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历程中,是首先讲因果、三归、五戒、十善等粗浅学说;次而讲《阿含经》,说三乘有教;次而讲《维摩经》、《思益经》和《大品般若经》,说三乘空教;次而讲《法华经》,说一乘教;最后讲《涅槃经》等,说常住佛性等深妙教说。窥基对上述的解说,有如下意见:
第二、古德说有顿、渐(二教),理虽可然,定判诸经为顿、渐者,义即难解。只如《华严经》中〈入法界品〉,五百声闻在于会坐,列名叹德。……(注13)《楞伽经》中亦列声闻,在于会坐。(注14)
《法鼓经》中说穷子喻。(注15)……《胜 经》说三种意生身一乘之义,(注16)《摄大乘》云引摄一类不定性。(注17)故非为顿教。《花严》等经未必从首至末, 皆是为被大根行说,并名为“顿”。定说五时所说之经为渐教者,后当叙非。(注18)
_
12 卷一,《大正藏》卷 45,页 247 中。
13 参见六十卷《华严经》卷 44,〈入法界品〉第 34,《大正藏》卷 9,页 676 下。
14 参见《入楞伽经》卷 1,〈请佛品〉第一,《大正藏》卷 16,页 514 下。
15 参见《大法鼓经》卷下,《大正藏》卷 9,页 297 中下。
16 参见《胜 经》〈一乘章〉第五,《大正藏》卷 12,页 220 上。
17 参见《摄大乘论本》卷下,《大正藏》卷 31,页 151中。
18 《法苑义林章》卷一,《大正藏》卷 45,页 247 下 248 上。
窥基表示这解说基本上符合实理,可以接受;只是对他把某经定然判属某教,不以为然。在“顿教”方面,他指出佛陀讲说《华严经 入法界品》和《楞伽经》时,均有声闻在座;又《法鼓经》以贫穷儿子譬喻声闻人,表示他们亦是佛的儿子,当加摄取;《胜 经》有〈一乘章〉,内中讲及声闻、辟支佛、菩萨的意生身,而《摄大乘论》以为这类讲法有诱引摄取不定性声闻的作用。凡此,可见这解说定判为顿教的佛经,皆教化声闻,并非纯然为教化菩萨的顿教。至于这解说定判某些佛经属于“渐教”某阶段这方面,窥基表示留待评述“五时”分类时,方作检讨。
窥基在论述古来大德所讲的顿,渐二教分类后,继而述及菩提流支所讲“二时教”;而这其实是对顿、渐界别的另一种解说,为菩提流支所提出:
又菩提流支法师亦立二时教。《楞伽经》说渐、顿者,(注19)莫问声闻、菩萨,皆渐次修行,从浅至深,名为“渐”也。“顿”者,如来能一时顿说一切法,名之为“顿”。(注20)
合观这里所述菩提流支的“二时教”和上文所述菩提流支的“一时教”,可见菩提流支在本于“一时教”的观点,反对佛陀的教说顿、渐之不同的同时,又根据《楞伽经》,对顿、渐这分别作出另一种解说。他以为佛陀于“一时说一切法”(即“一时教”),这即是“顿教”。而众生在接受佛陀的教法后,须自浅入深,渐次修习,这即是“渐教”。窥基对菩提流支这解说,有如下批评:
第三、又菩提流支法师,依《楞伽经》立顿、渐二教者,此亦不然。彼经以佛能顿说法,以说为“顿”;以三乘人渐次修学,名之为“渐”。以行为“渐”,非约教时,亦不可取。(注21)
19 参见《入楞伽经》卷 2,〈集一切佛法品〉第三,《大正藏》卷 16,页 525 上 中。
20 《法苑义林章》卷一,《大正藏》卷 45,页 247 中。
21 同上注,页 248 上。
窥基指出菩提流支所讲“渐教”,是关乎修学者的行为,非关乎佛陀的教法;亦即是说其所讲的顿、渐分别,并非一种判教的分别,对界别和会通佛说没有帮助。故窥基以为它是“不可取”。
(三)五时教
《法苑义林章》记载“五时教”的说法颇详:
晋时有隐士刘,立五时教。……
第一时者,佛初成道,为提谓、波利等五百贾人,但说三归、五戒、十善世间因果教,即《提谓》等五戒本行经是,未有出世善根器故。
第二时者,佛成道竟三七日外,十二年中,唯说三乘有行之教,未为说空,即《阿含》等小乘经是。
第三时者,佛成道竟三十年中,说彼三乘同行空教,即《维摩》、《思益》、《大品》等经是。
第四时者,佛成道竟四十年中,说有一乘,犹未分明演说佛性常住实有,尚说无常佛,显一乘佛果,以为真实,即《法花经》是。……
第五时者,谓双林中,说诸众生悉有佛性常住佛教,即《涅槃经》、《大悲经》等是。(注22)
引文谓“五时教”分类为刘的主张。刘(438 ~ 495)
为宋、齐时代的居士,其现存作品〈无量义经序〉,约时序把佛说界别为“七阶”。(注23)比较引文所出的“五时”和〈无量义经序〉所出的“七阶”,可见两者的纲领相若。(注24)又依引文所述,“五时教”是指佛陀一生说法的五个时段,它们各有独特教旨和代表经典:(1)第一时:这是佛陀最初成道之时段。在这时段,佛陀为提谓、波利等
22 同上注,页 247 中 下。
