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顺导师对新旧译唯识的定位与评析(陈一标)▪P2

  ..续本文上一页译唯识之争。印顺导师抛弃与守培法师诤论时所持“新译才是正统”的主张后,再也未曾坚持有所谓的正统,而是对早期的唯识论书的特色作一番整理厘清的工作,从中找出传到中国的唯识三系在初期唯识经论中的根据,并且对此三系作了定性的描述:

  代表初期而流入北印的菩提流支系,所译而一向看作世亲的,共有八部,都是经的注释。在弥勒学系中,这是重经的北方派。[20]

  真谛是重论的;[21]真谛是优禅尼人,近于摩腊婆,伐腊毗。这一带

  地方,正量部盛行,当然是不可说我的流行区。真谛所传,代表了中印度西部地区的唯识(唯心)学。[22]

  玄奘所传的《成唯识论》,是综集当时中印度东部——那烂陀大成的唯识学。当然是经过近二百年的发展,可说是后起的,但从瑜伽唯识的发展来说,正是复归于《瑜伽》的古义。[23]

  菩提流支、真谛、玄奘三人分别代表北印、中印西部、中印东部的唯识学。从论师活跃、出生的地区,及其与部派佛教、如来藏思想盛行的地区之关系,来探究三系唯识学的源流,确是导师的独到见解。若能了解唯识学派重要论师的出身、活跃地点,应能对唯识学的发展,有更全盘的掌握。试将导师的研究,图示如下:[24]  

   弥勒

  无著(建陀罗国富娄沙富罗:活跃于阿瑜陀)

  世亲

     ┌───────┬────────┐

  德光(中印度偏西     安慧(南印)      陈那(南印,活跃于瓶耆罗、乌荼)

  摩偷伦,在迦湿弥罗弘法)   

  

  

   月官(东印伐罗那弹那)   护法(南印建志补罗)

    法称(南印) 戒贤(东印三摩呾吒)

    │    │

      │

     玄奘

   西方系

  

  金刚军   坚慧(曾在伐罗毗造论)   胜军(苏刺陀)(伐罗毗西北)

     

  

  菩提流支   达摩笈多(摩腊媻)   真谛(优禅尼)

  。Ayodhya(阿瑜陀) 。SAMATATA(三摩呾吒) 。Vevgipura(瓶耆罗)

  。PUNYAVARDHANA(伐罗那弹那) 。UDRA(鸟荼) 。Madhura(摩偷伦)

  。Kajcipura(建志补罗)。Valabhi(伐罗毗) 。Surastra(苏剌陀)

  。Ujjaini(优禅尼) 。Malava(摩腊婆)

  世亲门下,主要的论师有安慧、陈那、德光三人。“重因明、毗昙、唯识学的,陈那与安慧二系,可说都是东印度与南印沿海一带的大师,以那烂陀寺为中心道场的”;而“玄奘所传的,虽说专宗护法,其实是糅合这二系,大成于东方的唯识学”。[25]导师藉由这样的分析,得出新译唯识代表的是以那烂陀寺为中心,综合东方陈那与安慧二系的后起唯识学,有别于一般视真谛旧译唯识承自安慧的看法。当然,综合本身就带有抉择,这种主张未必就表示新译必定完全接受安慧一系的思想,旧译就不能有同于安慧之处。

  旧译唯识的源流不在东方,而在正量部化区的西印度。坚慧造的《入大乘论》与《宝性论》,皆明显引用弥勒的《大乘庄严经论》;《宝性论》与同为坚慧所造的《法界无差别论》,以及真谛译的《无上依经》与《佛性论》,皆为阐扬如来藏思想,“点出众生因位的本有净性,修显的佛果功德,只是真常净性的显发而已。”真谛是西印度人,所译经典又与真常唯心系有关,可见其思想确实受了如来藏思想的影响。胜军是戒贤弟子,早年曾从安慧学;玄奘曾从学胜军二年,学习《大乘庄严经论》与《唯识抉择论》,《庄严经论》亦曾对如来藏作详细解说,因此,胜军擅长此论,亦可反映西印思想的特色。菩提流支师承的金刚军,与坚慧同样主张“佛果唯有真如及真如智,没有色声等功德”,或许亦与西印有关。因此,导师结论道:这一带传出的唯识学,都接近于真常大乘,只是真谛重论,菩提流支重经。[26]

  (二)从经论特色看流派传承

  菩提流支是重经的北方派,真谛受西印真常唯心系的强烈影响,玄奘大成中印度东方的陈那、安慧唯识学。从经论方面来看,三系亦有不同的著重,导师曾提纲式地列表如下:[27]

   ┌弥勒庄严论…世亲十地论(重十地经)……流支传

  弥勒十七地论 ├瑜伽抉择分…世亲唯识论(重深密经)……玄奘传

    └无著摄大乘论…世亲摄论释(重阿毗达磨大乘经)……真谛传

   《十地经》(《华严经》〈十地品〉)、《解深密经》、《大乘阿毗达磨经》三者皆是弥勒唯识学中,证明一切唯识的根本经典,三系各有其所本,彼此无法互相动摇。从论典上来说,弥勒造《十七地论》(《瑜伽论》〈本地分〉),广摄大小乘佛法,成为唯识学派的根本论典,但尚未明显标举“唯识”,直到《庄严经论》才有彻底的唯识思想。《庄严经论》依〈本地分〉“菩萨地”的组织,颂为弥勒说,长行为无著造,导师举两点证明此论系面对当时流行的真常大乘经,而主张著重如来藏(法界)的唯心说;虽通于大乘经义,但却是倾向《华严经》〈十地品〉的:

