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数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亦与授记,于当来世经不可说佛剎微尘数劫皆得成佛,同号「佛殊胜境界」。我等为令未来诸菩萨闻此法故,皆共护持。如此四天下所度众生,十方百千亿那由他无数无量,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法界虚空等,一切世界中所度众生,皆亦如是。[37]
这是说,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的相同名字的佛,都在说法。像我们说法一样,其他十方世界的一切诸佛也都在说法。同时,在现在的法会之中,有无量无边的大菩萨,因为得到了一切菩萨的神通三昧,我们这许多佛都为他们授记,其在一生中都能够成佛。还有许多众生,如果发菩提心,我们这许多佛也将为其授记,他们于未来世也将成佛。
尽管《华严经》以宏阔的视野宣传「十方成佛」的思想,但是却同时指出,成佛也并非轻而易举,而是要经过长期的修行。在其他经典已经提出的菩萨修行阶位之基础上,《华严经》宣说众生必须经过种种十法阶次的修行,最终纔能成佛。菩萨自初发菩提心,累积修行之功德,以至达于佛果,其间所历经之的阶位称之为「菩萨阶位」。关于菩萨阶位之位次、名义,诸经论所说不一,例如「发心住」、「治地心住」等之「十住」说,在古代原本涵盖菩萨修行之全部阶位,至后世则仅相当于「十地」以前「三贤位」之初位而已,可见菩萨阶位说也是随着佛教教理史的发展而发展。在四十一位、五十一位、五十二位、五十七位等各种菩萨阶位说之中,自古以降,《菩萨璎珞本业经》所举之五十二位说——「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妙觉」,以名义之整然,位次之无缺,而广为一般采用。与其他类似的经典略有不同,《华严经》采取的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佛地」等五十一层菩萨修行阶位,但对于「十住」之前的「十信」并未展开论说。《华严经》未曾具体言及「十信位」,兹依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将其名义列举如下:「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
《华严经》有〈十住品〉[38]专门来阐明「十住位」的具体内容。在此品中,法慧菩萨承蒙佛的加持之力而入于无量方便三昧,出定之后向会众宣说「十住」之法。「十住」如下:第一,「发心住」,是指修得善根之人以真方便发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宝,常住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受习一切行、一切法门,常起信心,不作「邪见」、「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难处」,常值佛法,广闻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即住于空性之位,于心生出一切功德。第二,「治地住」,在前述修行境界的基础上,修行者常随空心,净八万四千法门,其心明净,犹如琉璃之内显现出精金;因为初发之妙心,履治为地,故称之「治地住」。第三,「修行住」,在前述修行境界的基础上,修行者在前述「发心」、「治地」二住所得之智俱已明了,因而可游履十方而无任何障碍。第四,「生贵住」,是指在前述各个层次之妙行的基础上,冥契妙理,将生于佛家为法王子;即「行」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第五,「方便具足住」,在前述修行境界的基础上,修行者习无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缺。第六,「正心住」,在前述修行境界的基础上,修行者并非仅仅相貌与佛相同,其心也与佛相同,因此名之为「正心住」。第七,「不退住」,在前述修行境界的基础上,修行者进入无生毕竟空界,心常行空无相愿,身心和合,日日增长。第八,「童真住」,菩萨自发心起,始终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灵相乃一时具足。第九,「法王子住」,修行者自初「发心住」至第四「生贵住」,称为「入圣胎」;自第五「方便具足住」至第八「童真住」,称为长养圣胎;而此「法王子住」则相形具足,于焉出胎;犹如从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绍隆佛位。第十,「灌顶住」,进入「灌顶住」的菩萨已可列名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为之灌顶;犹如剎帝利王子之「受权灌顶」。
