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窺基大師的判教思想(廖明活)

  窺基大師的判教思想

  廖明活

  提要

  “判教”是指對內容和風格多樣的佛典和佛理,加以界別和會通的工作。判教風氣是在東晉末年,隨著多樣品類的佛典和佛理紛紛傳入漢土,而開始形成,並在南北朝時期迅速開展,成爲當時中國佛教思想界的主要課題。在隋唐時代,不同的佛教學派(如叁論宗、天臺宗、華嚴宗等)都各自建立自身的一套判教學說,其目的除了在“界別”和“會通”外,更且是要通過辨別各類佛典出現時序的先後、以及判定各門佛理層次的本末,以突出本派所根據的佛典和所宣揚的佛理之殊勝。

  窺基(632 ~ 682)爲法相學派的代表人物,法相學派是由玄奘創立,而窺基爲玄奘的高弟,著述等身,當中不少論及判教問題。本文以窺基的論議爲根據,通過分析窺基所提出的主要判教分類,說明法相學統的判教思想的特色。“判教”是指對內容和風格多樣的佛典和佛理,加以界別和會通的工作。判教風氣是在東晉末年,隨著多樣品類的佛典和佛理紛紛傳入漢土,而開始形成,並在南北朝時期迅速開展,成爲當時中國佛教思想界的主要課題。在隋唐時代,不同的佛教學派(如叁論宗、天臺宗、華嚴宗等)都各自建立自身的一套判教學說,其目的除了在“界別”和“會通”外,更且是要通過辨別各類佛典出現時序的先後,以及判定各門佛理層次的本末,以突出本派所根據的佛典和所宣揚的佛理之殊勝。本文以窺基(632 ~ 682)的論議爲中心,申述法相學派的判教思想。

  法相學派是由玄奘(約 602 ~ 664)創立。玄奘遊學印度十余年,期間受業戒賢(529 ~ 645)門下,接受護法一系的瑜伽行教說;對印度瑜伽行諸後學對其祖師世親之教說各有不同解說的情形,與及對瑜伽行和中觀這兩大印度大乘學派互相攻讦的狀況,有親身體會;回國後銳意宣揚護法一系的瑜伽行教旨,並極力爲瑜伽行的教學觀點抗辯,斥責中觀教說爲偏著于空,有違佛教之中道立場。窺基乃玄奘最得意門生,著述等身,現存者便有近叁十種之多。又玄奘畢生精力放在西行求法和翻譯工作上,沒有具規模的理論著作傳世;(注1)由是窺基的作品,便成爲研究法相宗學理的最重要參考文獻。在判教學說方面,窺基的著作涉及判教問題者頗衆,當中以《法苑義林章》、《法華玄贊》和《說無垢稱經疏》的討論較詳細。(注2)《法苑義林章》自瑜伽行的觀點,對印度和中國各主要佛教觀念和課題,作出全盤論述和檢討,最能反映窺基的思想立場;當中第一〈總辨諸教〉一章的論說,多跟判教問題有關。《法華玄贊》和《說無垢稱經疏》分別爲《法華經》和

  1 據說玄奘在印度求法期間,曾著《會中論》叁千頌、《製惡見論》一千六百頌等,現均不存;其現存著作具規模者僅有《大唐西域記》一種,記述其西行求法途中所見所聞,並非講述義理的作品。

  2 《續藏經》(香港:香港影印續藏經委員會,1967 年)

  第 76 冊收入名爲《成唯識論料簡》(亦名《成唯識論開發》)作品一種,下題爲“大慈恩寺沙門基撰”,對判教問題有詳細申論。不過據近人考證,此書當非窺基所撰。

  詳參結城令聞:〈《成唯識論開發》之研究〉,《東方學報》(東京)第 3 冊(1932 年)。

  《維摩經》的注釋,它們在說示《法華經》和《維摩經》在佛陀教學裏的位置時,用到判教方法。以下以《法苑義林章》爲主要根據,輔以《法華玄贊》,《說無垢稱經疏》與及其他相關資料,對窺基的判教思想,作出全面析述。

  窺基對前人判教分類的評述《法苑義林章》啓始的〈總辨諸教〉一章共分五門,其中第二〈時利差別〉一門對佛陀教說展現的時序作出界別,第叁〈诠宗各異〉一門對佛教內外各宗派所持教旨作出界別,其所做的正是判教的工作。又這兩門啓始舉出前人在這兩方面所提出的一些主張,包括“一時教”、“頓漸二教”、“五時教”、“四宗”等說法,對它們一一作出評述。現試分述其要。

  (一)一時教:

  《法苑義林章》記載“一時教”的說法如下:

  後魏有菩提流支法師,此名覺愛,唯立一時教:佛得自在,都不起心有說不說;但衆生有感,于一切時,謂說一切法。譬如天樂隨衆生念,出種種聲;亦如末尼,隨意所求,雨種種寶。《花嚴經》雲:“如來一語中,演出無邊契經海。”(注3)《維摩經》雲:“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或有恐怖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注4)故無一教定頓定漸。又《無量經義》言:我得道來四十余年,常說諸法不生不滅,不去不來,無此無彼,無得無失,一相無相。但由衆生悟解不同,得諸果異。(注5)《法華經》亦言:一雨普潤,叁草二木

