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时,还有“取相”的功能,由取相而起贪等烦恼。如《集异门论》说:
“且说意根者,谓意了法已,由意根故取相随好,即于是处不护意根。由住不护起世贪忧,恶不善法随心生长。彼于意根不防不守,由斯故说不护意根;以不护意根,贪、嗔、痴生长。”[28]
此中所说的“取相”实则就是“作意”,若意根对“相”起贪等作意,则是烦恼,是不善。反之,则是善。因此,《品类足论》便说意根有善、恶、无记三性:
“六应分别,谓意根或善,或不善,或无记。云何善?谓善作意相应意根。云何不善?谓不善作意相应意根。云何无记?谓无记作意相应意根……”[29]
所以,在部派佛教中认为有情心中的恶不善法都是由于不护意根所致,也就是说意根所起的恶不善法。恰好,在后来的唯识学中,即认为末那识便是前六识的染净依,眼耳等识是随末那识或染或净的,这与部派佛教说意根有善恶有着极其相同之处。那么,若说末那识的成立与意根有关,其理怎样?依笔者之见,其理有七:
1、从末那识的语义上讲,末那之梵语是manas,译为意,即思量之义,表示“意即是识”。意根在佛典中多有译作“意”的,并且在阿毗达磨论典中也被称作“识”。(见后)
2、六识家认为六识之生都有所依之根,其中意识之生所依的根即是“意根”,是意识所生起的根据,也就是“意识之根”。但唯识学者认为,意识之生,其所依的并不是“第六意识之根”,而是“末那识之根”,是依末那识的根而发起的意识。依此可知末那识与意根之关系。
3、末那识依唯识学说有贪痴慢见四种烦恼与之恒时相应,而意根在部派佛教中认为是有认识作用的,具有善恶无记三性,也是有贪等烦恼为其“同分”,与意根相应而起。如《法蕴足论》说:
“云何意根?谓意于法,已正当知,及彼同分,是名意根。”[30]
4、意根有“取相”的功能,若不护意根则“起世贪忧,恶不善法随心生长”;相反,若护意根,则不起世之贪忧,善法随心生长。由此可知,善恶、染净皆随“意根”之认识正确与否为其转移,有决定六识认识的染净,这正好与唯识学家说末那识是前六识的“染净依”相吻合。
5、意根能取相,有染净的作用,也有烦恼为其同分,此即与“识”在功用上有着相似之处,因此部派佛教的学者,也有直接将意根称为“识”的,如《阿毗昙心论》说:
“谓识阴即是意入,亦界中七种分别:眼识,耳、鼻、舌、身、意识及意。”[31]
《心论》讲十二处和十八界是五蕴互摄的,其中识蕴中包括有七种分别,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以及意根。这是部派佛教论典中直接将意根最早称作识的一部论典,这也为末那识的建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6、《摄论》说意有二种,即染污意和无间灭意,其中无间灭意即是意根,是六识生起的开导依,令其前念后念相续不灭,于此可知末那识与意根之关系。
7、说末那识是由意根开出,在唯识学典籍中有明确的记载,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如《庄严经论》说:“意根谓染污识。”[32]再者,无著菩萨的《显扬论》所说的“意根”也是指的末那识。如说:
“阿赖耶识或于一时与一转识俱起,谓与意根。所以者何?由此意根恒与我见、我慢等相应,高举行相,若有心位,若无心位,恒与此识俱时生起。又此意根恒缘阿赖耶识为其境界,执我及慢,高举行相而起。”[33]
由上所述可知,末那识是由认识论开出的,是依意根之所建立的。
阿陀那识即末那识之非
《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中只有“意”名,而无“末那识”之名,按照传统唯识学的解释,意就是末那识,若通读该经全品,似乎并未解释“心意识”之“意”,也因此有了以下几种说法:
(一)经中“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至“与五识身同所行转”一段,《瑜伽论记》引文备之意说:“备云:心义已竟,欲辨意义,故以所依义总显起识义。”[34]文备认为此段经文就是在解“意”的。
(二)略不解意。
(三)陈·真谛在世亲《摄论释》中,将染污意说成阿陀那识,如说:“论曰:二、有染污意,与四烦恼恒相应。释曰:此欲释阿陀那识。”[35]也就是说,《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中的“意”就是阿陀那识。真谛的这种说法,一直为中国佛教学者所宗,直到今日海内外学者也多有主张此说。如印顺法师说:“……《解深密经》之阿陀那识为依止,确指末那,无犹豫馀地。”[36]
笔者的主张与上面三说都有所不同,认为《心意识相品》中对“意”是有解说的,不过比较隐微,这与末那识的思想演变有关。第一种说法姑且放在后面再论,现将第三说“末那识即阿陀那识”进行一些抉择,认为阿陀那识并非意——末那识。这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一)从二者含义上看,阿陀那识意译为执持或执受,即执持种子以不失,执受根身令不坏;末那识意译为意,即思量藏识为我。两者功用迥别,故阿陀那识非末那识。