  (1)〈真实品〉依法界来说明迷悟,说修证五位。

  (2)〈菩提品〉特重“法界大我”的如来藏,而说佛果的变化、三身、四智,依此劝发菩提心。

  这两点都与曾引《庄严经论》的坚慧《宝性论》,有相同的意趣,此外弥勒的《中边分别论》亦透露出相同的讯息。世亲早期作品《十地论经》,依第一义心的阿赖耶识,解说“三界唯一心作”,近于《胜鬘经》的自性清净心;十地菩提心即法界净性,导师认为这代表弥勒的大乘唯心论。[28]

  无著参考《瑜伽》、《庄严》,依《大乘阿毗达磨经》,造《摄大乘论》,为唯识学派首部最有系统的论书。世亲造释论,对“唯识所现”与“入唯识性”有更明确的建立。《摄论》主张“一种七现”的一能变说及“种子新熏说”,与护法的思想不同,导师认为“继承无著世亲不共的唯识思想者,要算安慧论师的一系。”其次,《摄论》已不大注意如来藏说,仅真谛译有“解性赖耶”的思想。《摄论》代表的是无著的唯识学。[29]

  〈摄抉择分〉依《解深密经》来抉择〈本地分〉,重视赖耶以根身、种子、外器世间为所缘的现行义,主张八识各别。世亲的名著《唯识三十颂》即是依〈摄抉择分〉的体系,对八识的所依、所缘、心所相应等,作更严密的分析,重《解深密经》,代表世亲独到的唯识学。护法虽非无著的继承者,但“他的伟大,在于融合《瑜伽》、《摄论》两大思想,而把唯识学建立在《瑜伽论》〈本地分〉的思想上。”[30]陈那、护法一系重理性思辨,依《瑜伽论》、《解深密经》,不取无著、世亲调和真常大我的意见;《成唯识论》再也不谈如来藏了。[31]

  从弥勒的《庄严经论》积极以“心性本空”解说如来藏法界,以贯通真常论,到无著的不太重视,进而到世亲几乎不谈,代表了唯识学派处理真常唯心的三种不同态度,也标志出中国所传地论宗、摄论宗、法相宗的不同性格。

  导师他之所以能对三系的传承作如此的定位,实基于对各经论思想的基础研究,试将其与分析相关的研究成果整理如下:

   (1)《解深密经》

   八识现行:因经中说:“一切种子心识,……依二执受:一者,有色

  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在阿赖耶识

  的执受了别中,有种子,可见这是著重赖耶现行的。[32]

  - 由识现起一切的唯识思想,最早的是《解深密经》。[33]

  

   除〈序品〉外,全文为〈摄抉择分〉所引用。[34]

   ˉ《解深密经》是继承经部的《瑜伽师地论》所宗。[35]

     (2)《大乘阿毗达磨经》

  此经中圆熟的唯识思想,代表大乘不共的唯识学,是《摄大乘论》所宗

   依的。[36]

   (3)〈本地分〉

  

  诸识差别论:卷一云:“心,谓一切种子所随依止性,所随依附依止性; 

   体能执受,异熟所摄阿赖耶识。意,谓恒行意及六识身无间灭意。识,

   谓现前了别所缘境界。”(大正三○.280b)已明显说到心、意、识等八识。

  - 王所差别论。

  

   种子本有论。

  ˉ 不成熟的唯识思想:认识上所认识的境界,都不离自心,但诸法所依的

   离言自性,却是各有它差别自体的。[37]

  ° 弥勒所造。[38]

     (4)《大乘庄严经论》

   一心论、一种七现。

  - 王所一体论:心所是心王现起的作用,没有离心的自体。

   种子本有论。

  ˉ 确立彻底的唯识思想:所认识的境界,就是识的一分,不许心色有各别

   的自体。[39]

  ° 但约“无差别”解释如来藏,未完全采用《宝性论》“佛身遍”、“无差

   别”、“如来(佛种)性”的三义说。[40]

  ± 颂是弥勒造,长行为无著造。[41]

     (5)《中边分别论》

   一心论、一种七现。

  - 王所一体论。

   种子本有论。

  ˉ 极端的“唯识无境”说。[42]

  ° 颂是弥勒造,长行为世亲造。[43]

     (6)〈摄抉择分〉

   诸识差别论,且同于《解深密经》的八识现行。

  - 王所差别论。

   种子新熏论。

  ˉ 心色差别论。[44]

  ° 无著所造。[45]

   (7)《摄大乘论》

   一心论、一种七现:但已有转向多心论的趋势。

  - 王所差别论。

   种子新熏论。

  ˉ 境就是识。[46]

  ° 本识侧重在种子上,一种为心,七转为意及识,这是《中边》《庄严》、

   《摄论》所说,为弥勒无著唯识学中,正统且一致的主张。[47]

  (8)《唯识三十颂》与《成唯识论》

   诸识差别、八识现行,立三类能变。

  - 王所差别论。

   《成唯识论》主张种子新熏、本有论。

  ˉ 极端的“唯识无境”说。

  °《三十颂》依据《解深密经…

《印顺导师对新旧译唯识的定位与评析(陈一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