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順導師對新舊譯唯識的定位與評析(陳一標)▪P2

  ..續本文上一頁譯唯識之爭。印順導師抛棄與守培法師诤論時所持“新譯才是正統”的主張後,再也未曾堅持有所謂的正統,而是對早期的唯識論書的特色作一番整理厘清的工作,從中找出傳到中國的唯識叁系在初期唯識經論中的根據,並且對此叁系作了定性的描述:

  代表初期而流入北印的菩提流支系,所譯而一向看作世親的,共有八部,都是經的注釋。在彌勒學系中,這是重經的北方派。[20]

  真谛是重論的;[21]真谛是優禅尼人,近于摩臘婆,伐臘毗。這一帶

  地方,正量部盛行,當然是不可說我的流行區。真谛所傳,代表了中印度西部地區的唯識(唯心)學。[22]

  玄奘所傳的《成唯識論》,是綜集當時中印度東部——那爛陀大成的唯識學。當然是經過近二百年的發展,可說是後起的,但從瑜伽唯識的發展來說,正是複歸于《瑜伽》的古義。[23]

  菩提流支、真谛、玄奘叁人分別代表北印、中印西部、中印東部的唯識學。從論師活躍、出生的地區,及其與部派佛教、如來藏思想盛行的地區之關系,來探究叁系唯識學的源流,確是導師的獨到見解。若能了解唯識學派重要論師的出身、活躍地點,應能對唯識學的發展,有更全盤的掌握。試將導師的研究,圖示如下:[24]  

   彌勒

  無著(建陀羅國富婁沙富羅:活躍于阿瑜陀)

  世親

     ┌───────┬────────┐

  德光(中印度偏西     安慧(南印)      陳那(南印,活躍于瓶耆羅、烏荼)

  摩偷倫,在迦濕彌羅弘法)   

  

  

   月官(東印伐羅那彈那)   護法(南印建志補羅)

    法稱(南印) 戒賢(東印叁摩呾吒)

    │    │

      │

     玄奘

   西方系

  

  金剛軍   堅慧(曾在伐羅毗造論)   勝軍(蘇刺陀)(伐羅毗西北)

     

  

  菩提流支   達摩笈多(摩臘媻)   真谛(優禅尼)

  。Ayodhya(阿瑜陀) 。SAMATATA(叁摩呾吒) 。Vevgipura(瓶耆羅)

  。PUNYAVARDHANA(伐羅那彈那) 。UDRA(鳥荼) 。Madhura(摩偷倫)

  。Kajcipura(建志補羅)。Valabhi(伐羅毗) 。Surastra(蘇剌陀)

  。Ujjaini(優禅尼) 。Malava(摩臘婆)

  世親門下,主要的論師有安慧、陳那、德光叁人。“重因明、毗昙、唯識學的,陳那與安慧二系,可說都是東印度與南印沿海一帶的大師,以那爛陀寺爲中心道場的”;而“玄奘所傳的,雖說專宗護法,其實是糅合這二系,大成于東方的唯識學”。[25]導師藉由這樣的分析,得出新譯唯識代表的是以那爛陀寺爲中心,綜合東方陳那與安慧二系的後起唯識學,有別于一般視真谛舊譯唯識承自安慧的看法。當然,綜合本身就帶有抉擇,這種主張未必就表示新譯必定完全接受安慧一系的思想,舊譯就不能有同于安慧之處。

  舊譯唯識的源流不在東方,而在正量部化區的西印度。堅慧造的《入大乘論》與《寶性論》,皆明顯引用彌勒的《大乘莊嚴經論》;《寶性論》與同爲堅慧所造的《法界無差別論》,以及真谛譯的《無上依經》與《佛性論》,皆爲闡揚如來藏思想,“點出衆生因位的本有淨性,修顯的佛果功德,只是真常淨性的顯發而已。”真谛是西印度人,所譯經典又與真常唯心系有關,可見其思想確實受了如來藏思想的影響。勝軍是戒賢弟子,早年曾從安慧學;玄奘曾從學勝軍二年,學習《大乘莊嚴經論》與《唯識抉擇論》,《莊嚴經論》亦曾對如來藏作詳細解說,因此,勝軍擅長此論,亦可反映西印思想的特色。菩提流支師承的金剛軍,與堅慧同樣主張“佛果唯有真如及真如智,沒有色聲等功德”,或許亦與西印有關。因此,導師結論道:這一帶傳出的唯識學,都接近于真常大乘,只是真谛重論,菩提流支重經。[26]

  (二)從經論特色看流派傳承

  菩提流支是重經的北方派,真谛受西印真常唯心系的強烈影響,玄奘大成中印度東方的陳那、安慧唯識學。從經論方面來看,叁系亦有不同的著重,導師曾提綱式地列表如下:[27]

   ┌彌勒莊嚴論…世親十地論(重十地經)……流支傳

  彌勒十七地論 ├瑜伽抉擇分…世親唯識論(重深密經)……玄奘傳

    └無著攝大乘論…世親攝論釋(重阿毗達磨大乘經)……真谛傳

   《十地經》(《華嚴經》〈十地品〉)、《解深密經》、《大乘阿毗達磨經》叁者皆是彌勒唯識學中,證明一切唯識的根本經典,叁系各有其所本,彼此無法互相動搖。從論典上來說,彌勒造《十七地論》(《瑜伽論》〈本地分〉),廣攝大小乘佛法,成爲唯識學派的根本論典,但尚未明顯標舉“唯識”,直到《莊嚴經論》才有徹底的唯識思想。《莊嚴經論》依〈本地分〉“菩薩地”的組織,頌爲彌勒說,長行爲無著造,導師舉兩點證明此論系面對當時流行的真常大乘經,而主張著重如來藏(法界)的唯心說;雖通于大乘經義,但卻是傾向《華嚴經》〈十地品〉的:

