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窥基大师的判教思想(廖明活)

  窥基大师的判教思想

  廖明活

  提要

  “判教”是指对内容和风格多样的佛典和佛理,加以界别和会通的工作。判教风气是在东晋末年,随著多样品类的佛典和佛理纷纷传入汉土,而开始形成,并在南北朝时期迅速开展,成为当时中国佛教思想界的主要课题。在隋唐时代,不同的佛教学派(如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等)都各自建立自身的一套判教学说,其目的除了在“界别”和“会通”外,更且是要通过辨别各类佛典出现时序的先后、以及判定各门佛理层次的本末,以突出本派所根据的佛典和所宣扬的佛理之殊胜。

  窥基(632 ~ 682)为法相学派的代表人物,法相学派是由玄奘创立,而窥基为玄奘的高弟,著述等身,当中不少论及判教问题。本文以窥基的论议为根据,通过分析窥基所提出的主要判教分类,说明法相学统的判教思想的特色。“判教”是指对内容和风格多样的佛典和佛理,加以界别和会通的工作。判教风气是在东晋末年,随著多样品类的佛典和佛理纷纷传入汉土,而开始形成,并在南北朝时期迅速开展,成为当时中国佛教思想界的主要课题。在隋唐时代,不同的佛教学派(如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等)都各自建立自身的一套判教学说,其目的除了在“界别”和“会通”外,更且是要通过辨别各类佛典出现时序的先后,以及判定各门佛理层次的本末,以突出本派所根据的佛典和所宣扬的佛理之殊胜。本文以窥基(632 ~ 682)的论议为中心,申述法相学派的判教思想。

  法相学派是由玄奘(约 602 ~ 664)创立。玄奘游学印度十余年,期间受业戒贤(529 ~ 645)门下,接受护法一系的瑜伽行教说;对印度瑜伽行诸后学对其祖师世亲之教说各有不同解说的情形,与及对瑜伽行和中观这两大印度大乘学派互相攻讦的状况,有亲身体会;回国后锐意宣扬护法一系的瑜伽行教旨,并极力为瑜伽行的教学观点抗辩,斥责中观教说为偏著于空,有违佛教之中道立场。窥基乃玄奘最得意门生,著述等身,现存者便有近三十种之多。又玄奘毕生精力放在西行求法和翻译工作上,没有具规模的理论著作传世;(注1)由是窥基的作品,便成为研究法相宗学理的最重要参考文献。在判教学说方面,窥基的著作涉及判教问题者颇众,当中以《法苑义林章》、《法华玄赞》和《说无垢称经疏》的讨论较详细。(注2)《法苑义林章》自瑜伽行的观点,对印度和中国各主要佛教观念和课题,作出全盘论述和检讨,最能反映窥基的思想立场;当中第一〈总辨诸教〉一章的论说,多跟判教问题有关。《法华玄赞》和《说无垢称经疏》分别为《法华经》和

  1 据说玄奘在印度求法期间,曾著《会中论》三千颂、《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等,现均不存;其现存著作具规模者仅有《大唐西域记》一种,记述其西行求法途中所见所闻,并非讲述义理的作品。

  2 《续藏经》(香港:香港影印续藏经委员会,1967 年)

  第 76 册收入名为《成唯识论料简》(亦名《成唯识论开发》)作品一种,下题为“大慈恩寺沙门基撰”,对判教问题有详细申论。不过据近人考证,此书当非窥基所撰。

  详参结城令闻:〈《成唯识论开发》之研究〉,《东方学报》(东京)第 3 册(1932 年)。

  《维摩经》的注释,它们在说示《法华经》和《维摩经》在佛陀教学里的位置时,用到判教方法。以下以《法苑义林章》为主要根据,辅以《法华玄赞》,《说无垢称经疏》与及其他相关资料,对窥基的判教思想,作出全面析述。

  窥基对前人判教分类的评述《法苑义林章》启始的〈总辨诸教〉一章共分五门,其中第二〈时利差别〉一门对佛陀教说展现的时序作出界别,第三〈诠宗各异〉一门对佛教内外各宗派所持教旨作出界别,其所做的正是判教的工作。又这两门启始举出前人在这两方面所提出的一些主张,包括“一时教”、“顿渐二教”、“五时教”、“四宗”等说法,对它们一一作出评述。现试分述其要。

  (一)一时教:

  《法苑义林章》记载“一时教”的说法如下:

  后魏有菩提流支法师,此名觉爱,唯立一时教:佛得自在,都不起心有说不说;但众生有感,于一切时,谓说一切法。譬如天乐随众生念,出种种声;亦如末尼,随意所求,雨种种宝。《花严经》云:“如来一语中,演出无边契经海。”(注3)《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或有恐怖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注4)故无一教定顿定渐。又《无量经义》言:我得道来四十余年,常说诸法不生不灭,不去不来,无此无彼,无得无失,一相无相。但由众生悟解不同,得诸果异。(注5)《法华经》亦言:一雨普润,三草二木

  3 六十卷《华严经》卷 2 〈卢舍那佛品〉第二,《大正藏》卷 9,页 405 下。

  4 《说无垢称经》卷 1 〈序品〉第一,《大正藏》卷 14,页 558 下。

  5 参见《无量义经》〈说法品〉第二,《大正藏》卷 9,页386 上。

  生长不同。(注6)《优婆塞经》言:三兽渡河,浅深成别。(注7)故知诸教但总一时,无二,三等。

  (注8)

