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加行位。「十回向」之後,持續向著悟證「理體」用功夫,稱爲「加行位」。此又稱爲「順抉擇分」,「抉擇」意爲堅定信仰,鏟除疑惑。「加行位」又分爲四個等級,即「暖」、「頂」、「忍」、「世第一法」。「暖」、「頂」二位應修習四種「尋思觀」,「忍」、「世」二位應修習四種「如實智」。「四尋思」是指「名」、「義」、「自性」、「差別」。「尋」爲尋求,「思」爲思維、考慮。「名」指事相之名稱或文字,「義」指「名」所蘊含的意義。「名」有「自性」和「差別」,「義」亦有「自性」和「差別」,世人將二者的自性即內在規定與其外在事相相聯系,並且執其爲實有。唯識學以爲,世人之所以沈淪叁界,將語言及其意義世界執爲實際之存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于「暖」、「頂」二位修習「四尋思」觀就是要通過修習而體悟「名」、「義」、「自性」、「差別」四者均是「空」。不過,此「四尋思」雖觀「所取」四境(名、義、自性、差別)離開識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但仍未能觀得「能觀」此境的「識」也是非有。「四如實智」則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也就是如實了知「四尋思」中「所取」、「能取」本身都是「空」的,因而「名」、「義」、「自性」、「差別」都是「空」而非有的。
第叁,「通達位」,也稱爲「見道位」。《成唯識論》卷九曰:「若時菩薩于所緣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不取種種戲論相故。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即證真如。智與真如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43]這是說,在「通達位」中,「所緣」之境和「能緣」之智皆無,這就是「唯識」。「通達」意爲體會貫通,即以「無分別智」體會「真如理體」,如《成唯識論》所說:「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真如,名通達位;初照理故,亦名見道。」[44]「見道」之義有二說:一是「真見道」得「根本智」。如《成唯識論》所說:「一、真見道,謂即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雖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說一心。」[45],即實證「我空」、「法空」所顯示的真理,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的「分別」、「隨眠」。雖經多念方纔究竟悟現,但其每一念都契合理體,念念前後相等,故總說「一心」。二是「相見道」,又可分爲「觀非安立谛」和「觀安立谛」兩種。「安立」即方便施設之義。「觀非安立谛」就是觀無差別的絕對真理即「真如理體」,《成唯識論》說:此「有叁品心:一、內遣有情假緣智,能除軟品分別隨眠;二、內遣諸法假緣智,能除中品分別隨眠;叁、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能除一切分別隨眠。前二名法智,各別緣故;第叁、名類智,總合緣故。」[46]在此,「內遣有情假緣智」指能斷「我執」的智慧,「內遣諸法假緣智」指能斷「法執」的智慧,而第叁「類智」則總合前二智之所證,既體認人空,又體認法空。「觀安立谛」是觀有差別的相對真理即「四聖谛」。此含有「十六心」,即「苦」、「集」、「滅」、「道」各有四心。唯識宗對「十六心」之開合遵循兩個規則,先以「別相」與「總相」將「四谛」各分爲二,即「法」與「類」;再將所證分成「忍」與「智」,心安住于「真理」而不動叫「忍」,因「忍」而成就者爲「智」。比如依「苦谛」來說,由觀「苦谛真如」而成「苦法智忍」,由「苦法智忍」而「證苦法智」,再由「苦法智」而成「苦類智忍」,由「苦類智忍」而「證苦類智」。其他叁谛,可依此類推。——「通達位」中所謂「一心」指「無漏種子」以「真如」爲「所緣」而起「現行」時所生成的無漏心,稱「一」言其絕對無染,而所謂「十六心」則是無漏之「心體」的「隨緣起用」即心之作用。
第四「修習位」,也名「修道位」。《唯識叁十頌》說:「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舍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47]這是說,在「修習位」,菩薩已經成就無所得之「空」,已經遠離「能取之識和「所取之境,其證得的這種智慧妙用難測、不可思議,屬于「出世間智」。這一階位之菩薩已舍除了「煩惱」、「所知」二障,已「轉舍依他起上徧計所執及能轉得依他起中圓成實性。由轉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無上覺」[48]。此位要經「十地」,修「十種勝行」,斷「十重障」,證得「十種真如」。——此留待下文再論述。