《华严经》有〈十行品〉[39]专门来阐明「十行位」的具体内容。在此品中,功德林菩萨接受诸佛的加持进入善思惟三昧,出定之后向会众宣说「十行」之法。第一,「欢喜行」,是指菩萨以无量如来的妙德,随顺十方。第二,「绕益行」,在前述「十住」修行的基础上,以无量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作大施主,能舍一切,三时无悔,使所有众生欢喜尊敬。第三,「无违逆行」,又称「无瞋恨行」、「无恚恨行」,是指修「忍辱」,远离瞋恨,谦卑恭敬,不害自己和他人,对怨能忍,以德报怨。第四,「无屈挠行」,又作「无尽行」,是指虽然多劫受诸剧苦,仍勤修精进,发心度一切众生,广摄善法,令至大涅槃而无松懈。第五,「离痴乱行」,又名「无痴乱行」,是在前述修行的基础上,常住于正念而不散乱,对于一切法都无痴乱。第六,「善现行」是指知晓一切法并无所有,身、口、意「三业」寂灭,无缚无着,但却不舍弃而是教化一切众生。第七,「无着行」,是指历诸尘剎供佛求法,心无厌足,且以寂灭观诸法,因此对于一切无有所著。第八,「尊重行」,又名「难得行」,是指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之行。第九,「善法行」,是指获得「四无碍陀罗尼门」等法,成就种种化他之善法,以守护正法,使佛种不绝。第十,「真实行」,是指修行至此境界已经成就第一义谛,如说能行,如行能说,语言与思维、外在行为完全相应,「色」、「心」都相顺协调。
《华严经》有〈十回向品〉[40]专门来阐明「十回向位」的具体内容。在此品中,金刚幢菩萨接受诸佛的加持进入「智光三昧」,出定之后向会众宣说「十回向」之法。第一,「救护众生回向」即「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菩萨以行「六度」、「四摄」等救护一切众生,使其远离众生之相,怨、亲平等。第二,「不坏回向」,又名「不坏一切回向」,将信仰佛、法、僧等三宝所获得的永远不会变化的信仰,回向此善根,使众生获得善利。第三,「等一切佛回向」,又名「等一切诸佛回向」、「平等一切佛回向」、「等诸佛回向」,是指效法三世佛,不着生死、不离菩提,修习回向之位。第四,「至一切处回向」,又名「徧至一切处回向」,经由回向力以所修善根供养一切三宝、利益一切众生。第五,「无尽功德回向」,又作「无尽藏回向」,即随喜「一切无尽善根」,回向此等功德,庄严诸佛剎,以得以获得「无尽善根」。第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又名「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其内容是回向所修之善根,被佛所守护,能成一切坚固善根。第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又名「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其内容是增长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众生。第八,「如相回向」,又名「真如相回向」,是指随顺真如相而将所成种种善根回向给众生。第九,「无缚无着解脱回向」,又名「无缚无着解脱心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无缚无着回向」,是指对于一切法无所取执缚着,得解脱心,行普贤行,以无缚着解脱之心回向所习诸善,饶益群生。第十,「法界无量回向」,又名「入法界无量回向」、「法界无尽回向」,指修习一切无尽善根,以此回向,愿求法界差别无量功德。
菩萨在修完「十回向」之后就可以修行「十地」法门了。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关于菩萨修行阶位的描述,在《华严经》之后,被《金光明经》和《解深密经》所细化和深化。特别是,在中国唯识思想传播第一阶段「地论」学派时期和唐代唯识宗的兴盛时期,〈十地品〉所言的菩萨阶位都被唯识化了。世亲的《十地经论》一直是华严宗诸祖解释十地的最重要、最权威根据,而澄观则更是吸收了玄奘传来的经典之解释来解释十地。综观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和澄观的《华严经疏》对于菩萨修行阶位的解释,几乎与唯识学没有什么区别。尽管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这样的解释有将论师以及后起的思想逆加于诠释对象之嫌讥,但是从信仰者接受的角度观之,这样的视角可以说是唯一方便的,也是别无选择的。正是出于这一考量,在正文中,对于经文解释、注释、语译方面,使用了世亲《十地经论》以及法藏、澄观所习用的「唯识五位」说。因此,在此有必要结合唯识学将《华严经》所言菩萨修行阶位再行作一简要解释。
唯识学所概括的菩萨修行的五个位次是「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和「究竟位」。而唯识学一般将前述「十住」、「十行」、「十回向」列入「资粮位」,「十地」则归入「修习位」,「究竟位」是指「佛地」。
第一,「资粮分」,菩萨进入「资粮位」,已经对佛教解脱的道理有深刻信仰和理解,能够资助菩提法身之「得」,因以「资粮」喻之,因而名之为「资粮位」。又可称其为「顺解脱分」,「分」为「因」义,意为此种资粮皆随顺解脱而无违逆,因而名之为「顺解脱分」。至于「资粮位」之「相状」,《成唯识论》有一描述:「从发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藏。」[41]这是说,「资粮位」是从发菩提心到「未起顺决择识,求住唯识真实胜义性。」[42]在「资粮位」,能取之「识」和所取之「境」还未消除,「二取」——即「我取」和「法取」的「种子」仍眠伏在第八「阿赖耶识」之中。此位包括「十住」、「十行」和「十回向」,构成「三贤位」。既为「贤位」,则仅「达至」贤者之境而非「至」圣者之境。而依照大乘佛教的规定,真正成为「圣者」要到「十地纔能够达到。…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十地品》导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