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數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等亦與授記,于當來世經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皆得成佛,同號「佛殊勝境界」。我等爲令未來諸菩薩聞此法故,皆共護持。如此四天下所度衆生,十方百千億那由他無數無量,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法界虛空等,一切世界中所度衆生,皆亦如是。[37]
這是說,十方世界有無量無邊的相同名字的佛,都在說法。像我們說法一樣,其他十方世界的一切諸佛也都在說法。同時,在現在的法會之中,有無量無邊的大菩薩,因爲得到了一切菩薩的神通叁昧,我們這許多佛都爲他們授記,其在一生中都能夠成佛。還有許多衆生,如果發菩提心,我們這許多佛也將爲其授記,他們于未來世也將成佛。
盡管《華嚴經》以宏闊的視野宣傳「十方成佛」的思想,但是卻同時指出,成佛也並非輕而易舉,而是要經過長期的修行。在其他經典已經提出的菩薩修行階位之基礎上,《華嚴經》宣說衆生必須經過種種十法階次的修行,最終纔能成佛。菩薩自初發菩提心,累積修行之功德,以至達于佛果,其間所曆經之的階位稱之爲「菩薩階位」。關于菩薩階位之位次、名義,諸經論所說不一,例如「發心住」、「治地心住」等之「十住」說,在古代原本涵蓋菩薩修行之全部階位,至後世則僅相當于「十地」以前「叁賢位」之初位而已,可見菩薩階位說也是隨著佛教教理史的發展而發展。在四十一位、五十一位、五十二位、五十七位等各種菩薩階位說之中,自古以降,《菩薩璎珞本業經》所舉之五十二位說——「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覺」、「妙覺」,以名義之整然,位次之無缺,而廣爲一般采用。與其他類似的經典略有不同,《華嚴經》采取的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佛地」等五十一層菩薩修行階位,但對于「十住」之前的「十信」並未展開論說。《華嚴經》未曾具體言及「十信位」,茲依據《菩薩璎珞本業經》將其名義列舉如下:「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護法心」、「戒心」、「願心」。
《華嚴經》有〈十住品〉[38]專門來闡明「十住位」的具體內容。在此品中,法慧菩薩承蒙佛的加持之力而入于無量方便叁昧,出定之後向會衆宣說「十住」之法。「十住」如下:第一,「發心住」,是指修得善根之人以真方便發起十信之心,信奉叁寶,常住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受習一切行、一切法門,常起信心,不作「邪見」、「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難處」,常值佛法,廣聞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即住于空性之位,于心生出一切功德。第二,「治地住」,在前述修行境界的基礎上,修行者常隨空心,淨八萬四千法門,其心明淨,猶如琉璃之內顯現出精金;因爲初發之妙心,履治爲地,故稱之「治地住」。第叁,「修行住」,在前述修行境界的基礎上,修行者在前述「發心」、「治地」二住所得之智俱已明了,因而可遊履十方而無任何障礙。第四,「生貴住」,是指在前述各個層次之妙行的基礎上,冥契妙理,將生于佛家爲法王子;即「行」與佛同,受佛之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第五,「方便具足住」,在前述修行境界的基礎上,修行者習無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無缺。第六,「正心住」,在前述修行境界的基礎上,修行者並非僅僅相貌與佛相同,其心也與佛相同,因此名之爲「正心住」。第七,「不退住」,在前述修行境界的基礎上,修行者進入無生畢竟空界,心常行空無相願,身心和合,日日增長。第八,「童真住」,菩薩自發心起,始終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靈相乃一時具足。第九,「法王子住」,修行者自初「發心住」至第四「生貴住」,稱爲「入聖胎」;自第五「方便具足住」至第八「童真住」,稱爲長養聖胎;而此「法王子住」則相形具足,于焉出胎;猶如從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紹隆佛位。第十,「灌頂住」,進入「灌頂住」的菩薩已可列名爲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爲之灌頂;猶如剎帝利王子之「受權灌頂」。
