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加行位。「十回向」之后,持续向着悟证「理体」用功夫,称为「加行位」。此又称为「顺抉择分」,「抉择」意为坚定信仰,铲除疑惑。「加行位」又分为四个等级,即「暖」、「顶」、「忍」、「世第一法」。「暖」、「顶」二位应修习四种「寻思观」,「忍」、「世」二位应修习四种「如实智」。「四寻思」是指「名」、「义」、「自性」、「差别」。「寻」为寻求,「思」为思维、考虑。「名」指事相之名称或文字,「义」指「名」所蕴含的意义。「名」有「自性」和「差别」,「义」亦有「自性」和「差别」,世人将二者的自性即内在规定与其外在事相相联系,并且执其为实有。唯识学以为,世人之所以沉沦三界,将语言及其意义世界执为实际之存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于「暖」、「顶」二位修习「四寻思」观就是要通过修习而体悟「名」、「义」、「自性」、「差别」四者均是「空」。不过,此「四寻思」虽观「所取」四境(名、义、自性、差别)离开识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但仍未能观得「能观」此境的「识」也是非有。「四如实智」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也就是如实了知「四寻思」中「所取」、「能取」本身都是「空」的,因而「名」、「义」、「自性」、「差别」都是「空」而非有的。
第三,「通达位」,也称为「见道位」。《成唯识论》卷九曰:「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43]这是说,在「通达位」中,「所缘」之境和「能缘」之智皆无,这就是「唯识」。「通达」意为体会贯通,即以「无分别智」体会「真如理体」,如《成唯识论》所说:「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44]「见道」之义有二说:一是「真见道」得「根本智」。如《成唯识论》所说:「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45],即实证「我空」、「法空」所显示的真理,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分别」、「随眠」。虽经多念方纔究竟悟现,但其每一念都契合理体,念念前后相等,故总说「一心」。二是「相见道」,又可分为「观非安立谛」和「观安立谛」两种。「安立」即方便施设之义。「观非安立谛」就是观无差别的绝对真理即「真如理体」,《成唯识论》说:此「有三品心:一、内遣有情假缘智,能除软品分别随眠;二、内遣诸法假缘智,能除中品分别随眠;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能除一切分别随眠。前二名法智,各别缘故;第三、名类智,总合缘故。」[46]在此,「内遣有情假缘智」指能断「我执」的智慧,「内遣诸法假缘智」指能断「法执」的智慧,而第三「类智」则总合前二智之所证,既体认人空,又体认法空。「观安立谛」是观有差别的相对真理即「四圣谛」。此含有「十六心」,即「苦」、「集」、「灭」、「道」各有四心。唯识宗对「十六心」之开合遵循两个规则,先以「别相」与「总相」将「四谛」各分为二,即「法」与「类」;再将所证分成「忍」与「智」,心安住于「真理」而不动叫「忍」,因「忍」而成就者为「智」。比如依「苦谛」来说,由观「苦谛真如」而成「苦法智忍」,由「苦法智忍」而「证苦法智」,再由「苦法智」而成「苦类智忍」,由「苦类智忍」而「证苦类智」。其他三谛,可依此类推。——「通达位」中所谓「一心」指「无漏种子」以「真如」为「所缘」而起「现行」时所生成的无漏心,称「一」言其绝对无染,而所谓「十六心」则是无漏之「心体」的「随缘起用」即心之作用。
第四「修习位」,也名「修道位」。《唯识三十颂》说:「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47]这是说,在「修习位」,菩萨已经成就无所得之「空」,已经远离「能取之识和「所取之境,其证得的这种智慧妙用难测、不可思议,属于「出世间智」。这一阶位之菩萨已舍除了「烦恼」、「所知」二障,已「转舍依他起上徧计所执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48]。此位要经「十地」,修「十种胜行」,断「十重障」,证得「十种真如」。——此留待下文再论述。
第五,「究竟位」。「修习位」之后即达「究竟位」,亦即证得佛果。《成唯识论》说:「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49]此位为佛位,诸漏永净,清净圆明,因而名为「无漏」。诸佛「法身」,不可执「有」,不可说「无」,离诸分别戏论,非言可诠,是不可思议的绝对「理体」。其纯净无染,因而说其为「善」;恒无变易,因而说其为「常」;众相寂静,因而说其为「安乐」;永离缚障,因而说其为「解脱身」。至此,唯识宗所说之「转识成智」便告完成。
