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順導師對新舊譯唯識的定位與評析(陳一標)▪P3

  ..續本文上一頁》、〈攝抉擇分〉、《中邊分別論》頌,可說是

  繼承彌勒的唯識說。[48]

  本地

  深密

  莊嚴

  中邊

  抉擇

  攝論

  叁十

  成論

  諸識差別

  o

  o

  x

  x

  o

  x

  o

  o

  王所差別

  o

  x

  x

  o

  o

  o

  o

  種子本有

  o

  o

  o

  x

  x

  ox

  唯識無境

  o

  o

  o

  o

  o

  o

  *“x”表對反之義,如“諸識差別”欄用“x”號,表主張“一心論”,余類推。

   以上的歸納與表解,雖然只列出幾種思想來比較,未全面涉及唯識思想的論題,如五法 (相、名、分別、正智、如如)、叁性等,但已足以顯出其間的複雜性。而且導師似乎也專就此來說明經論之間的傳承與演變。簡言之,諸識是否同體,大致可說是系統區判的重要關鍵。延續著部派佛教爭論六識體異體一的“多意識師”與“一意識師”的傳統,唯識學派就八識立論,也有諸識差別與一心論的不同主張。前者強調賴耶作爲一種識,當然也應有其所依、所緣、心所相應等,尤其有種子作爲其所緣時,就必須區分現行賴耶與種子賴耶,也就不得不有現行的八識;後者則強調阿賴耶識作爲種子識的側面,現行的只有前七識。如此,就産生了“八識現行”與“一種七現”的差異。這種差異讓唯識經論大分爲二群:主張八識現行的是〈本地分〉、《解深密經》、〈抉擇分〉、《叁十頌》、《成唯識論》,這可說是彌勒,亦是世親晚年的唯識學;主張一種七現的是《莊嚴經論》、《中邊分別論》、《攝大乘論》,代表無著的唯識學,與世親作《攝大乘論釋》時的唯識說。值得注意的是《解深密經》的特異性,雖然站在諸識差別的立場,其阿賴耶識具有現行的側面,但因未明顯提出第七末那識,使其解釋具模糊性。重視阿賴耶識一分取性現行成末那,還是可會將其解爲一種七現。但從諸識差別的主張來看,它與後來的八識現行體系似乎較具親近性。42

   由于彌勒論書由無著傳出,所以其思想到底何屬有其暧昧性,因此,當導師說《中邊》、《莊嚴》、《攝論》的一種七現說是彌勒、無著唯識學中,正統且一致的主張時,此處的彌勒指的是傳《中邊》與《莊嚴》本頌的彌勒:而說《叁十頌》繼承彌勒的唯識說時,則應指傳〈本地分〉、〈抉擇分〉的彌勒。不望文生義,固著一端,才不致于認爲導師所言似有矛盾。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導師認爲從〈攝抉擇分〉開始,無著已放棄種子本有說,改采新熏說,《攝大乘論》也是如此。所以,《成唯識論》綜合本有新熏,與《攝論》不合。

  總之,新舊譯唯識的傳出與傳承者所處的思想環境以及其著重的經論有關。菩提流支的系統與西方系有關,卻是重經的北方派,重視《十地經論》與《莊嚴經論》,對如來藏作積極解說,約無差別以去除其外道我的色彩。真谛系主一種七現的一能變說,以《攝論》爲根本所依,受西方系如來藏思想影響,解說唯識思想,難免帶點如來藏色彩。玄奘所傳護法系唯識,重論理,其根本所依爲《叁十頌》,屬〈抉擇分〉、《解深密經》的系統,玄奘到印度距世親約有二百年,所傳應是當時那爛陀寺綜合陳那、安慧二系的護法、戒賢之學,代表中印度東方的大成;思想雖是後起,但從其回歸〈本地分〉的傾向,又可說是複古的。

  以上,概觀新舊譯唯識在印度的源流與著重的經論,接著,介紹導師如何分判真谛譯與玄奘譯的特色,以及其各自的份際。由于他在作這些闡述時,常是爲真谛譯所受的誤解,發出不平之鳴,因此,以下的標題,大都帶有真谛譯唯識的特色,而這也正是新舊譯唯識最大的差異所在。論題彼此間具有密切的關聯性,但爲論述方便,試先分析阿摩羅識的性格,再說明與阿賴耶識相關的其它問題。

  二、有關阿摩羅識的論題

  真谛譯常被稱爲真心派,因爲其翻譯中多次出現“阿摩羅識”一詞,且有“解性賴耶”的思想。阿摩羅識意譯爲無垢識,《成唯識論》亦有無垢識一名,用指大圓鏡界,導師曾說:

  依《成唯識論》:“或名無垢識,最極清淨諸無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來地有”;並引經說:“如來無垢識,……圓鏡智相應”:這顯然是如來所有的無漏第八識。如泛稱善淨無漏識爲無垢識,地上無漏第六、第七識,也可說無垢識了。但“唯識宗”所說,與真谛所傳的阿摩羅識的意義,都是不相合的。我以爲:虛妄分別爲自性的心識(根本是阿賴耶識)爲依止,說明“一切法唯識所現”,開示轉雜染爲清淨的轉依,是彌勒、無著、世親論所說的。但轉依的內容,都沒有說到“識”;可以見到的,反而是阿賴耶識,“阿羅漢位舍”。43

  雖同爲無垢識,意義卻有很大的出入,《成唯識論》所謂的無垢識,指佛所具的無漏清淨智,究竟轉依之時,實應爲智,識已轉舍。但真谛譯似乎爲貫徹“一切唯識”,所以用“阿摩羅識”,不只譯語有別,內含亦有異。

