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彼四地之慧,此中名『光明』。依此『光明』故名『明地』。故四地证慧,由三地禅中修慧而发。」[67]可见,三地所修之禅为第四地之慧生起的前提。「善巧多闻」是对三地之禅定起用之条件的说明。澄观解释其涵义说:「此禅『不离善巧多闻』者,此中修慧,由后闻慧,方得起故。三节皆慧,而慧不同。言『善巧多闻』者,不取闻相故。」[68]「多闻」是指多闻经法教说而受持之意。
八、约「法」。此即澄观所言的「证德」、「阿含德」和「不住道」。
十一,约「撮要」。澄观所说的「撮要」即提取最重要者的意思。世亲、澄观以「六决定」作为十地最核心的要义。世亲在解释《十地经》中的如下经文时用了「六决定」义。《十地经》的经文是:
诸佛子!是诸菩萨愿善决定。无杂;不可见;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覆护一切众生界。佛子!是诸菩萨乃能入过去诸佛智地,乃能入未来诸佛智地,乃能入现在诸佛智地。[69]
世亲对此经文解释说:
「善决定」者,真实智摄故。「善决定者」,即是善决定。此已入初地,非「信地」所摄。此「善决定」有六种:一者,「观相善决定」,真如观一味相故。如经「无杂」故。二者,「真实善决定」,非一切世间境界、出世间故。如经「不可见」故。三者,「胜善决定」,大法界故,一切佛根本故。如经「广大如法界」故。大胜高广一体,异名法相义故,一切法法尔故。复法界大真如观,胜诸凡夫、二乘智等净法法尔故。复法界大方便集地,谓说大乘法法尔故。复法界,大白法界善法法尔故。四者,「因善决定」,有二种:一、「成无常爱果因善决定」,是因如虚空,依是生诸色,色不尽故。如经「究竟如虚空」故。二、「常果因善决定」,得涅槃道。如经「尽未来际」故。五者,「大善决定」,随顺作利益他行。如经「覆护一切众生界」故。次前善决定,此愿世间、涅槃中非一向住故。六者,「不怯弱善决定」,入一切诸佛智地不怯弱故。如经「佛子!是诸菩萨乃」至「入现在诸佛智地故。」[70]
而澄观则将此六者当作「地体」看待。法藏说:此段经文是言说「初辨『六决定』,为地体。」。法藏、澄观并且对此六方面作了在语言方面不同于世亲的概括:「通论有六义:一、约行体,决定坚固不退。二、望所证,决定己证。三、约烦恼,决定能断。四、约所信,决定不疑。五、约所化,决定能度。六、望佛果,决定能成。」[71]
综合上述引文,可以确定作为十地之「体性」的「六决定」的涵义。进入初地之后的菩萨,依圣智证真顺理有「六种善决定」,具体是:第一,从修行的「体相」言之,菩萨之正智决定观照真如之理,契同一味无杂之相。这就叫「观相善决定」。第二,从「所证」而言,菩萨之实智出世间,决定离倒惑之过,证理不虚。这就叫「真实善决定」。第三,从「所断」之烦恼而言,菩萨之行广大如法界,为一切佛之根本,决定具足断除所有烦恼的胜德。这就叫「胜善决定」。第四,从「所信」言之,菩萨之行因决定能有成果之功能。这就叫「因善决定」。第五,从所「化度」的众生言之,菩萨利他之行决定覆护一切众生界,而无局限。这就叫「大善决定」。第六,从「所成佛果」言之,菩萨证果德,入一切诸佛智地,决定而没有对于「法」的畏惧。这就叫「不怯弱善决定」。
以下,我们依据八十卷《华严经•十地品》以及世亲《十地经论》、法藏《华严经探玄记》、澄观《华严经疏》等,并约「来意」、约「所证」、约「断」、约「所修」、约「修成」、约「寄乘法」、约「寄位之行」、约「果」等八种「行」、「相」来描述说明、分析概括「十地」。下文关于〈十地品〉的上述八项内容,除所断「十种障」以及所证「十种真如」是适当采纳了论师的诠释成果之外,其余基本上是从经文中直接得来的。有些提法虽然并非直接来自于经文,但经过笔者的研究,古德的诠释与经文是没有任何「诠释过度」[72]之处的。
第一,「欢喜地」,即菩萨初地,又作「极喜地」。菩萨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阶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全部证得「人空」、「法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因而称为「欢喜地」。而《十住毗婆沙论》卷二载,菩萨得入初地,有七种相状:其一,「能堪忍受」,能为难事,修集无量福德善根,并于无量恒河沙劫往来生死,教化刚强难度之恶众生,心不退没。其二,「不好诤讼」,菩萨因为乐于寂灭之道的缘故,而不与人诤竞。其三,「心多喜」,能使身体获得柔软,心获得安隐;又能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大悲。其四,「心悦」,于转*轮时,心得踊悦;又心安隐无患。其五,「乐于清净」,离诸烦恼垢浊,于一切深经、诸菩萨及其所行一切佛法,其心都得清净之信。其六,「悲心愍众生」,深切愍念众生而给予其救护。其七,「无瞋恚心」,菩萨虽「结」、「使」未断尽,然瞋恨少而心常乐慈行。而实叉难陀所译的八十卷《华严经》则将其归纳为九种欢喜:「菩萨住欢喜地,成就多欢喜:多净信,多爱乐,多适悦,多欣庆,多踊跃,多勇猛,多无鬬诤,多无恼害,多无瞋恨。」这是从总体上对初地「欢喜地」的描述说明,以下分八项分别说明之。