《華嚴經》有〈十行品〉[39]專門來闡明「十行位」的具體內容。在此品中,功德林菩薩接受諸佛的加持進入善思惟叁昧,出定之後向會衆宣說「十行」之法。第一,「歡喜行」,是指菩薩以無量如來的妙德,隨順十方。第二,「繞益行」,在前述「十住」修行的基礎上,以無量如來之妙德,隨順十方,作大施主,能舍一切,叁時無悔,使所有衆生歡喜尊敬。第叁,「無違逆行」,又稱「無瞋恨行」、「無恚恨行」,是指修「忍辱」,遠離瞋恨,謙卑恭敬,不害自己和他人,對怨能忍,以德報怨。第四,「無屈撓行」,又作「無盡行」,是指雖然多劫受諸劇苦,仍勤修精進,發心度一切衆生,廣攝善法,令至大涅槃而無松懈。第五,「離癡亂行」,又名「無癡亂行」,是在前述修行的基礎上,常住于正念而不散亂,對于一切法都無癡亂。第六,「善現行」是指知曉一切法並無所有,身、口、意「叁業」寂滅,無縛無著,但卻不舍棄而是教化一切衆生。第七,「無著行」,是指曆諸塵剎供佛求法,心無厭足,且以寂滅觀諸法,因此對于一切無有所著。第八,「尊重行」,又名「難得行」,是指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之行。第九,「善法行」,是指獲得「四無礙陀羅尼門」等法,成就種種化他之善法,以守護正法,使佛種不絕。第十,「真實行」,是指修行至此境界已經成就第一義谛,如說能行,如行能說,語言與思維、外在行爲完全相應,「色」、「心」都相順協調。
《華嚴經》有〈十回向品〉[40]專門來闡明「十回向位」的具體內容。在此品中,金剛幢菩薩接受諸佛的加持進入「智光叁昧」,出定之後向會衆宣說「十回向」之法。第一,「救護衆生回向」即「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菩薩以行「六度」、「四攝」等救護一切衆生,使其遠離衆生之相,怨、親平等。第二,「不壞回向」,又名「不壞一切回向」,將信仰佛、法、僧等叁寶所獲得的永遠不會變化的信仰,回向此善根,使衆生獲得善利。第叁,「等一切佛回向」,又名「等一切諸佛回向」、「平等一切佛回向」、「等諸佛回向」,是指效法叁世佛,不著生死、不離菩提,修習回向之位。第四,「至一切處回向」,又名「徧至一切處回向」,經由回向力以所修善根供養一切叁寶、利益一切衆生。第五,「無盡功德回向」,又作「無盡藏回向」,即隨喜「一切無盡善根」,回向此等功德,莊嚴諸佛剎,以得以獲得「無盡善根」。第六,「隨順平等善根回向」,又名「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回向」、「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其內容是回向所修之善根,被佛所守護,能成一切堅固善根。第七,「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又名「等心隨順一切衆生回向」、「等隨順一切衆生回向」,其內容是增長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衆生。第八,「如相回向」,又名「真如相回向」,是指隨順真如相而將所成種種善根回向給衆生。第九,「無縛無著解脫回向」,又名「無縛無著解脫心回向」、「無縛解脫回向」、「無縛無著回向」,是指對于一切法無所取執縛著,得解脫心,行普賢行,以無縛著解脫之心回向所習諸善,饒益群生。第十,「法界無量回向」,又名「入法界無量回向」、「法界無盡回向」,指修習一切無盡善根,以此回向,願求法界差別無量功德。
菩薩在修完「十回向」之後就可以修行「十地」法門了。
應該特別指出的是,關于菩薩修行階位的描述,在《華嚴經》之後,被《金光明經》和《解深密經》所細化和深化。特別是,在中國唯識思想傳播第一階段「地論」學派時期和唐代唯識宗的興盛時期,〈十地品〉所言的菩薩階位都被唯識化了。世親的《十地經論》一直是華嚴宗諸祖解釋十地的最重要、最權威根據,而澄觀則更是吸收了玄奘傳來的經典之解釋來解釋十地。綜觀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和澄觀的《華嚴經疏》對于菩薩修行階位的解釋,幾乎與唯識學沒有什麼區別。盡管從學術研究的角度,這樣的解釋有將論師以及後起的思想逆加于诠釋對象之嫌譏,但是從信仰者接受的角度觀之,這樣的視角可以說是唯一方便的,也是別無選擇的。正是出于這一考量,在正文中,對于經文解釋、注釋、語譯方面,使用了世親《十地經論》以及法藏、澄觀所習用的「唯識五位」說。因此,在此有必要結合唯識學將《華嚴經》所言菩薩修行階位再行作一簡要解釋。
唯識學所概括的菩薩修行的五個位次是「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和「究竟位」。而唯識學一般將前述「十住」、「十行」、「十回向」列入「資糧位」,「十地」則歸入「修習位」,「究竟位」是指「佛地」。
第一,「資糧分」,菩薩進入「資糧位」,已經對佛教解脫的道理有深刻信仰和理解,能夠資助菩提法身之「得」,因以「資糧」喻之,因而名之爲「資糧位」。又可稱其爲「順解脫分」,「分」爲「因」義,意爲此種資糧皆隨順解脫而無違逆,因而名之爲「順解脫分」。至于「資糧位」之「相狀」,《成唯識論》有一描述:「從發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于二取隨眠,猶未能伏藏。」[41]這是說,「資糧位」是從發菩提心到「未起順決擇識,求住唯識真實勝義性。」[42]在「資糧位」,能取之「識」和所取之「境」還未消除,「二取」——即「我取」和「法取」的「種子」仍眠伏在第八「阿賴耶識」之中。此位包括「十住」、「十行」和「十回向」,構成「叁賢位」。既爲「賢位」,則僅「達至」賢者之境而非「至」聖者之境。而依照大乘佛教的規定,真正成爲「聖者」要到「十地纔能夠達到。…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十地品》導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