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十地品》导读▪P4

  ..续本文上一页起救度众生之大用。至此,在逝多林及大庄严重阁进行的「本会」即结束。随后的「末会」五十五会,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内容。

  以上是唐译本《华严经》九会三十九品的梗概。晋译六十卷本中只有八会三十四品,这是因为晋译本缺译〈十定品〉一品,并且以〈十地品〉以下十一品同为第六会而减少「一会」。还有,唐译本八十卷〈如来现相品〉以下五品在旧译中合译为〈卢舍那佛品〉一品。这样,唐译本与晋译本一共相差一会五品。七次集会的场所为:「菩提场」、「普光法堂」、「忉利天宫」、「夜摩天宫会」、「兜率天宫」、「他化自在天宫」、「逝多园林」,其中,在「普光法堂」集会三次。

  篇幅巨大的《华严经》,尽管并非形成于一时一地,但却有着较为严整的结构。依照「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来科判此经,一般以初品〈世主妙严品〉为「序分」,〈如来现相品〉(六十卷《华严》名为〈卢舍那佛品〉)以下为「正宗分」。关于「流通分」,古来有多种说法,北魏慧光以〈入法界品〉为「流通分」,隋代净影慧远以〈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以下为「流通分」,隋代灵裕以〈入法界品〉最后的偈颂作为「流通分」,而法藏则认为此经没有「流通分」。法藏说:「初品是『序分』,二〈卢舍那品〉下是『正宗』,经来不尽故无『流通』。」[22]译出的经文并不完整,「流通分」未曾译出。这是法藏的第一种解释。关于此经本来就没有「流通分」的理由,法藏说:「又释此经总无『流通』,以前七会各无『流通』故。《大般若经》十六会末各别『流通』。此不同彼,故知此经总无『流通』,表显法门无终尽故。」[23]其次,「为此经是称法界法门说,故总无『流通』。」再其次,「以所入无极故,无终『流通』,如修生佛果有始无终。」[24]法藏以为,《大般若经》等大经每会之后都有「流通分」,全经之末尾也就有「流通分」,而此经每会之后并无「流通分」,因此全经也无「流通分」。这是第一项理由。第二项理由是,从佛教义理角度言之,此经所言修行法门没有终尽,所入的法界没有终极,因此,就没有「流通分」。澄观则不赞成法藏的判释,认为此经「三分」俱全。澄观这样说:

  所以三者,夫圣人设教,必有其渐,将命微言,先彰由致,故受之以「序分」。由致既彰,当机受法,故受之以「正宗」。「正宗」既陈,务于开济,非但笃于「时」、「会」,复令末叶传芳,永耀法灯,明明无尽,故受之以「流通」。非唯一部,当「会」当「品」等,皆容有之,故依「三」也。[25]

  澄观认为隋代慧远的判释最为合理,「以奇人进修示物,有分流通相故。故慈氏云,若有敬慕心,亦当如是学。」[26]澄观以后,华严宗一般以澄观之说为正统看法。

  上文所述的古人对于《华严经》有无「流通分」的分歧,涉及到〈入法界品〉在此经中的地位问题,以为此经缺乏「流通分」的最核心理由恐怕在于不大愿意将〈入法界品〉当作在全经中地位偏弱的「流通分」看待。如法藏就不希望将〈入法界品〉当作「流通分」,而赞成其说的近现代佛学家或多或少也有这一考虑。日本学者龟川教信就认为:「有关流通分虽然区分为有、无两说,但是法藏之正确所立,本经为称法性之根本教者,特不另立流通分为是。」[27]这一说法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从《华严经》形成的历史看,〈入法界品〉形成与流通在前,《华严经》的编订在后,因而〈入法界品〉不大可能如同小部经一样正好成为全经的流通分。但是,澄观以后,华严宗将〈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出场以后的部分当作流通分也是可以成立的。正如澄观所说:「谓前九会是本会,亦是佛会,佛为主故。从文殊至福城东已后,并是末会,亦是菩萨会,以诸善知识为会主故。」[28]可见,从性质上说,〈入法界品〉与前面的八会是有些不同,因而也就可以将此品所言善财童子的参学过程当作前述「本会」的实践典范看待。

  古代佛学家也有从经义角度解释《华严经》之结构的。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和《华严经文义纲目》中都以「五周因果」判释此经。澄观在《华严经疏》卷四中沿用法藏的这一说法来解释八十卷本《华严经》:

  此经一部有五周因果,即为五分。初会中,一周因果。谓先显舍那果德,后〈遮那〉一品明彼本因,名「所信因果」。二,从第二会至第七会中〈随好品〉,名「差别因果」。谓二十六品辩因,后三品明果,亦名「生解因果」。三,〈普贤行品〉辩因,〈出现品〉明果,即名「平等因果」;非差别显故,亦名「出现因果」。四,第八会初明五位因,后明八相果,名「出世因果」,亦名「成行因果」。五,第九会中,初明佛果大用,后显菩萨起用修因,名「证入因果」。因、果二门俱证入故,各分因异,果亦为十也。[29]