《华严经》尽管没有出现「加行分」和「通达位」、「修习位」的名称,但是,世亲、法藏、澄观在解释〈十地品〉的相关经文时,都使用了唯识学的术语和内容。
在〈十地品〉的「加分」中,有一段经文:
又令得菩萨十地始终故,如实说菩萨十地差别相故,缘念一切佛法故,修习、分别无漏法故,善选择、观察大智光明、巧庄严故,善入决定智门故,随所住处次第显说无所畏故,得无碍辩才光明故,住大辩才地善决定故,忆念菩萨心不忘失故,成熟一切众生界故,能徧至一切处决定开悟故。
这一段是同名「金刚藏」的佛向金刚藏菩萨说「所加」的内容。对于其中的「善选择观察大智光明巧庄严」一句,澄观解释说:
「大智」者,即「真见道」,根本法、无我智过小乘,故名「大」。治无明,故云「光明」。此智亲证真如,平等平等离二取相,名「善观察」。实断二障分别随眠,名「善选择」。「巧庄严」者,即「相见道」,是「后得智」,故《论》名「方便」,「方便」即巧法。「真见道」种种建立,名为「庄严」。又「庄严」者,即二智成德,由得此二善达法界,于多百门已得自在,故云「庄严」。[50]
依照澄观等人的解释,在诸佛的加持之下,金刚藏菩萨具备的「善选择观察大智光明巧庄严」就是指「加行位」和「见道位」之智慧,它断除了各种障碍。「大智」为「真见道之智」,「巧庄严」即「相见道之智」。其余文句与前述「见道位」的内容几乎没有区别。
在〈十地品〉的「请分」中,解脱月菩萨向金刚藏菩萨解释会中的大众都已经具备听闻此微妙法门的各种素质。经文曰:
尔时,解脱月菩萨闻是说已,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今此众会皆悉已集,善净深心,善洁思念,善修诸行,善集助道,善能亲近百千亿佛,成就无量功德善根,舍离痴惑,无有垢染,深心信解,于佛法中不随他教。」
澄观继承世亲、法藏之说,将其分为「教净」与「证净」两方面去解释,而「善净深心」为其总句。「阿含净」即「教净」为:
一、「善洁思念」,即欲净,随所念阿含,得方便念觉净。谓得方便,即不取念相,名为「善洁」。二、「善修诸行」者,求净,三业敬顺,起求法行故。三、「善集助道」,即生得净,愿得益众生,处上上,胜生生,而便得悲智胜念,以助正道故。四、「善能」等,即受持净,亲近多佛,意在多闻忆持故。五、「成就善根」,即行净,为求地上真证法故,习少欲头陀等,离着善根。[51]
四种「证净」为:
一、「舍离痴惑」者,得净现智,善决定故。谓「真见道」中,得「无分别智」,非比知故,名为「现智」。「相见道」中,以「后得智」,审观理智故,决定无惑。亦可俱通。「相见道」中,亦名「现观」。「真见道」中,决理无惑,皆破无明,故云「舍离痴、惑」。二、「无有垢染」,即不行净,「修道」中一切烦恼不行故。「相见道」后,至「金刚无间道」中,皆是「修道」。复数修习无分别智故,名「修道」。灭二粗重,皆使不行。对「见道」中,初断所知,故云「垢染」。……三、「深心信解」,即无厌足净,不乐小乘,但于上胜佛德,深心希欲,信解决定故。四、「于佛法」下,不随他教净,趣菩萨地尽道中,自正行故。[52]
如果将澄观的这段解释与前文所介绍的「见道位」、「修习位」的内容相对照,其用唯识学的「修行五位」说来诠释经文的做法便毫无疑意了。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印度佛教所言的菩萨修行阶位具有明确的渐进性。这一点,在《华严经》中是如此,唯识学的「修行五位」更是如此。因此,在解释〈十地品〉的「请分」中金刚藏菩萨所说的偈语「应说诸地胜智道」时,澄观在继承世亲、法藏的解释的基础上说:「『胜智道』者,即『观渐次』。『道』者,因也。以『加行智』为正,证胜智之渐次,故名『胜智道』。谓说此十地,若『加行观』,若『加行』所依止『理』,能生诸地『实智』故。」[53]世亲、法藏、澄观说,「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为十地中的每一地的初期、中期、后期修行的三重相状。而此句是说此修行十地,如果以「加行智」为依止之理,就可证得诸地的最真实智慧。可见,无论是在印度大乘佛教后期(即世亲所处的大乘唯识学流行时期),还是在中土,「十地」都是与唯识学之「修行五位」中的「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对应起来理解的。
如前所说,唯识学所言的「修习位」,须修「十种胜行」,断「十重障」,证得「十种真如」。「十种胜行」即为是十波罗蜜多,〈十地品〉的经文中对此已经明确说到了。而所断的「十种障」以及所证得的「十种真如」,〈十地品〉的经文中未曾明确提及,然世亲、法藏、澄观在释文中都以其与十地相配…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十地品》导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