  3 六十卷《華嚴經》卷 2 〈盧舍那佛品〉第二,《大正藏》卷 9,頁 405 下。

  4 《說無垢稱經》卷 1 〈序品〉第一,《大正藏》卷 14,頁 558 下。

  5 參見《無量義經》〈說法品〉第二,《大正藏》卷 9,頁386 上。

  生長不同。(注6)《優婆塞經》言:叁獸渡河,淺深成別。(注7)故知諸教但總一時,無二,叁等。

  (注8)

  根據以上記載,“一時教”的主唱者爲北魏的菩提流支。菩提流支爲中國瑜伽行教學創始階段的重要人物。他于六世紀初年,譯出世親的《十地經論》和《唯識二十論》,把瑜伽行思想介紹來中國,導至地論學統的形成。古書每述及菩提流支的判教理論,當中最常提到的,要爲“一音說”(注9)而上引窺基記載所謂“一時教”,當即是“一音說”。據窺基記載所述,菩提流支的“一時教”說法是以《華嚴經》、《維摩經》、《無量義經》、《法華經》和《優婆塞戒經》裏有關“一音”、“一雨”等觀念的話爲依據,認爲佛陀以其大自在力量,于一切時中,演說一切教法,而叫不同根機的衆生各隨其不同需要,得不同益處。言下之意,是佛陀的教法本來沒有分殊,分殊爲衆生根機方面的事情。又既然佛陀是于一切時演說一切法,那麼便沒有在不同時段講說不同教法的情形;由是所有跟時序有關的佛法分類,例如頓漸分類,二時分類,叁時分類等,便都是有違實情。

  《法苑義林章》對“一時教”這說法有如下批評:

  一時教者,若廢事談理,及在一會有大小機,可如所說。若唯被大如《勝 經》,或但被小如《遺教經》,。。。 如斯等教,義類甚多。或有諸經全分、多分大小教異,言唯一時,深爲猛浪。豈無一會頓發

  6 參見《妙法蓮華經》卷叁〈藥草喻品〉第五,《大正藏》卷 9,頁 19 中。

  7 參見《優婆塞戒經》卷一〈菩提品〉第五,《大正藏》卷24,頁 1038 中。

  8 卷一,《大正藏》卷 45,頁 247 上 中。

  9 例如淨影寺慧遠(523 ~ 592)的《大乘義章》卷 1 記:“又菩提流支宣說如來一音以報萬機,大小並陳,不可以彼頓、漸而別。”(《大正藏》卷 44,頁 465 上 中)又法藏(643 ~ 712)的“五教章”卷 1 記菩提流支“依《維摩經》等,立一音教。謂一切聖教皆是一音,一味,一雨等,但以衆生根行不同,隨機異解,遂有多種。

  如克其本,唯是如來一圓音教。”(《大正藏》卷 45,頁 480 中)。

  叁乘之心,及無漸入大乘者也?(注10)

  窺基首先表示要是純自實“理”角度看,菩提流支的“一時教”說法是可以接受,但沒有說明其可以接受的理由。觀窺基在《法華玄贊》同樣引用了菩提流支所舉出《華嚴經》、《維摩經》、《無量壽經》、《法華經》和《優婆塞戒經》內有關“一音”,“一雨”等觀念的話,接著說:“故知諸教本無差別,由機不同,遂分大小、頓漸之教”,(注11)可知窺基跟菩提流支一樣,認爲佛陀的教法在本質上是沒有差別,其教相上的差別是源自受教衆生根機的不同;而這大約便是他所認可“一時教”說法那“理”的方面。窺基對“一時教”說法不滿的地方,是它未能兼從“事”相角度,觀見佛法在教相上所有的時序差別。在上引的批評中,窺基指出佛陀于不同經會講說不同佛經,而這些佛經中有些是唯教大乘人,有些是唯教小乘人,有些是各部分所教人殊異。

  總之,佛陀應機之“事”因時而異,以“一時”觀念籠統概括,拒絕進一步作出界別,這便失諸疏略。最後,窺基針對菩提流支否定頓、漸分類的作法,強調佛陀的教法有頓時、漸時的不同。

  (二)頓漸二教

  窺基在批評菩提流支的“一時教”主張時,肯認有漸、頓兩種教法的分別;惟他對前人有關這分別的解說,頗有不滿。《法苑義林章》便記及兩種“頓漸二教”的解說,逐一指出它們不足之處。窺基沒有具體指出第一種解說是何人所提出,只泛說它爲“古來大德”所立:

  又古來大德,立有頓、漸二教:爲諸菩薩大根大莖,說《花嚴》、《楞伽》、《大雲》、《法鼓》、《勝》等經,一會之中,說二谛理盡,名之爲“頓”。

  大不由小起,故名爲“頓”。始從佛樹,終至雙林,從淺至深,漸次說法:因果、叁歸、五戒、十善等法,叁乘有教《阿___

  10 卷一,《大正藏》卷 45,頁 247 下。

  11 卷一,《大正藏》卷 34,頁 657 中。

  含》等經,《維摩》、《思益》、《大品》空教,《法花》一乘,《涅槃》等說常住佛性,皆是漸教。會通叁乘,大由小起,名爲漸教。(注12)

  依這解說,“頓教”的教授對象爲大根器的菩薩,其教授內容爲純粹大乘性質,其教授程序爲直接陳示,不曆階次,其代表經典爲《華嚴經》、《楞伽經》、《大雲經》、《法鼓經》、《華嚴經》、《勝 經》等。漸教的教授對象則遍通聲聞、緣覺、菩薩叁乘人,其教授內容則兼具大、小二乘性質,其教授程序則爲從淺至深,循序漸進。又在漸進的…

《窺基大師的判教思想(廖明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