其一,约「来意」。关于「来意」,即菩萨进入初地修行的目的,澄观解释说:「『来意』者,十地之中,最初断障、证理、得圣性故。」[73]这是说,进入十地修行的目的就是获得「圣性」,而初地就是断除障碍而证得真理的过程的第一台阶梯。
其二,约「所证」。十地的所证,依照世亲、法藏、澄观等师的一致解释,就是「离垢真如」。而依照唯识学的说法,此「真如」在十地修行之中有十种名称。初地所证,如澄观所说:「由断前障证『徧行真如』,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74]此地所证的「徧行真如」是断除「异生性障」之后由「我空」、「法空」所显的「真如」,因为其遍于一切事物,所以称之为「徧行」。
其三,约「断」。「断」即断除。关于初地的「所断」,世亲、法藏、澄观都用唯识学的说法作了解释。澄观说:
三、「所断障」者,《唯识》第九中「异生性障」是此所断。谓「二障中分别起」者,依彼种立异生性故。二乘「见道」现在前时,唯断一种,名得圣性。菩萨「见道」现在前时,具断二种,名得圣性。此言「异生」即是凡夫。梁《摄论》中名「凡夫性」。此《论》「本分」中名「凡夫我相障」。此障障于初地上来就能起烦恼,是根本,故断二障。若具说者,亦断恶趣诸业果等。由斯初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执着我法愚」,即「异生障」。二、「恶趣杂染愚」,即恶趣诸业果等。此业果等,虽非是愚,愚品类故。[75]
可见,初地所断的障碍有两种:一是致使凡、圣隔绝的「异生性障」,即「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分别作用。以唯识学的术语讲,则断除了此「二障」的「种子」所起的「现行」(即「活动层面」)而并非「根源」。此处仅仅指「二障」的粗大的「现行」。二是「断恶趣诸业果等」,即断绝堕入三恶道的恶报之果。
其四,约「所修」。即从「所修」角度言之,「初地修愿行」。经文中说,初地菩萨所发十大愿为:「供养愿」、「受持愿」、「转*轮愿」、「修行二利愿」、「成熟众生愿」、「承事愿」、「净土愿」、「不离愿」、「利益愿」、「成正觉愿」。
其五,约「修成」。即从「修成」角度言之,「初地」菩萨所修成的是「信乐行」。经文中说,「十行」的名称就是:「信」;「悲」;「慈」;「舍」;「无有疲厌」;「知诸经论」;「善解世法」;「惭愧」;「坚固力」;「供养诸佛,依教修行」。世亲说:「此十种行,显二种胜成就:一、深心成就,谓信、悲、慈等。二、修行成就,谓舍、不疲惓、知诸经论、善解世法、惭愧、坚固力、供养诸佛如说修行等。」[76]
其六,约「寄乘法」。即从「寄乘法」角度言之,初地菩萨所修的是「寄世间人、天乘」。
其七,约「寄位之行」。即从「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初地为「檀度」即「布施波罗蜜多」。
其八,约「果」。关于初地菩萨修习所得之果,法藏、澄观都解释说:
所得果略有四种:一、得当地满时「调柔」等四果。二、得檀行,成「大财果」。三、依《摄论》通达障、空,得「一切障灭果」。四、通论,得「唯识三性三无性理智及奢摩他、毗钵舍那等果」。[77]
澄观在此所说的四种果,第一种是〈十地品〉经文所有,即「调柔果」、「发趣果」、「摄报果」、「愿智果」。其余三种都属于华严经师在诠释经文时所作的发挥。特别是后两种都是引用唯识学的说法来说明初地之果的。不过,澄观所说「唯识三性三无性理智及奢摩他、毗钵舍那等果」可能只是一种大致的说法,并非严格的佛学名相。「三性」即「徧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徧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叫「徧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叫「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三性」中「徧计所执」为妄有,「依他起」为假有,「圆成实」为实有。「三无性」即「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相无性」是说一切徧计所执的事物,其相皆假而非实有;「生无性」是说一切法皆依因缘和合而生,为因缘而生,并无有实性;「胜义无性」是说诸法的胜义是原无生灭的,本不可说,因此并无有实性。而…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十地品》导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