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释。譬如,世亲在《十地经论》中说:
何故定说菩萨十地,对治十种障故。何者十障?一者,凡夫我相障。二者,邪行于众生身等障。三者,暗相于闻思修等诸法忘障。四者,解法慢障。五者,身净我慢障。六者,微烦恼习障。七者,细相习障。八者,于无相有行障。九者,不能善利益众生障。十者,于诸法中不得自在障。[54]
而澄观则在其文中明确说:
三、「列名」中,为对治「十障」、证「十真如」、成「十胜行」,说于十地及引诸论。——并如下广释中辩。[55]
可见,以唯识学的「修行五位」来诠释《华严经》的菩萨阶位之说,是印度瑜伽行派以及中土的华严经师的一贯做法。
二、〈十地品〉所言十地的修行诸行相
由梵本现存这一事实推断,〈十地品〉在印度曾经很流行是毫无疑意的。而世亲是以唯识学之观念来诠释《十地经》的。因此,中土治《华严经》者以唯识学之「修行五位」来诠释十地之修行以及所证成之「相」,也是没有任何不妥当之处的。本节则依据法藏、澄观对于〈十地品〉之宗旨的解释来描述〈十地品〉所言各「地」的修行内容以及所证得的相状。
〈十地品〉如其品名所指,其宗旨自然是以菩萨十地修行为核心。对此,法藏、澄观的解释大同小异。法藏说:
二、「品宗」者,此品约「总」,正以十地证行为宗。「别」说有十义:一、约「本」,唯是果海不可说性。二、约「所证」,是离垢真如。三、约「智」,谓「根本」、「后得」等三智。四、约「断」,谓离二障种现。五、约「所修」,初地修「愿行」,二地「戒行」,三「禅行」,四「道品行」,五「谛行」,六「缘生行」,七「菩提分行」,八「净土行」,九「说法行」,十「受位行」。六、约「修成」,有四行,谓初地「信乐行」,二「戒行」,三「定行」,四已上总是「慧行」。「慧行」中,四、五、六是「二乘慧」,七地已去是「菩萨慧」。七、约「位」,有二位,谓证位、阿含位,是十地之位故也。八、约「寄乘法」,谓初、二、三地寄「世间人、天乘」;四、五、六、七地寄「出世间」,是「三乘」;八地已上,「出出世间」,是「一乘法」;故以诸乘为此地法也。九、约「寄位之行」,谓于十地成「檀」等「十度行」。十、约「报」,现「十王事相」。[56]
澄观的解释与法藏的解释相比,有两处重要补充和三处大的差别。先说两处补充:
第一,关于从「总体」概括〈十地品〉的宗旨,澄观补充说:「总有二义:一、以地『智』、『断』、『证』、『寄位』、『修行』为宗,以显『圆融无碍』行相为趣。二、前二皆『宗』,为成佛果为『趣』。」[57]澄观所言较法藏复杂,但也更明确、具体些。「宗趣」一语简单解释就是「宗旨」和「趣向」,然仔细区分,在佛教中,「趣」具有目的、归趣、方向等涵义,与「宗」有明显区别。澄观的这一解释就是将二者如此区别的。首先从第一层面言之,〈十地品〉包含菩萨在各「地」所具的智慧、所断除的「有漏种子」、所证得的境界、十地的阶位区分以及菩萨在各「地」的修行内容。——这就是「宗」。而从「趣」言之,前述五者是分别而言的,但〈十地品〉的最终目标确实圆融,也就是十地并非「地地」差别,其差别之相也是一种方便说法。因此,从归趣而言,〈十地品〉是为了显现菩萨修行的「圆融无碍行相」。从第二层面言之,「以地『智』、『断』、『证』、『寄位』、『修行』为宗,以显『圆融无碍』行相为趣」这两句本身就是「宗」,而成就佛果则为最终归趣。
第二,关于「十地」所具的智慧,澄观补充说:「三者,约『智』,谓『根本』、『后得』,亦通『方便』。」[58]即菩萨在十地所证得智慧总体上言之,为「根本智」、「后得智」和「方便智」。
关于不同的三处:
第一,澄观没有列入法藏所说的第十「约『报』」。
第二,法藏的第七「约『位』」澄观改为:「八者,约『法』,有三德,谓『证德』、『阿含德』及『不住道』,是十地之德故。」[59]所谓「阿含德」即「无比之德」,而「不住道」则是不住世间也「不住涅槃,同时相导,名『不住道』。」[60]
第三,澄观列入了「撮要」,其文曰:「十者,撮要,谓『六决定』。」[61]此处的「六决定」是指完全明了和知晓六种确定不移的事理的智慧。
我们可以将法藏、澄观的解释综合起来分析〈十地品〉所言诸「地」的「行」、「相」。首先,由于法藏所言的:「约『位』,有二位,谓『证位』、『阿含位』,是十地之位故也」,已经被澄观所修正,所以,此条可以暂时取消、忽略。其次,将澄观修改的「约『法』」列入以代替法藏的「约位」。第三,世亲《十地经论》、法藏《华严经探玄记》、澄观《华严经疏》等在每一地开始之初,都有「来意」来综合说明每一地修证的相关内容。第四,在〈十地品〉中都有专门的经文叙述各「地」修行所得之果,而法藏所说「约『报』,现『十王事相』」仅仅是果报的内容之一,不能完全反映经文的实际,因此,应该将其改为「约『果』」,并且将「报」相列入其中。
