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顺导师对新旧译唯识的定位与评析(陈一标)▪P3

  ..续本文上一页》、〈摄抉择分〉、《中边分别论》颂,可说是

  继承弥勒的唯识说。[48]

  本地

  深密

  庄严

  中边

  抉择

  摄论

  三十

  成论

  诸识差别

  o

  o

  x

  x

  o

  x

  o

  o

  王所差别

  o

  x

  x

  o

  o

  o

  o

  种子本有

  o

  o

  o

  x

  x

  ox

  唯识无境

  o

  o

  o

  o

  o

  o

  *“x”表对反之义,如“诸识差别”栏用“x”号,表主张“一心论”,余类推。

   以上的归纳与表解,虽然只列出几种思想来比较,未全面涉及唯识思想的论题,如五法 (相、名、分别、正智、如如)、三性等,但已足以显出其间的复杂性。而且导师似乎也专就此来说明经论之间的传承与演变。简言之,诸识是否同体,大致可说是系统区判的重要关键。延续著部派佛教争论六识体异体一的“多意识师”与“一意识师”的传统,唯识学派就八识立论,也有诸识差别与一心论的不同主张。前者强调赖耶作为一种识,当然也应有其所依、所缘、心所相应等,尤其有种子作为其所缘时,就必须区分现行赖耶与种子赖耶,也就不得不有现行的八识;后者则强调阿赖耶识作为种子识的侧面,现行的只有前七识。如此,就产生了“八识现行”与“一种七现”的差异。这种差异让唯识经论大分为二群:主张八识现行的是〈本地分〉、《解深密经》、〈抉择分〉、《三十颂》、《成唯识论》,这可说是弥勒,亦是世亲晚年的唯识学;主张一种七现的是《庄严经论》、《中边分别论》、《摄大乘论》,代表无著的唯识学,与世亲作《摄大乘论释》时的唯识说。值得注意的是《解深密经》的特异性,虽然站在诸识差别的立场,其阿赖耶识具有现行的侧面,但因未明显提出第七末那识,使其解释具模糊性。重视阿赖耶识一分取性现行成末那,还是可会将其解为一种七现。但从诸识差别的主张来看,它与后来的八识现行体系似乎较具亲近性。42

   由于弥勒论书由无著传出,所以其思想到底何属有其暧昧性,因此,当导师说《中边》、《庄严》、《摄论》的一种七现说是弥勒、无著唯识学中,正统且一致的主张时,此处的弥勒指的是传《中边》与《庄严》本颂的弥勒:而说《三十颂》继承弥勒的唯识说时,则应指传〈本地分〉、〈抉择分〉的弥勒。不望文生义,固著一端,才不致于认为导师所言似有矛盾。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导师认为从〈摄抉择分〉开始,无著已放弃种子本有说,改采新熏说,《摄大乘论》也是如此。所以,《成唯识论》综合本有新熏,与《摄论》不合。

  总之,新旧译唯识的传出与传承者所处的思想环境以及其著重的经论有关。菩提流支的系统与西方系有关,却是重经的北方派,重视《十地经论》与《庄严经论》,对如来藏作积极解说,约无差别以去除其外道我的色彩。真谛系主一种七现的一能变说,以《摄论》为根本所依,受西方系如来藏思想影响,解说唯识思想,难免带点如来藏色彩。玄奘所传护法系唯识,重论理,其根本所依为《三十颂》,属〈抉择分〉、《解深密经》的系统,玄奘到印度距世亲约有二百年,所传应是当时那烂陀寺综合陈那、安慧二系的护法、戒贤之学,代表中印度东方的大成;思想虽是后起,但从其回归〈本地分〉的倾向,又可说是复古的。

  以上,概观新旧译唯识在印度的源流与著重的经论,接著,介绍导师如何分判真谛译与玄奘译的特色,以及其各自的份际。由于他在作这些阐述时,常是为真谛译所受的误解,发出不平之鸣,因此,以下的标题,大都带有真谛译唯识的特色,而这也正是新旧译唯识最大的差异所在。论题彼此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但为论述方便,试先分析阿摩罗识的性格,再说明与阿赖耶识相关的其它问题。

  二、有关阿摩罗识的论题

  真谛译常被称为真心派,因为其翻译中多次出现“阿摩罗识”一词,且有“解性赖耶”的思想。阿摩罗识意译为无垢识,《成唯识论》亦有无垢识一名,用指大圆镜界,导师曾说:

  依《成唯识论》:“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并引经说:“如来无垢识,……圆镜智相应”:这显然是如来所有的无漏第八识。如泛称善净无漏识为无垢识,地上无漏第六、第七识,也可说无垢识了。但“唯识宗”所说,与真谛所传的阿摩罗识的意义,都是不相合的。我以为:虚妄分别为自性的心识(根本是阿赖耶识)为依止,说明“一切法唯识所现”,开示转杂染为清净的转依,是弥勒、无著、世亲论所说的。但转依的内容,都没有说到“识”;可以见到的,反而是阿赖耶识,“阿罗汉位舍”。43

  虽同为无垢识,意义却有很大的出入,《成唯识论》所谓的无垢识,指佛所具的无漏清净智,究竟转依之时,实应为智,识已转舍。但真谛译似乎为贯彻“一切唯识”,所以用“阿摩罗识”,不只译语有别,内含亦有异。

