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數,皆有實體。其說見于《發智論》,《雜心論》,《婆沙論》等一切有部著作。
(2)破性宗:此宗主張所有存在,包括叁科法數在內,都沒有實性,只有表相。此說見于《成實論》。
(3)破相宗:此宗主張萬法非但實性是空,其表相亦非實有。此說見于諸《般若經》和《中論》、《百論》等中觀著作。
(4)顯實宗:此宗顯示就真實道理觀,萬法既有“空”的一面,亦有“有”的一面。此說見于《涅槃經》、《華嚴經》、《法華經》等。
兩節記述均沒有提及此分類的主唱者。從其他現存資料所見,此分類流行于地論學統南道一系,(注31)此系的重要人物如慧光(468 ~ 537),大衍法師和
30 卷一,《大正藏》卷 38,頁 998 中。
31 地論學統是在六世紀初年,由于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譯出《十地經論》,由是形成。據史書記載,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二人意見不合;前者的弟子道寵,在通往洛陽的北道,弘揚流支之教;後者的弟子慧光(468 ~ 537),在通往洛陽的南道,弘揚摩提之學;由是地論學分爲南、北二系。
淨影寺慧遠(523 ~ 592),均曾先後提出類似的說法。(注32)
窺基在《法苑義林章》表示他不采用“四宗”分類,但並沒有說明原因。《說無垢稱經疏》則有以下一段話,道出了“四宗”分類之不足之處:
若其經論唯有爾,許可定四宗。只如舊《阿含經》雲:舍利弗入涅槃時,無色界天淚下,如春細雨。(注33)大衆部經,何宗所攝?《梵網六十二見經》並《舍利弗阿毗昙》,正量部教。《叁彌帝論》,上座部論。如是等經論,並非四宗,何得唯言總有四宗?
(注34)
這段話舉出小乘的大衆部、正量部、上座部之一些經論,指出它們不能判歸“四宗”中任何一宗。可見窺基不滿“四宗”分類的地方,是它不夠全面,未能涵攝所有佛典。
上述窺基對前人判教分類的評述,反映了窺基在判教問題上的一些見解:(1)從窺基對“一時教”說法的評述,可見他認爲佛法于“理”方面是統一的,于“事”方面則有分殊;而判教的目的,乃在辨別和解釋“事”方面的諸分殊。
(2)從窺基對“頓漸二教”分類的評述,可見他認可佛說有頓、漸之不同,卻又反對把某些佛典定判爲頓或漸。
(3)從窺基對“五時”分類的評述,可見窺基在據“時”
判教方面,重視經典根據。
(4)從窺基對“四宗”分類的評述,可見窺基在依“宗”
判教方面,重視涵蓋面的周普。
32 有關慧光、大衍法師和淨影寺慧遠的“四宗”說法,參閱廖明活:〈地論師、攝論師的判教學說〉,《中華佛學學報》第 7 期(1994 年),頁 135 136、143146。
33 參見《增一阿含經》卷 18,〈四意斷品〉第二十六第九經,《大正藏》卷 2,頁 640 下。
34 卷一,《大正藏》卷 38,頁 998 中。
還有值得一提的地方,是上述窺基表示不接受的那些判教說法,大部分都是跟地論學統有關,如“一時教”、“頓漸二教”的第二種解說、以及“四宗”均是;這顯示窺基對代表初期中國瑜伽行教學的地論學統,是采取批判態度。不過從窺基斥破“五時”分類,一是以地論師菩提流支的說話爲准,又可見他對地論學統的言論,並非一味排斥,也有加以襲取地方。
叁時分類和頓漸二教
《法苑義林章》〈時利差別〉一門在批評前人的“一時教”、“頓漸二教”、“五時”等判教主張後,舉出“叁時”說法,爲依時序分判佛法的正義。“叁時”觀念出自《解深密經》。《解深密經》爲最早期的瑜伽行經典,經內提及佛陀于叁時中叁轉*輪:
世尊初于一時,在婆羅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惟爲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谛相,轉正*輪。……而于彼時所轉*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诤論安足處所。
世尊在昔第二時中,惟爲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輪。……而于彼時所轉*輪,亦是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是諸诤論安足處所。
世尊于今第叁時中,普爲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輪。……于今世尊所轉*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非諸诤論安足處所。(注35)
這經文把佛陀說法過程劃分爲叁個時段:(1)第一時:佛陀首先在鹿野苑,特別向修小乘法者,講解四谛的道理。這時期的教學並非究極圓滿,會引起诤論。