  根据以上记载,“一时教”的主唱者为北魏的菩提流支。菩提流支为中国瑜伽行教学创始阶段的重要人物。他于六世纪初年,译出世亲的《十地经论》和《唯识二十论》,把瑜伽行思想介绍来中国,导至地论学统的形成。古书每述及菩提流支的判教理论,当中最常提到的,要为“一音说”(注9)而上引窥基记载所谓“一时教”,当即是“一音说”。据窥基记载所述,菩提流支的“一时教”说法是以《华严经》、《维摩经》、《无量义经》、《法华经》和《优婆塞戒经》里有关“一音”、“一雨”等观念的话为依据,认为佛陀以其大自在力量,于一切时中,演说一切教法,而叫不同根机的众生各随其不同需要,得不同益处。言下之意,是佛陀的教法本来没有分殊,分殊为众生根机方面的事情。又既然佛陀是于一切时演说一切法,那么便没有在不同时段讲说不同教法的情形;由是所有跟时序有关的佛法分类,例如顿渐分类,二时分类,三时分类等,便都是有违实情。

  《法苑义林章》对“一时教”这说法有如下批评:

  一时教者,若废事谈理,及在一会有大小机,可如所说。若唯被大如《胜 经》,或但被小如《遗教经》,。。。 如斯等教,义类甚多。或有诸经全分、多分大小教异,言唯一时,深为猛浪。岂无一会顿发

  6 参见《妙法莲华经》卷三〈药草喻品〉第五,《大正藏》卷 9,页 19 中。

  7 参见《优婆塞戒经》卷一〈菩提品〉第五,《大正藏》卷24,页 1038 中。

  8 卷一,《大正藏》卷 45,页 247 上 中。

  9 例如净影寺慧远(523 ~ 592)的《大乘义章》卷 1 记:“又菩提流支宣说如来一音以报万机,大小并陈,不可以彼顿、渐而别。”(《大正藏》卷 44,页 465 上 中)又法藏(643 ~ 712)的“五教章”卷 1 记菩提流支“依《维摩经》等,立一音教。谓一切圣教皆是一音,一味,一雨等,但以众生根行不同,随机异解,遂有多种。

  如克其本,唯是如来一圆音教。”(《大正藏》卷 45,页 480 中)。

  三乘之心,及无渐入大乘者也?(注10)

  窥基首先表示要是纯自实“理”角度看,菩提流支的“一时教”说法是可以接受,但没有说明其可以接受的理由。观窥基在《法华玄赞》同样引用了菩提流支所举出《华严经》、《维摩经》、《无量寿经》、《法华经》和《优婆塞戒经》内有关“一音”,“一雨”等观念的话,接著说:“故知诸教本无差别,由机不同,遂分大小、顿渐之教”,(注11)可知窥基跟菩提流支一样,认为佛陀的教法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其教相上的差别是源自受教众生根机的不同;而这大约便是他所认可“一时教”说法那“理”的方面。窥基对“一时教”说法不满的地方,是它未能兼从“事”相角度,观见佛法在教相上所有的时序差别。在上引的批评中,窥基指出佛陀于不同经会讲说不同佛经,而这些佛经中有些是唯教大乘人,有些是唯教小乘人,有些是各部分所教人殊异。

  总之,佛陀应机之“事”因时而异,以“一时”观念笼统概括,拒绝进一步作出界别,这便失诸疏略。最后,窥基针对菩提流支否定顿、渐分类的作法,强调佛陀的教法有顿时、渐时的不同。

  (二)顿渐二教

  窥基在批评菩提流支的“一时教”主张时,肯认有渐、顿两种教法的分别;惟他对前人有关这分别的解说,颇有不满。《法苑义林章》便记及两种“顿渐二教”的解说,逐一指出它们不足之处。窥基没有具体指出第一种解说是何人所提出,只泛说它为“古来大德”所立:

  又古来大德,立有顿、渐二教:为诸菩萨大根大茎,说《花严》、《楞伽》、《大云》、《法鼓》、《胜》等经,一会之中,说二谛理尽,名之为“顿”。

  大不由小起,故名为“顿”。始从佛树,终至双林,从浅至深,渐次说法:因果、三归、五戒、十善等法,三乘有教《阿___

  10 卷一,《大正藏》卷 45,页 247 下。

  11 卷一,《大正藏》卷 34,页 657 中。

  含》等经,《维摩》、《思益》、《大品》空教,《法花》一乘,《涅槃》等说常住佛性,皆是渐教。会通三乘,大由小起,名为渐教。(注12)

  依这解说,“顿教”的教授对象为大根器的菩萨,其教授内容为纯粹大乘性质,其教授程序为直接陈示,不历阶次,其代表经典为《华严经》、《楞伽经》、《大云经》、《法鼓经》、《华严经》、《胜 经》等。渐教的教授对象则遍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其教授内容则兼具大、小二乘性质,其教授程序则为从浅至深,循序渐进。又在渐进的…

《窥基大师的判教思想(廖明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