  真谛译的阿摩罗识类似吾人本具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而“解性赖耶”一般被视同《大乘起信论》的“真妄和合阿赖耶识”,因此,阿摩罗识也就难免被联想为“本觉”。自古以来,真谛译就蒙上了《起信论》的色彩,其唯识学被评为“学无根柢,每多随意揣测为说”。44导师首先厘清阿摩罗识与本觉的差异,再阐释阿摩罗识即是转依,为如如智证的别名,并说它就是初期唯识以“无差别的真如性”来诠释的如来藏。

  (一)阿摩罗识不是本觉——分析圆测的传说

  圆测的《解深密经疏》卷三中提到:

  真谛三藏依《决定藏论》,立九识义,如〈九识品〉中说。……第九阿摩罗识,此云无垢识,真如为体。于一真如,有其二义:一所缘境,

  名为真如及实际等。二能缘义,名无垢识,亦名本觉。具如〈九识章〉,引《决定藏论》〈九识品〉中说。(卍续藏,第一辑第三十四册,页三六○左上)

  依此,则真谛之立场与《起信论》无别,第八识也被认为是“真妄和合”。45导师首先从圆测《解深密经疏》的传说著手,发现圆测之判阿摩罗识为本觉,只是依《九识章》一书所言,而不是直接参考〈九识品〉说的。根据他的研究,〈九识品〉即是《决定藏论》的〈心地品〉(包括奘译〈五识身相应地〉与〈意地〉),而《九识章》的作者,是受了地论宗影响的昙迁所作,可见据《九识章》之言来说真谛,可能掺杂了地论宗的思想,不足采信。46于是导师比较《决定藏论》〈心地品〉和另外的译本,即玄奘译的《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发现“阿摩罗识”玄奘译为“转依”,是与阿赖耶识性质完全相反的。例如论中说:

  阿罗耶识而是一切烦恼根本,不为圣道而作根本;阿摩罗识亦复不为烦恼根本,但为圣道得道得作根本。阿摩罗识作圣道依因,不作生因。 (大正三○.1020b)

  玄奘译作:

  又阿赖耶识是烦恼转因,圣道不转因;转依是烦恼不转因,圣道转因。

  应知但是建立因性,非生因性。(大正三○.581c)

  由此对比可见,阿摩罗识就是转依。这一段文字已足以证明阿摩罗识不是本觉,因为阿摩罗识只是圣道的依止因,而非“生因”,不像本觉,本身是带有觉解性,可以作为无漏圣道生起的直接原因。在这一点上,不管是新译的“转依”或旧译的“阿摩罗识”,都不会是《起信论》式的“本觉”。

  (二)、阿摩罗识与解性赖耶(赖耶通真妄)

  除了圆测的传说,另一个引起误解的原因,则是直接来至真谛的翻译,真谛译《摄论世亲释》中有两段增益的文字,关联到这个问题,第一段是在解释所引《大乘阿毗达磨经》“此界无始时,一切法依止,若有诸道有,及有得涅乐”的“界”字义时,世亲释曰:

  今欲引阿含证阿黎耶识体及名,阿含谓《大乘阿毗达磨》,此中佛世尊说偈,“此”即此阿黎耶识;“界”,以解为性,此界有五义:一、体类义……;二、因义……;三、生义……;四、真实义……;五、藏义……。(大正三一.156c) (按:底线为笔者所加,表示为真谛译所独有者,下同。)

  另一段增益文字为:

  由本识功能渐减,闻熏习等次第渐增,舍凡夫依,作圣人依。圣人依者,闻熏习与解性和合,以此为依,一切圣道皆依此生。(大正三一.175a)

  这两段文字,表面上看来似乎都有将赖耶视为具有“解性”的倾向,也就是赖耶具有“真”的一面。但是,印顺导师在对真谛译《佛性论》作过一些研究之后,认为:

  真谛是以瑜伽学所说的,去解说、比附、充实如来藏学。而在无著、世亲论,如《摄大乘论释》中,处处引入如来藏说,这是对比异译而可以明白的。真谛所传述的,只有把握这一特色,才能得出正确的见解。如以为真谛所传,代表唯识古学,那是不能免于误解的。47

  亦即真谛译受当时环境与时代思潮影响,必须以唯识学来阐释如来藏说,所以说他并不忠实于唯识古学,但是,真谛译的增益是为了综合阿赖耶系统和如来藏系统,绝非自出机杼,而是多少有根据的,例如宋译《楞伽经》以“如来藏藏识心”来统一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也可说是此时代的产物。48

  有了这种基本的认定,导师解释说真谛译曰“界有五义”,是“引《胜鬘经》说,而给以一一的解说,这是如来藏为依止说。这样,阿赖耶识有二分:与“有生不净(即杂染)品法”互为因果的“果报种子”性,及清净的“解性””,[49]此清净的“解性”即是“阿摩罗识”,[50]这就是导师所谓的“赖耶通真妄”说,[51]在此“解性”并不作“本觉”解,而是解为“如来藏”的,他说:

  “解性赖耶”是解说如来藏的,应该是解脱性(vimoksa),也就是心真如性(citta-tathata),合于无著、世亲的论义,如解说为知解、胜解(moksa)性,那就与无著、世亲义不合,近于《起信论》的“本觉”了。[52]

  由此可以知道,真谛的“解性赖耶”绝非“本觉”,“解性赖耶”只指心真如性,有如空宗由心无自性而言“心本性净”一样,…

《印顺导师对新旧译唯识的定位与评析(陈一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