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彼四地之慧,此中名『光明』。依此『光明』故名『明地』。故四地證慧,由叁地禅中修慧而發。」[67]可見,叁地所修之禅爲第四地之慧生起的前提。「善巧多聞」是對叁地之禅定起用之條件的說明。澄觀解釋其涵義說:「此禅『不離善巧多聞』者,此中修慧,由後聞慧,方得起故。叁節皆慧,而慧不同。言『善巧多聞』者,不取聞相故。」[68]「多聞」是指多聞經法教說而受持之意。
八、約「法」。此即澄觀所言的「證德」、「阿含德」和「不住道」。
十一,約「撮要」。澄觀所說的「撮要」即提取最重要者的意思。世親、澄觀以「六決定」作爲十地最核心的要義。世親在解釋《十地經》中的如下經文時用了「六決定」義。《十地經》的經文是:
諸佛子!是諸菩薩願善決定。無雜;不可見;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覆護一切衆生界。佛子!是諸菩薩乃能入過去諸佛智地,乃能入未來諸佛智地,乃能入現在諸佛智地。[69]
世親對此經文解釋說:
「善決定」者,真實智攝故。「善決定者」,即是善決定。此已入初地,非「信地」所攝。此「善決定」有六種:一者,「觀相善決定」,真如觀一味相故。如經「無雜」故。二者,「真實善決定」,非一切世間境界、出世間故。如經「不可見」故。叁者,「勝善決定」,大法界故,一切佛根本故。如經「廣大如法界」故。大勝高廣一體,異名法相義故,一切法法爾故。複法界大真如觀,勝諸凡夫、二乘智等淨法法爾故。複法界大方便集地,謂說大乘法法爾故。複法界,大白法界善法法爾故。四者,「因善決定」,有二種:一、「成無常愛果因善決定」,是因如虛空,依是生諸色,色不盡故。如經「究竟如虛空」故。二、「常果因善決定」,得涅槃道。如經「盡未來際」故。五者,「大善決定」,隨順作利益他行。如經「覆護一切衆生界」故。次前善決定,此願世間、涅槃中非一向住故。六者,「不怯弱善決定」,入一切諸佛智地不怯弱故。如經「佛子!是諸菩薩乃」至「入現在諸佛智地故。」[70]
而澄觀則將此六者當作「地體」看待。法藏說:此段經文是言說「初辨『六決定』,爲地體。」。法藏、澄觀並且對此六方面作了在語言方面不同于世親的概括:「通論有六義:一、約行體,決定堅固不退。二、望所證,決定己證。叁、約煩惱,決定能斷。四、約所信,決定不疑。五、約所化,決定能度。六、望佛果,決定能成。」[71]
綜合上述引文,可以確定作爲十地之「體性」的「六決定」的涵義。進入初地之後的菩薩,依聖智證真順理有「六種善決定」,具體是:第一,從修行的「體相」言之,菩薩之正智決定觀照真如之理,契同一味無雜之相。這就叫「觀相善決定」。第二,從「所證」而言,菩薩之實智出世間,決定離倒惑之過,證理不虛。這就叫「真實善決定」。第叁,從「所斷」之煩惱而言,菩薩之行廣大如法界,爲一切佛之根本,決定具足斷除所有煩惱的勝德。這就叫「勝善決定」。第四,從「所信」言之,菩薩之行因決定能有成果之功能。這就叫「因善決定」。第五,從所「化度」的衆生言之,菩薩利他之行決定覆護一切衆生界,而無局限。這就叫「大善決定」。第六,從「所成佛果」言之,菩薩證果德,入一切諸佛智地,決定而沒有對于「法」的畏懼。這就叫「不怯弱善決定」。
以下,我們依據八十卷《華嚴經•十地品》以及世親《十地經論》、法藏《華嚴經探玄記》、澄觀《華嚴經疏》等,並約「來意」、約「所證」、約「斷」、約「所修」、約「修成」、約「寄乘法」、約「寄位之行」、約「果」等八種「行」、「相」來描述說明、分析概括「十地」。下文關于〈十地品〉的上述八項內容,除所斷「十種障」以及所證「十種真如」是適當采納了論師的诠釋成果之外,其余基本上是從經文中直接得來的。有些提法雖然並非直接來自于經文,但經過筆者的研究,古德的诠釋與經文是沒有任何「诠釋過度」[72]之處的。
第一,「歡喜地」,即菩薩初地,又作「極喜地」。菩薩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階位,經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證「真如平等聖性」,全部證得「人空」、「法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歡喜,因而稱爲「歡喜地」。而《十住毗婆沙論》卷二載,菩薩得入初地,有七種相狀:其一,「能堪忍受」,能爲難事,修集無量福德善根,並于無量恒河沙劫往來生死,教化剛強難度之惡衆生,心不退沒。其二,「不好诤訟」,菩薩因爲樂于寂滅之道的緣故,而不與人诤競。其叁,「心多喜」,能使身體獲得柔軟,心獲得安隱;又能順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大悲。其四,「心悅」,于轉*輪時,心得踴悅;又心安隱無患。其五,「樂于清淨」,離諸煩惱垢濁,于一切深經、諸菩薩及其所行一切佛法,其心都得清淨之信。其六,「悲心愍衆生」,深切愍念衆生而給予其救護。其七,「無瞋恚心」,菩薩雖「結」、「使」未斷盡,然瞋恨少而心常樂慈行。而實叉難陀所譯的八十卷《華嚴經》則將其歸納爲九種歡喜:「菩薩住歡喜地,成就多歡喜:多淨信,多愛樂,多適悅,多欣慶,多踴躍,多勇猛,多無鬬诤,多無惱害,多無瞋恨。」這是從總體上對初地「歡喜地」的描述說明,以下分八項分別說明之。