第五,「究竟位」。「修習位」之後即達「究竟位」,亦即證得佛果。《成唯識論》說:「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49]此位爲佛位,諸漏永淨,清淨圓明,因而名爲「無漏」。諸佛「法身」,不可執「有」,不可說「無」,離諸分別戲論,非言可诠,是不可思議的絕對「理體」。其純淨無染,因而說其爲「善」;恒無變易,因而說其爲「常」;衆相寂靜,因而說其爲「安樂」;永離縛障,因而說其爲「解脫身」。至此,唯識宗所說之「轉識成智」便告完成。
《華嚴經》盡管沒有出現「加行分」和「通達位」、「修習位」的名稱,但是,世親、法藏、澄觀在解釋〈十地品〉的相關經文時,都使用了唯識學的術語和內容。
在〈十地品〉的「加分」中,有一段經文:
又令得菩薩十地始終故,如實說菩薩十地差別相故,緣念一切佛法故,修習、分別無漏法故,善選擇、觀察大智光明、巧莊嚴故,善入決定智門故,隨所住處次第顯說無所畏故,得無礙辯才光明故,住大辯才地善決定故,憶念菩薩心不忘失故,成熟一切衆生界故,能徧至一切處決定開悟故。
這一段是同名「金剛藏」的佛向金剛藏菩薩說「所加」的內容。對于其中的「善選擇觀察大智光明巧莊嚴」一句,澄觀解釋說:
「大智」者,即「真見道」,根本法、無我智過小乘,故名「大」。治無明,故雲「光明」。此智親證真如,平等平等離二取相,名「善觀察」。實斷二障分別隨眠,名「善選擇」。「巧莊嚴」者,即「相見道」,是「後得智」,故《論》名「方便」,「方便」即巧法。「真見道」種種建立,名爲「莊嚴」。又「莊嚴」者,即二智成德,由得此二善達法界,于多百門已得自在,故雲「莊嚴」。[50]
依照澄觀等人的解釋,在諸佛的加持之下,金剛藏菩薩具備的「善選擇觀察大智光明巧莊嚴」就是指「加行位」和「見道位」之智慧,它斷除了各種障礙。「大智」爲「真見道之智」,「巧莊嚴」即「相見道之智」。其余文句與前述「見道位」的內容幾乎沒有區別。
在〈十地品〉的「請分」中,解脫月菩薩向金剛藏菩薩解釋會中的大衆都已經具備聽聞此微妙法門的各種素質。經文曰:
爾時,解脫月菩薩聞是說已,白金剛藏菩薩言:「佛子!今此衆會皆悉已集,善淨深心,善潔思念,善修諸行,善集助道,善能親近百千億佛,成就無量功德善根,舍離癡惑,無有垢染,深心信解,于佛法中不隨他教。」
澄觀繼承世親、法藏之說,將其分爲「教淨」與「證淨」兩方面去解釋,而「善淨深心」爲其總句。「阿含淨」即「教淨」爲:
一、「善潔思念」,即欲淨,隨所念阿含,得方便念覺淨。謂得方便,即不取念相,名爲「善潔」。二、「善修諸行」者,求淨,叁業敬順,起求法行故。叁、「善集助道」,即生得淨,願得益衆生,處上上,勝生生,而便得悲智勝念,以助正道故。四、「善能」等,即受持淨,親近多佛,意在多聞憶持故。五、「成就善根」,即行淨,爲求地上真證法故,習少欲頭陀等,離著善根。[51]
四種「證淨」爲:
一、「舍離癡惑」者,得淨現智,善決定故。謂「真見道」中,得「無分別智」,非比知故,名爲「現智」。「相見道」中,以「後得智」,審觀理智故,決定無惑。亦可俱通。「相見道」中,亦名「現觀」。「真見道」中,決理無惑,皆破無明,故雲「舍離癡、惑」。二、「無有垢染」,即不行淨,「修道」中一切煩惱不行故。「相見道」後,至「金剛無間道」中,皆是「修道」。複數修習無分別智故,名「修道」。滅二粗重,皆使不行。對「見道」中,初斷所知,故雲「垢染」。……叁、「深心信解」,即無厭足淨,不樂小乘,但于上勝佛德,深心希欲,信解決定故。四、「于佛法」下,不隨他教淨,趣菩薩地盡道中,自正行故。[52]
如果將澄觀的這段解釋與前文所介紹的「見道位」、「修習位」的內容相對照,其用唯識學的「修行五位」說來诠釋經文的做法便毫無疑意了。
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印度佛教所言的菩薩修行階位具有明確的漸進性。這一點,在《華嚴經》中是如此,唯識學的「修行五位」更是如此。因此,在解釋〈十地品〉的「請分」中金剛藏菩薩所說的偈語「應說諸地勝智道」時,澄觀在繼承世親、法藏的解釋的基礎上說:「『勝智道』者,即『觀漸次』。『道』者,因也。以『加行智』爲正,證勝智之漸次,故名『勝智道』。謂說此十地,若『加行觀』,若『加行』所依止『理』,能生諸地『實智』故。」[53]世親、法藏、澄觀說,「加行智」、「根本智」、「後得智」爲十地中的每一地的初期、中期、後期修行的叁重相狀。而此句是說此修行十地,如果以「加行智」爲依止之理,就可證得諸地的最真實智慧。可見,無論是在印度大乘佛教後期(即世親所處的大乘唯識學流行時期),還是在中土,「十地」都是與唯識學之「修行五位」中的「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對應起來理解的。
如前所說,唯識學所言的「修習位」,須修「十種勝行」,斷「十重障」,證得「十種真如」。「十種勝行」即爲是十波羅蜜多,〈十地品〉的經文中對此已經明確說到了。而所斷的「十種障」以及所證得的「十種真如」,〈十地品〉的經文中未曾明確提及,然世親、法藏、澄觀在釋文中都以其與十地相配…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十地品》導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