(2)第二時:佛陀繼而特別向修大乘法者,以隱密方式,講解萬法皆無自
35 卷二,〈無自性相品〉第五,《大正藏》卷 16,頁697 上 中。
性,沒有生滅,本來寂靜,跟涅槃無異的道理。這時期的教學非究極圓滿,會引起诤論。
(3)第叁時:佛陀繼而普遍向修一切乘者,以顯了方式,講解萬法皆無自性,沒有生滅,本來寂靜,跟涅槃無異的道理。這時期的教學爲究極圓滿,不會導至诤論。
《法苑義林章》在申述其“叁時”說法前,舉出上引《解深密經》一節話,明顯是要顯示其主張是有經典爲憑。此外,書內還舉出《金光明經》之“轉”、“照”、“持”叁種*輪觀念,(注36)以及大乘《涅槃經》的明醫乳藥譬喻,(注37)爲其主張的證明。(注38)《說無垢稱經疏》在陳述“叁時”分類的文據時,有以下一節關于《金光明經》之叁種*輪觀念的話:
即是《金光明經》中說轉、照、持叁種*輪。世尊初說叁乘同行四谛有教,名“轉*輪”。以十二行相,獨得“轉”名。第二時說大乘獨行空理之教。照破有故,名“照*輪”。第叁時說遣所執空,存二性有。
叁乘之人,皆可修持,名“持*輪”。(注39)
值得注意是《金光明經》原經文只列舉轉、照、持叁種*輪,並沒有申明其內容;因此上引文對這叁種*輪的說明,當別有所本。觀跟窺基同時的
36 參見《合部金光明經》卷 2 〈業障滅品〉第 5,《大正藏》卷 16,頁 368 中。
37 參見北本《涅槃經》卷 2 〈壽命品〉第一,《大正藏》卷 12,頁 378 中 下。這譬喻說有庸醫不辨別疾病起因,一律教人服用乳藥,以至國民多有病患。後有良醫指出乳藥毒害甚多,叫人一律停止服用;改而依病源授藥,使所有病人痊愈。最後良醫表明其實乳藥可以是毒藥,也可以是甘露,端視乎所要對治病患的性質,故有應服用之時,亦有不應服用之時。窺基以爲這譬喻“初令皆服乳,次教總斷乳,後教有應服有不應服者”,其所表義跟上引《解深密經》一節話相同,顯示漸教但有“叁時”,而非“一時”或“五時”。
38 《法苑義林章》引述以上叁種經爲證明的話,參見卷 1,《大正藏》卷 45,頁 248 中 249 上。
39 卷一,《大正藏》卷 38,頁 998 下。
法藏(643 ~ 712)所作的《五教章》,記及玄奘依《解深密經》和《金光明經》等,界別佛說爲轉,照、持叁種*輪、當中所述玄奘對這叁種*輪的解說,跟上引文所出者吻合;(注40)如是上引文的說明,很可能是得自玄奘。據這說明,叁種*輪是表佛陀先後叁個時段的教法:(1)轉*輪:這是指初時的教法,以“四谛”爲中心主題。這教法停留于“有”的層面,爲叁乘人所共同習行。
(2)照*輪:這是指次時的教法,以“空”爲中心主題,而“空”具有破解“有”的執見的作用。這教法爲大乘人所單獨習行。
(3)持*輪:這是指後時的教法,它一方面講“遍計所執性”爲“空”,另方面講“依他起”和“圓成實”二性爲“有”。這教法是叁乘人均能夠習行。
窺基的“叁時”分類,是以上述《解深密經》的“叁時”和玄奘的“叁種*輪”說法爲基礎,略加整理和潤色,從而達至。除了《法苑義林章》外,窺基其他不少著作都有闡述這分類,當中以《成唯識論述記》以下的解說最簡明和條理,故這裏采用之爲例:
如來設教,隨機所宜;機有叁品不同,教遂叁時亦異。
諸異生類無明所盲,起造惑業,迷執有我,于生死海淪沒無依。故大悲尊初成佛已,仙人鹿苑轉四谛輪,說《阿笈摩》,除我有執,令小根漸登聖位。
彼聞四谛,雖斷我愚,而于諸法迷執實有。世尊爲除彼法有執,次于鹫嶺說諸法空,所謂《摩诃般若經》等,令中根品舍小趣大。
40 《五教章》卷一記述玄奘的“叁*輪”說如下:依大唐叁藏玄奘法師,依《解深密經》、《金光明經》及《瑜伽論》,立叁種教,即叁*輪是也:一名“轉*輪”:謂于初時鹿野園中,轉四谛*輪,即小乘法。
二名“照*輪”:謂于中時,于大乘內密意,說言諸法空等。
叁名“持*輪”:謂于後時,于大乘中顯了意,說叁性及真如不空理等。(《大正藏》卷45,頁481上)
彼聞世尊密義意趣,說無破有,便撥二谛,性相皆空爲無上理。由斯二聖互執有、空,迷謬競興,未契中道。如來爲除此空、有執,于第叁時演了義教,《解深密》等會,說一切法唯有識等。心外法無,破初有執;非無內識,遣執皆空;離有、無邊,正處中道。
(注41)
引文首先解釋“叁時”分別所以出現,是由于衆生根機有叁品不同,需要佛陀于先後叁個時段,教以不同義理,爲之適應。引文繼而分述每一時教學的來意和特點:(1)第一時:佛陀于成道之始,見衆生妄執有我,以至多造惑業,生死輪回不斷,于是在鹿野苑,演說《阿含經》,以四谛教義,對治有我之執見。這時的教學能叫下品根器衆生漸入聖道。
(2)第二時:衆生得聞四谛之說後,雖不再內執我爲實有,仍外執諸法爲實有。佛陀于是在靈鹫山,演說《大般若經》等,以法空教義,對治其法有之執見。這時的教學能叫中品根器的衆生…
《窺基大師的判教思想(廖明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