八二上。

  

  [65]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八二上。

  

  [66]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八二上。

  

  [67]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八二中。

  

  [68]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八二中。

  

  [69] 後魏菩提流支譯《十地經論》卷一,《大正藏》卷二十六,頁一二六中、下。

  

  [70] 世親《十地經論》卷一,《大正藏》卷二十六,頁一二六下、一二七上。唐實叉難陀譯《華嚴經》卷叁十四(即〈十地品〉之一)的經文是這樣的:「諸佛子!諸菩薩願善決定,無雜不可見,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徧一切佛刹,救護一切衆生;爲一切諸佛所護,入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智地。」(見本譯注)

  

  [71] 唐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九,《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二八六上。法藏與澄觀的概括大同小異,顯然是澄觀繼承法藏而來。澄觀的的概括從略,讀者可參見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一,《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四二中。

  

  [72] 在此是指以後來産生的思想與術語去解釋早先産生的文本,而以唯識學诠釋體系去解釋《華嚴經》是帶有強烈的創造性诠釋和創造性接受之色彩的,因此,也不算是「诠釋過度」。本譯注之所以在注釋以及〈導讀〉中都采用了世親、法藏、澄觀的帶有明顯創造性诠釋色彩的解釋,主要是考慮到本書的讀者需求和〈十地品〉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中所呈現出的接受形態的既定事實。

  

  [73]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五六上。

  

  [74]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五六中。

  

  [75]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五六中。此爲澄觀承襲法藏而來,法藏所言與此大同,其說參見《華嚴經探玄記》卷九,《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叁〇〇中、下。由于此注譯選擇的是八十卷《華嚴經》,爲了保持與經文的一致以方便敘述,所以,大多選擇了澄觀的說法。限于體裁和篇幅,這種情形不再出注說明。

  

  [76] 世親《十地經論》卷叁,《大正藏》卷二十六,頁一四叁上。

  

  [77]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五六中。

  

  [78]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七一上。

  

  [79]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七〇下、七七一上。

  

  [80]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七一上。

  

  [81]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七一上。

  

  [82]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七九上、中。

  

  [83]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七九上。

  

  [84] 唐玄奘譯《解深密經》卷四,《大正藏》卷十六,頁七〇叁下。

  

  [85]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七九中。

  

  [86]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七九中。

  

  [87]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六,《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七九中。

  

  [88]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八九上。

  

  [89]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八八下、七八九上。

  

  [90] 唐玄奘譯《解深密經》卷四,《大正藏》卷十六,頁七〇叁中。

  

  [91]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八九上。

  

  [92]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八九上。

  

  [93] 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卷九,《大正藏》卷九,頁五十一上。

  

  [94] 世親《十地經論》卷一,《大正藏》卷二十六,頁一二七上。

  

  [95]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九五中、下。

  

  [96]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九五下。

  

  [97]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七九五下。

  

  [98] 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卷九,《大正藏》卷叁十一,頁五十一上。

  

  [99] 世親《十地經論》卷八,《大正藏》卷二十六,頁一七叁下。

  

  [100]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九,《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八〇〇中、下。

  

  [101]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九,《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八〇〇下。

  

  [102]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九,《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八〇〇下。

  

  [103] 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卷九,《大正藏》卷叁十一,頁五十一上。

  

  [104]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八一四中、下。

  

  [105] 唐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一,《大正藏》卷叁十五,頁八一四中。

  

  [106] 唐澄…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十地品》導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