(二)从二者开出的渊源来看,阿陀那识是由“轮回说”开出的,旨在解决有情流转中的问题,是有情结生相续的主体;末那识是依“认识论”开出的,由部派佛教的“意根”之所建立,旨在解决有情认识功能上的问题,是前六识的“染净依”。两者开出之思想根源相殊,故阿陀那识非末那识。
(三)从二者相应心所来看,阿陀那识是本识,是本识阿赖耶识的前身,其赖耶相应之心所唯有五遍行,并无烦恼心所与之相应,故其性是无覆无记;而末那识却有贪、痴、慢、见种种烦恼与之相应,故其性是有覆无记,依此《摄论》便说是“染污意”。中国古代的学者认为阿陀那为末那,而说有四烦恼与之相应,乃是将阿陀那识的执持(执受或执取)义之“执”误解为“执著”,便与末那识“执我”相混淆,而说阿陀那识为末那识。
(四)阿陀那识为一切种子心识,是一切种子的执持者,其种子生灭转化,积集、集起,故又谓之曰心。后来的唯识学说阿赖耶识依内外四大种及所造色,随缘变现根身器界,而阿陀那识为阿赖耶识之前身,变现器界这一思想在《深密》中便有提及,说阿陀那识是坚住器识。如说:
“云何善知心生?谓如实知十六行心生起差别,是名善知心生。十六行心生起差别者,一者不可觉知坚住器识生,谓阿陀那识。……”[37]
此中有三与《成唯识》所说赖耶之相相同,即①不可觉知。此即《成唯识》所说的“不可知”,如说:“不可知者,谓此行相极微细故,难可了知,或此所缘内执受境亦微细故,外器世间难测故,名不可知。云何是识取所缘境行相难知?如灭定中不离身识应信为有,然必应许灭定有识,有情摄故如有心时。无想等位当知亦尔。”[38]②坚住。此即《成唯识》说赖耶受熏时四种特性之“坚住性”,如说:“一、坚住性:若法始终一类相续能持习气,乃是所熏;此遮转识及声风等性不坚住,故非所熏……”[39]③器识生。此即《成唯识》所说的赖耶变现器界,如说:“处谓处所,即器世间,是诸有情所依处故。……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即以所变为自所缘,行相仗(杖)之而得起故。”[40]《成唯识论》所说赖耶之三种特性,其思想来源明显是《解深密经》,即经中所说阿陀那识有不可知、坚住性以及有变现器界之功能。所以《瑜伽论记》对此也解释说:
“一者不可觉知者,赖耶行相难知;坚住相续,名坚住。器识生者,能变能缘外器世界。谓阿陀那识者,此云执持,执持根大及诸法种子。”[41]
由此可知,《深密》所说的阿陀那识乃是指本识而言,决非就是第七末那识。因为在唯识学中,只是说本识具有不可知、坚住、变现器界的功能,而没有说末那识有此功能,所以阿陀那识并非末那识。
执藏义的阿赖耶即末那识
从上所述,可知《深密》所说的阿陀那识并非末那识。而经中又无末那识之名,说意为末那识,此从何可见?笔者认为,《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中所说的“阿赖耶识”乃是就末那识而言的,如说:
“……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42]
阿赖耶(ālaya)识,新译作藏识。关于此“藏”,在后期唯识学典籍中都说有三种,即能藏、所藏、执藏,而《解深密经》中所说的阿赖耶识,是否就具有此三藏义?笔者认为并不具足三义,只具三义中的“执藏”义。如《瑜伽论记》解释经文时说:
“亦名赖耶,此云爱藏,执受于身,复于身藏隐、同安危故。”[43]
“爱藏”,就是一般所说的末那识“我爱执藏”,也就是三藏义中的“执藏”义。其实,阿赖耶识在初期唯识学经典中,是只有“执藏”一义,并无如后来唯识学者所解释的能、所藏义。此正如窥基法师在《唯识述记》中说:
“阿赖耶者,此翻为藏,藏具三义。……义虽具三,正取唯以执藏为名。”[44]
窥基法师说阿赖耶“正取唯以执藏为名”,正是就初期阿赖耶识而说的。那么,为什么说《深密》的阿赖耶识就是末那识?这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一)首先在唯识学的典籍中,说声闻教法也有阿赖耶识,不过与大乘所说的阿赖耶识是有所不同的。认为声闻所说的赖耶,那是如来的密意,不是了义之说。如无著菩萨在《摄大乘论》中说:
“复次,声闻乘中,亦以异门密意已说阿赖耶识。如彼《增壹阿笈摩》说: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耳,住求解心,法随法行……”[45]
无性菩萨在《摄论释》中说:
“……先总序,如彼《增壹阿笈摩》说者,是说一切有部中说。爱阿赖耶者,此句总说…
《瑜伽唯识学心意识之探究——以《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为核心(张化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