  华严宗也就依据法藏和澄观的说法将八十卷《华严经》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第一会六品,宣说阐明佛土与佛,这是菩萨修行之中所「信」的因果。描述此经所塑造的最高的崇拜对象毗卢舍那佛及其所教化的世界以及菩萨行的基本内容。第二部分由第二会直到第七会的四十八品,宣说阐明菩萨行,略举佛与所说法,然后劝信令行,次第深入。这里重点阐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菩萨修行阶位,「果」是指佛地的功德差别,这属于「生解因果」。第三部分包括第七会中的第三十六〈普贤行品〉、第三十七〈如来出现品〉,「因」是普贤菩萨之行愿,「果」是如来出现之果德,这属于「出现因果」即如来出世的因果。第四部分为第八会,「因」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位」的修行,「果」是指佛的「八相成道」之果德,这属于「成行因果」。第五部分是〈入法界品〉,「因」是善财童子的参学历程,「果」是证入的佛果。这属于「证入因果」,即修行者可以通过这一路径证入佛果。

  不管如何划分《华严经》的结构,阐述菩萨修行阶位的部分是此经的核心所在,而〈入法界品〉则是菩萨修行阶位的实践典范。而在菩萨修行的阶位中,「十地」又是核心之中的核心。更加之,从《华严经》的集成过程来看,宣讲「十地」的单品经的形成具有无可辩驳的在先性。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说,整部《华严经》就是围绕着〈十地品〉而逐渐凝聚、整合起来的。这也可以从《华严经》「七处九会」的说法场所看出来。依照唐译八十卷《华严经》,七处说法场所中,举行第一会的「菩提场」和举行第二会、第七会、第八会的「普光法堂」以及举行第九会的「逝多林园」都在人间,而其他四处说法场所都在天界。关于此问题,印顺法师曾经列过一个图示,颇能说明问题:

  说法处 佛放光处 所说法门

  普光法堂  两足轮 (十)信

  须弥山顶  两足指 十住

  夜摩天  两足上指 十行

  兜率天  两膝轮 十回向

  他化自在天 眉间 十地

  印顺法师说:「说法的地点,一次一次的向上升高。说法以前,佛一定放光,放光的处所,也从足轮而高达眉间。象征法门的由浅而深,是《华严》初编者应有的意图。」[30]另外,八十卷《华严经》将〈十地品〉单列为一会,而将六十卷《华严经》隶属于第六会的其他内容另外列为一会。这从经文的整体结构上无疑更突出了〈十地品〉的重要性。在大本《华严经》的结构中,〈十地品〉的枢纽作用由此亦可见一斑。

  参、〈十地品〉题解、结构

  在本节我们拟就宣说此法之聚会的会名以及〈十地品〉的名称之涵义以及〈十地品〉的结构、基本内容作一概述。应该指出,此节所述〈十地品〉的基本内容是遵顺经文本身的逻辑结构、顺序就其内容所作的原原本本的叙述,类似于〈十地品〉的纲要。而下一节则是从佛教信仰、修行的角度出发,以现代的学术方法对〈十地品〉的思想内容以及修行论意义作的分析。二者可以互相补充。

  一、〈十地品〉之会名以及品名的涵义。

  法藏这样解释「他化自在天会」以及〈十地品〉名称的涵义:

  释名亦二:先释会名者,「他化天会」约「处」为名。谓他化作乐,具自得受用,显非己力,表入地所证真如,非由缘造,故名也。二、品名者,此品名有四种:一、别译本名《渐备一切智德经》。二、下文名〈集一切智智法门品〉。此二就功能立名,谓十地因行,能集生一切佛智德。然十德渐增,故云「渐备」。三、更别译一本,名《十住经》。四、此中名〈十地〉。此二约「义」带「数」受称。谓「十」是一周圆数,「地」是就「义」约「喻」为名,谓生成佛智住持故也。[31]

  澄观在法藏解释的基础上有所补充:

  会名有三:一、约「人」名「金刚藏会」。二、约「处」名「他化自在天会」。谓「他化作乐」,具自得受用,表所入地证「如」,无心不碍「后得」而起用故;事、理存泯非即离故;因他受用而有所作,非自事故,自、他相作皆自在故;将证离欲之实际故。「不处化乐」者,表凡、圣隔绝故。三、约「法」名「十地会」,即同「品名」。所以得此名者,《本业》云:「地名为『持』,持百万阿僧祇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故名为『地』。」本《论》云「生成佛智住持故」,即斯义也。《唯识》第九云「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故」者,但语其「因」,阙「生果」义。有别行译本,名《十住经》,「住」是「地」中一义故。《仁王》兼明,云:「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功德,称为『地』。」而下经又名〈集一切智智法门〉,亦兼「因」、「果」。复有别译,名《渐备一切智德经》,以后后过前前,…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十地品》导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