其一,約「來意」。關于「來意」,即菩薩進入初地修行的目的,澄觀解釋說:「『來意』者,十地之中,最初斷障、證理、得聖性故。」[73]這是說,進入十地修行的目的就是獲得「聖性」,而初地就是斷除障礙而證得真理的過程的第一臺階梯。
其二,約「所證」。十地的所證,依照世親、法藏、澄觀等師的一致解釋,就是「離垢真如」。而依照唯識學的說法,此「真如」在十地修行之中有十種名稱。初地所證,如澄觀所說:「由斷前障證『徧行真如』,謂此真如二空所顯,無有一法而不在故。」[74]此地所證的「徧行真如」是斷除「異生性障」之後由「我空」、「法空」所顯的「真如」,因爲其遍于一切事物,所以稱之爲「徧行」。
其叁,約「斷」。「斷」即斷除。關于初地的「所斷」,世親、法藏、澄觀都用唯識學的說法作了解釋。澄觀說:
叁、「所斷障」者,《唯識》第九中「異生性障」是此所斷。謂「二障中分別起」者,依彼種立異生性故。二乘「見道」現在前時,唯斷一種,名得聖性。菩薩「見道」現在前時,具斷二種,名得聖性。此言「異生」即是凡夫。梁《攝論》中名「凡夫性」。此《論》「本分」中名「凡夫我相障」。此障障于初地上來就能起煩惱,是根本,故斷二障。若具說者,亦斷惡趣諸業果等。由斯初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一、「執著我法愚」,即「異生障」。二、「惡趣雜染愚」,即惡趣諸業果等。此業果等,雖非是愚,愚品類故。[75]
可見,初地所斷的障礙有兩種:一是致使凡、聖隔絕的「異生性障」,即「煩惱障」和「所知障」的分別作用。以唯識學的術語講,則斷除了此「二障」的「種子」所起的「現行」(即「活動層面」)而並非「根源」。此處僅僅指「二障」的粗大的「現行」。二是「斷惡趣諸業果等」,即斷絕墮入叁惡道的惡報之果。
其四,約「所修」。即從「所修」角度言之,「初地修願行」。經文中說,初地菩薩所發十大願爲:「供養願」、「受持願」、「轉*輪願」、「修行二利願」、「成熟衆生願」、「承事願」、「淨土願」、「不離願」、「利益願」、「成正覺願」。
其五,約「修成」。即從「修成」角度言之,「初地」菩薩所修成的是「信樂行」。經文中說,「十行」的名稱就是:「信」;「悲」;「慈」;「舍」;「無有疲厭」;「知諸經論」;「善解世法」;「慚愧」;「堅固力」;「供養諸佛,依教修行」。世親說:「此十種行,顯二種勝成就:一、深心成就,謂信、悲、慈等。二、修行成就,謂舍、不疲惓、知諸經論、善解世法、慚愧、堅固力、供養諸佛如說修行等。」[76]
其六,約「寄乘法」。即從「寄乘法」角度言之,初地菩薩所修的是「寄世間人、天乘」。
其七,約「寄位之行」。即從「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初地爲「檀度」即「布施波羅蜜多」。
其八,約「果」。關于初地菩薩修習所得之果,法藏、澄觀都解釋說:
所得果略有四種:一、得當地滿時「調柔」等四果。二、得檀行,成「大財果」。叁、依《攝論》通達障、空,得「一切障滅果」。四、通論,得「唯識叁性叁無性理智及奢摩他、毗缽舍那等果」。[77]
澄觀在此所說的四種果,第一種是〈十地品〉經文所有,即「調柔果」、「發趣果」、「攝報果」、「願智果」。其余叁種都屬于華嚴經師在诠釋經文時所作的發揮。特別是後兩種都是引用唯識學的說法來說明初地之果的。不過,澄觀所說「唯識叁性叁無性理智及奢摩他、毗缽舍那等果」可能只是一種大致的說法,並非嚴格的佛學名相。「叁性」即「徧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普徧計度一切法,然後顛倒迷執,認爲或有或無者,名叫「徧計所執性」;萬法皆無自性,不能單獨生起,須靠衆緣俱備,然後乃生,名叫「依他起性」;諸法的本體,名爲「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滿十方,具有圓滿成就真實之性,名「圓成實性」。「叁性」中「徧計所執」爲妄有,「依他起」爲假有,「圓成實」爲實有。「叁無性」即「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相無性」是說一切徧計所執的事物,其相皆假而非實有;「生無性」是說一切法皆依因緣和合而生,爲因緣而生,並無有實性;「勝義無性」是說諸法的勝義是原無生滅的,本不可說,因此並無有實性。而…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十地品》導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