  (1)〈真實品〉依法界來說明迷悟,說修證五位。

  (2)〈菩提品〉特重“法界大我”的如來藏,而說佛果的變化、叁身、四智,依此勸發菩提心。

  這兩點都與曾引《莊嚴經論》的堅慧《寶性論》,有相同的意趣,此外彌勒的《中邊分別論》亦透露出相同的訊息。世親早期作品《十地論經》,依第一義心的阿賴耶識,解說“叁界唯一心作”,近于《勝鬘經》的自性清淨心;十地菩提心即法界淨性,導師認爲這代表彌勒的大乘唯心論。[28]

  無著參考《瑜伽》、《莊嚴》,依《大乘阿毗達磨經》,造《攝大乘論》,爲唯識學派首部最有系統的論書。世親造釋論,對“唯識所現”與“入唯識性”有更明確的建立。《攝論》主張“一種七現”的一能變說及“種子新熏說”,與護法的思想不同,導師認爲“繼承無著世親不共的唯識思想者,要算安慧論師的一系。”其次,《攝論》已不大注意如來藏說,僅真谛譯有“解性賴耶”的思想。《攝論》代表的是無著的唯識學。[29]

  〈攝抉擇分〉依《解深密經》來抉擇〈本地分〉,重視賴耶以根身、種子、外器世間爲所緣的現行義,主張八識各別。世親的名著《唯識叁十頌》即是依〈攝抉擇分〉的體系,對八識的所依、所緣、心所相應等,作更嚴密的分析,重《解深密經》,代表世親獨到的唯識學。護法雖非無著的繼承者,但“他的偉大,在于融合《瑜伽》、《攝論》兩大思想,而把唯識學建立在《瑜伽論》〈本地分〉的思想上。”[30]陳那、護法一系重理性思辨,依《瑜伽論》、《解深密經》,不取無著、世親調和真常大我的意見;《成唯識論》再也不談如來藏了。[31]

  從彌勒的《莊嚴經論》積極以“心性本空”解說如來藏法界,以貫通真常論,到無著的不太重視,進而到世親幾乎不談,代表了唯識學派處理真常唯心的叁種不同態度,也標志出中國所傳地論宗、攝論宗、法相宗的不同性格。

  導師他之所以能對叁系的傳承作如此的定位,實基于對各經論思想的基礎研究,試將其與分析相關的研究成果整理如下:

   (1)《解深密經》

   八識現行:因經中說:“一切種子心識,……依二執受:一者,有色

  諸根及所依執受;二者,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在阿賴耶識

  的執受了別中,有種子,可見這是著重賴耶現行的。[32]

  - 由識現起一切的唯識思想,最早的是《解深密經》。[33]

  

   除〈序品〉外,全文爲〈攝抉擇分〉所引用。[34]

   ˉ《解深密經》是繼承經部的《瑜伽師地論》所宗。[35]

     (2)《大乘阿毗達磨經》

  此經中圓熟的唯識思想,代表大乘不共的唯識學,是《攝大乘論》所宗

   依的。[36]

   (3)〈本地分〉

  

  諸識差別論:卷一雲:“心,謂一切種子所隨依止性,所隨依附依止性; 

   體能執受,異熟所攝阿賴耶識。意,謂恒行意及六識身無間滅意。識,

   謂現前了別所緣境界。”(大正叁○.280b)已明顯說到心、意、識等八識。

  - 王所差別論。

  

   種子本有論。

  ˉ 不成熟的唯識思想:認識上所認識的境界,都不離自心,但諸法所依的

   離言自性,卻是各有它差別自體的。[37]

  ° 彌勒所造。[38]

     (4)《大乘莊嚴經論》

   一心論、一種七現。

  - 王所一體論:心所是心王現起的作用,沒有離心的自體。

   種子本有論。

  ˉ 確立徹底的唯識思想:所認識的境界,就是識的一分,不許心色有各別

   的自體。[39]

  ° 但約“無差別”解釋如來藏,未完全采用《寶性論》“佛身遍”、“無差

   別”、“如來(佛種)性”的叁義說。[40]

  ± 頌是彌勒造,長行爲無著造。[41]

     (5)《中邊分別論》

   一心論、一種七現。

  - 王所一體論。

   種子本有論。

  ˉ 極端的“唯識無境”說。[42]

  ° 頌是彌勒造,長行爲世親造。[43]

     (6)〈攝抉擇分〉

   諸識差別論,且同于《解深密經》的八識現行。

  - 王所差別論。

   種子新熏論。

  ˉ 心色差別論。[44]

  ° 無著所造。[45]

   (7)《攝大乘論》

   一心論、一種七現:但已有轉向多心論的趨勢。

  - 王所差別論。

   種子新熏論。

  ˉ 境就是識。[46]

  ° 本識側重在種子上,一種爲心,七轉爲意及識,這是《中邊》《莊嚴》、

   《攝論》所說,爲彌勒無著唯識學中,正統且一致的主張。[47]

  (8)《唯識叁十頌》與《成唯識論》

   諸識差別、八識現行,立叁類能變。

  - 王所差別論。

   《成唯識論》主張種子新熏、本有論。

  ˉ 極端的“唯識無境”說。

  °《叁十頌》依據《解深密經…

《印順導師對新舊譯唯識的定位與評析(陳一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