这样一来,便可以得到十地如下的十二种「别相」:
一、约「本」。
二、约「来意」。
三、约「所证」。
四、约「智」。
五、约「断」。
六、约「所修」。
七、约「修成」。
八、约「寄乘法」。
九、约「法」。
十、约「寄位之行」。
十一、约「果」。
十二,约「撮要」。
如果将这十二种角度再行归纳时,我们还会发现其中也有一些特征是可以涵盖整个十地的,而另外一些特征则是各「地」各有分工。属于前者的是:一、约「本」。三、约「智」。八、约「法」。十一,约「撮要」。其余诸种便属于后者。在此,我们可以先将前者作为十地的共同特征给予说明,然后则分别条列后者。
一、约「本」。法藏与澄观所说大致相同。澄观说:「一、约『本』,唯是果海不可说性,以离能、所证故,虽通一部,此品正明。」[62]「本」即「根本」。澄观说,整部《华严经》都是来源于如来不可说的「果海」,因为这一「果海」远离「能」与「所」(即大致等于「主体」与「客体」的区分),因此,是不可言说的。
三、约「智」,谓即澄观所说的「根本智」、「后得智」和「方便智」等「三智」。「根本智」又名「如理智」、「无分别智」、「正智」、「真智」等,即符合真理无分别之真智,因为它是产生一切法乐,出生一切功德大悲之根本,所以,也叫做「根本智」。「根本智」是直证「二空」所显现的真如之理,为断惑障之智,也就是「照了无差别之智」。「后得智」,又称「后得差别智」,是转有为之事境,了知「依他起性」之如幻,而不生我法之迷惑,也就是「照了差别之智」。而「方便智」又作「权智」,为「实智」即「真实智」的对称,合称「二智」。「方便智」为熟达方便法之智,也就是行善巧方便之智。在世亲《十地经论》、法藏《华严经探玄记》、澄观的《华严经疏》中,又将「方便智」称之为「加行智」。在此,应该特别指出三点:其一,澄观明确说过:「此即十地之中,『加行』、『根本』、『后得』三智,为地地中初、中、后相也。」[63]「加行智」即「方便智」。「加行智」为进入每地之核心的智慧,而「根本智」则是每地的核心所在。通过「入」、「住」、「展转」方纔能够证得「后得智」,「后得智」为每一地的「后相」。「后得智」为在「根本智」之后的所得的化度众生之智,所以需有「了俗」的一面。其二,在十地的每一地,这三智的具体内容会有所不同,但其旨归都是一样的。这就是佛教修行中「渐进」方法的特色所在。尤其重要的是,其三,在〈十地品〉讲到第三地时,有如下经文:
欲度众生令住涅槃,不离无障碍解脱智;无障碍解脱智,不离一切法如实觉;一切法如实觉,不离无行无生行慧光;无行无生行慧光,不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不离善巧多闻。
关于这五种智慧,澄观解释说:
第三,「思得摄生方便」中,「方便」有五。言有五者:一、佛无碍智。二、八地如实觉。三、四地无行慧。四、三地禅定。五、亦三地多闻。然此五中,从微至着,则后后起于前前。[64]
这是说,五种方便智分别在佛地、第八地、第四地和第三地证得。「无障碍解脱智」是指「佛智」,而之所以名之为「无障碍解脱」,是因为其「无二障故,是离障解脱;具十智力,权、实无碍故,是作用解脱。」[65]「二障」即「烦恼障」和「所知障」。「实智」是真性之中的真实智慧;「权智」,又名「方便智」,即相机说法的方便智慧。修至佛地,「真实智」与「方便智」已经圆融无碍。关于「一切法如实觉」,澄观解释说:「八地得无生忍,觉一切法如实性故。若觉实性,方能尽惑,于事、理无碍故,佛智由起。」[66]「无生忍」的意思是把心安住于不生不灭的道理上,「忍」是心安住而不再动摇的意思。澄观说,修行至第八地所证得这一智慧是获得佛智的由起。「无行无生行慧光」是指修行至第四地的菩萨证得了「无行」、「无生」,因为他们已经了悟了一切法的「自相」与「同相」。菩萨在此地所证得的智慧之相则是以「无行」与「无生」为体的,因此,总称为「无行无生行慧」之光。「禅善巧决定观察智」,「善巧」、「决定」、「观察」则是对此三地之禅定的若干说明。澄观解释说:「言『禅善巧』者,得三地满胜进分禅故,出入自在亦不染禅,故名『善巧』。『决定』者,于他四地决能发也。『观察智』者,《论》云『自智慧观故』,谓即三地禅中之智,非前所发四地无生之慧…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十地品》导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