23 参见《大正藏》卷 9,页 383 中 下。
24 “七阶”乃是把“五时”中的第二时一开为三,从而达至。
五百商人,讲授《提谓波利经》,演述三归、五戒、十善等世间因果法门。
(2)第二时:这是佛陀成道后第三个七日至第十二年之时段。在这时段,佛陀讲授《阿含》等小乘经,演述三乘有教。
(3)第三时:这是佛陀成道后十二年至三十年之时段。在这时段,佛陀讲授《维摩》、《思益》、《大品般若》第经,演述三乘空教。
(4)第四时:这是佛陀成道后三十年至四十年之时段。在这时段,佛陀讲授《法华经》,演述一乘教。又在这时段,佛陀还未分明说示佛性常住实有的道理,其谈及的佛仍然是无常。
(5)第五时:这是佛陀在双林入灭的时段。在这时段,佛陀讲授《涅槃》、《大悲》等经,演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和佛陀常住这些道理。
窥基对上述“五时教”分类的意见是:“此虽可尔,既无经论诚文说之,未可依信”,(注25)认为它虽然可以说得通,但因不见诸经论,故不足信。窥基又引述菩提流支对这分类的斥破,以前二时为例,列举一系列反证,显示其提出的判别没有经典 据:
刘立五时者,今者且依菩提流支法师,斥破是义不然。《提谓经》说五百价人将受五戒,先忏悔彼五逆、十恶、谤法等罪,得四大本净、五阴本净、六尘本净、吾我本净。时提谓等得不起法忍。(注26)…
…提谓长者灭三界苦,得不起法忍,即是初地,或等八地。又《普曜经》第二七日,提谓等五百价人施佛蜜,佛与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名曰齐成。”(注27)云何但言第一时中世间教也?……
25 《法苑义林章》卷一,《大正藏》卷 45,页 247 下。
26 《提谓经》当是指《提谓波利经》。据近人考证,此经为北魏时代的中国佛教信徒所撰,为一本伪经。全经现今己散失,唯古书屡征引其文,敦煌遗简亦保存其部分章节,通过辑佚,可窥见其大貌。以上窥基所引述此经的话,参见牧田谛亮《疑经研究》(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76 年)所收录的敦煌残本,页 189190。
27 《普曜经》卷 7 〈商人奉品〉第二十二,《大正藏》卷 3,页 527 上。“齐成”于《大次第二时十二年中唯说有教者,觉爱(案:即菩提流支)破云:是亦不尔。成道五年说《大般若》,正明实相;又第七年为八菩萨说《般舟三昧经》,正明众生五蕴本空;又第九年说《 掘摩罗经》,第十年中说《如来藏经》,皆明涅槃佛性深理……又成道竟第二七日,说《十地经》,云何乃言十二年内唯说有教,不说大乘?……
今依古说,略破初二,自余三时,广如菩提流支法师别传所破。(注28)
在第一时方面,引文指出被判属第一时的《提谓波利经》,述及提谓等听闻本经的教说,“灭三界苦,得不起法忍”,这显示提谓证得成佛十地阶位中的第一地或第八地。又《普曜经》记佛陀于成道后第二七日,授记提谓于未来世成佛。
凡此,都可见第一时所演说者,非仅叫人往生人天的世间因果法门,亦包括叫人成佛的大乘法门。在第二时方面,引文举出一些通途公认为佛陀在成道最初十二年所说的经典,包括《大品般若经》、《般舟三昧经》、《央掘摩罗经》、《如来藏经》和《十地经》,指出这些经典演述实相、性空、佛性、十地等大乘教理,因此不能说第二时唯说小乘有教。
(四)四宗
以上窥基所评述的诸判教说法,涉及佛陀说法的时序,《法苑义林章》:把它们纳入〈时利差别〉一门,加以评论。至于以下“四宗”的说法,则于〈诠宗各异〉一门述及:
然古大德,总立四宗:一、立性宗,《杂心》等是;二、破性宗,《成实》等是;三、破相宗,《中》《百》等是;四、显实宗,《涅槃》等是。今即不尔,……(注29)
正藏》本作“蜜成”。
28 《法苑义林章》卷一,《大正藏》卷 45,页 248 上 中。
29 同上注,页 249 下。
《说无垢称经疏》对这“四宗”分类有更详细记述:
此方先德,依现所有经论义旨,总立四宗:一、立性宗:成立三科法皆有体,萨婆多部是。《迦延》、《杂心》、《婆沙》之类。
二、破性宗:诸法有相,都无实性。破前立性,《成实论》是。
三、破相宗:非但性空,诸法相状亦非实有。《般若》等经,《中》,《百》等是。
四、显实宗:明一切法真实道理,随其所应,有空有有。《涅槃》、《花严》、《楞伽》等是。(注30)
归纳这两节记述,“四宗”为见诸经论之自下至上四门教旨:(1)立性宗:这是一切有部(“萨婆多部”)的主张,认为五蕴、十二入、十八界这“三科…
《窥基大师的判教思想(廖明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