  真谛譯的阿摩羅識類似吾人本具的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而“解性賴耶”一般被視同《大乘起信論》的“真妄和合阿賴耶識”,因此,阿摩羅識也就難免被聯想爲“本覺”。自古以來,真谛譯就蒙上了《起信論》的色彩,其唯識學被評爲“學無根柢,每多隨意揣測爲說”。44導師首先厘清阿摩羅識與本覺的差異,再闡釋阿摩羅識即是轉依,爲如如智證的別名,並說它就是初期唯識以“無差別的真如性”來诠釋的如來藏。

  (一)阿摩羅識不是本覺——分析圓測的傳說

  圓測的《解深密經疏》卷叁中提到:

  真谛叁藏依《決定藏論》,立九識義,如〈九識品〉中說。……第九阿摩羅識,此雲無垢識,真如爲體。于一真如,有其二義:一所緣境,

  名爲真如及實際等。二能緣義,名無垢識,亦名本覺。具如〈九識章〉,引《決定藏論》〈九識品〉中說。(卍續藏,第一輯第叁十四冊,頁叁六○左上)

  依此,則真谛之立場與《起信論》無別,第八識也被認爲是“真妄和合”。45導師首先從圓測《解深密經疏》的傳說著手,發現圓測之判阿摩羅識爲本覺,只是依《九識章》一書所言,而不是直接參考〈九識品〉說的。根據他的研究,〈九識品〉即是《決定藏論》的〈心地品〉(包括奘譯〈五識身相應地〉與〈意地〉),而《九識章》的作者,是受了地論宗影響的昙遷所作,可見據《九識章》之言來說真谛,可能摻雜了地論宗的思想,不足采信。46于是導師比較《決定藏論》〈心地品〉和另外的譯本,即玄奘譯的《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發現“阿摩羅識”玄奘譯爲“轉依”,是與阿賴耶識性質完全相反的。例如論中說:

  阿羅耶識而是一切煩惱根本,不爲聖道而作根本;阿摩羅識亦複不爲煩惱根本,但爲聖道得道得作根本。阿摩羅識作聖道依因,不作生因。 (大正叁○.1020b)

  玄奘譯作:

  又阿賴耶識是煩惱轉因,聖道不轉因;轉依是煩惱不轉因,聖道轉因。

  應知但是建立因性,非生因性。(大正叁○.581c)

  由此對比可見,阿摩羅識就是轉依。這一段文字已足以證明阿摩羅識不是本覺,因爲阿摩羅識只是聖道的依止因,而非“生因”,不像本覺,本身是帶有覺解性,可以作爲無漏聖道生起的直接原因。在這一點上,不管是新譯的“轉依”或舊譯的“阿摩羅識”,都不會是《起信論》式的“本覺”。

  (二)、阿摩羅識與解性賴耶(賴耶通真妄)

  除了圓測的傳說,另一個引起誤解的原因,則是直接來至真谛的翻譯,真谛譯《攝論世親釋》中有兩段增益的文字,關聯到這個問題,第一段是在解釋所引《大乘阿毗達磨經》“此界無始時,一切法依止,若有諸道有,及有得涅樂”的“界”字義時,世親釋曰:

  今欲引阿含證阿黎耶識體及名,阿含謂《大乘阿毗達磨》,此中佛世尊說偈,“此”即此阿黎耶識;“界”,以解爲性,此界有五義:一、體類義……;二、因義……;叁、生義……;四、真實義……;五、藏義……。(大正叁一.156c) (按:底線爲筆者所加,表示爲真谛譯所獨有者,下同。)

  另一段增益文字爲:

  由本識功能漸減,聞熏習等次第漸增,舍凡夫依,作聖人依。聖人依者,聞熏習與解性和合,以此爲依,一切聖道皆依此生。(大正叁一.175a)

  這兩段文字,表面上看來似乎都有將賴耶視爲具有“解性”的傾向,也就是賴耶具有“真”的一面。但是,印順導師在對真谛譯《佛性論》作過一些研究之後,認爲:

  真谛是以瑜伽學所說的,去解說、比附、充實如來藏學。而在無著、世親論,如《攝大乘論釋》中,處處引入如來藏說,這是對比異譯而可以明白的。真谛所傳述的,只有把握這一特色,才能得出正確的見解。如以爲真谛所傳,代表唯識古學,那是不能免于誤解的。47

  亦即真谛譯受當時環境與時代思潮影響,必須以唯識學來闡釋如來藏說,所以說他並不忠實于唯識古學,但是,真谛譯的增益是爲了綜合阿賴耶系統和如來藏系統,絕非自出機杼,而是多少有根據的,例如宋譯《楞伽經》以“如來藏藏識心”來統一如來藏與阿賴耶識,也可說是此時代的産物。48

  有了這種基本的認定,導師解釋說真谛譯曰“界有五義”,是“引《勝鬘經》說,而給以一一的解說,這是如來藏爲依止說。這樣,阿賴耶識有二分:與“有生不淨(即雜染)品法”互爲因果的“果報種子”性,及清淨的“解性””,[49]此清淨的“解性”即是“阿摩羅識”,[50]這就是導師所謂的“賴耶通真妄”說,[51]在此“解性”並不作“本覺”解,而是解爲“如來藏”的,他說:

  “解性賴耶”是解說如來藏的,應該是解脫性(vimoksa),也就是心真如性(citta-tathata),合于無著、世親的論義,如解說爲知解、勝解(moksa)性,那就與無著、世親義不合,近于《起信論》的“本覺”了。[52]

  由此可以知道,真谛的“解性賴耶”絕非“本覺”,“解性賴耶”只指心真如性,有如空宗由心無自性而言“心本性淨”一樣,…

《印順導師對新舊譯唯識的定位與評析(陳一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