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窥基大师的判教思想(廖明活)▪P3

  ..续本文上一页”法数,皆有实体。其说见于《发智论》,《杂心论》,《婆沙论》等一切有部著作。

  (2)破性宗:此宗主张所有存在,包括三科法数在内,都没有实性,只有表相。此说见于《成实论》。

  (3)破相宗:此宗主张万法非但实性是空,其表相亦非实有。此说见于诸《般若经》和《中论》、《百论》等中观著作。

  (4)显实宗:此宗显示就真实道理观,万法既有“空”的一面,亦有“有”的一面。此说见于《涅槃经》、《华严经》、《法华经》等。

  两节记述均没有提及此分类的主唱者。从其他现存资料所见,此分类流行于地论学统南道一系,(注31)此系的重要人物如慧光(468 ~ 537),大衍法师和

  30 卷一,《大正藏》卷 38,页 998 中。

  31 地论学统是在六世纪初年,由于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译出《十地经论》,由是形成。据史书记载,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二人意见不合;前者的弟子道宠,在通往洛阳的北道,弘扬流支之教;后者的弟子慧光(468 ~ 537),在通往洛阳的南道,弘扬摩提之学;由是地论学分为南、北二系。

  净影寺慧远(523 ~ 592),均曾先后提出类似的说法。(注32)

  窥基在《法苑义林章》表示他不采用“四宗”分类,但并没有说明原因。《说无垢称经疏》则有以下一段话,道出了“四宗”分类之不足之处:

  若其经论唯有尔,许可定四宗。只如旧《阿含经》云:舍利弗入涅槃时,无色界天泪下,如春细雨。(注33)大众部经,何宗所摄?《梵网六十二见经》并《舍利弗阿毗昙》,正量部教。《三弥帝论》,上座部论。如是等经论,并非四宗,何得唯言总有四宗?

  (注34)

  这段话举出小乘的大众部、正量部、上座部之一些经论,指出它们不能判归“四宗”中任何一宗。可见窥基不满“四宗”分类的地方,是它不够全面,未能涵摄所有佛典。

  上述窥基对前人判教分类的评述,反映了窥基在判教问题上的一些见解:(1)从窥基对“一时教”说法的评述,可见他认为佛法于“理”方面是统一的,于“事”方面则有分殊;而判教的目的,乃在辨别和解释“事”方面的诸分殊。

  (2)从窥基对“顿渐二教”分类的评述,可见他认可佛说有顿、渐之不同,却又反对把某些佛典定判为顿或渐。

  (3)从窥基对“五时”分类的评述,可见窥基在据“时”

  判教方面,重视经典根据。

  (4)从窥基对“四宗”分类的评述,可见窥基在依“宗”

  判教方面,重视涵盖面的周普。

  32 有关慧光、大衍法师和净影寺慧远的“四宗”说法,参阅廖明活:〈地论师、摄论师的判教学说〉,《中华佛学学报》第 7 期(1994 年),页 135  136、143146。

  33 参见《增一阿含经》卷 18,〈四意断品〉第二十六第九经,《大正藏》卷 2,页 640 下。

  34 卷一,《大正藏》卷 38,页 998 中。

  还有值得一提的地方,是上述窥基表示不接受的那些判教说法,大部分都是跟地论学统有关,如“一时教”、“顿渐二教”的第二种解说、以及“四宗”均是;这显示窥基对代表初期中国瑜伽行教学的地论学统,是采取批判态度。不过从窥基斥破“五时”分类,一是以地论师菩提流支的说话为准,又可见他对地论学统的言论,并非一味排斥,也有加以袭取地方。

  三时分类和顿渐二教

  《法苑义林章》〈时利差别〉一门在批评前人的“一时教”、“顿渐二教”、“五时”等判教主张后,举出“三时”说法,为依时序分判佛法的正义。“三时”观念出自《解深密经》。《解深密经》为最早期的瑜伽行经典,经内提及佛陀于三时中三转*轮:

  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轮。……而于彼时所转*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轮。……而于彼时所转*轮,亦是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轮。……于今世尊所转*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注35)

  这经文把佛陀说法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段:(1)第一时:佛陀首先在鹿野苑,特别向修小乘法者,讲解四谛的道理。这时期的教学并非究极圆满,会引起诤论。

  (2)第二时:佛陀继而特别向修大乘法者,以隐密方式,讲解万法皆无自

  35 卷二,〈无自性相品〉第五,《大正藏》卷  16,页697 上 中。

  性,没有生灭,本来寂静,跟涅槃无异的道理。这时期的教学非究极圆满,会引起诤论。

  (3)第三时:佛陀继而普遍向修一切乘者,以显了方式,讲解万法皆无自性,没有生灭,本来寂静,跟涅槃无异的道理。这时期的教学为究极圆满,不会导至诤论。

  《法苑义林章》在申述其“三时”说法前,举出上引《解深密经》一节话,明显是要显示其主张是有经典为凭。此外,书内还举出《金光明经》之“转”、“照”、“持”三种*轮观念,(注36)以及大乘《涅槃经》的明医乳药譬喻,(注37)为其主张的证明。(注38)《说无垢称经疏》在陈述“三时”分类的文据时,有以下一节关于《金光明经》之三种*轮观念的话:

  即是《金光明经》中说转、照、持三种*轮。世尊初说三乘同行四谛有教,名“转*轮”。以十二行相,独得“转”名。第二时说大乘独行空理之教。照破有故,名“照*轮”。第三时说遣所执空,存二性有。

  三乘之人,皆可修持,名“持*轮”。(注39)

  值得注意是《金光明经》原经文只列举转、照、持三种*轮,并没有申明其内容;因此上引文对这三种*轮的说明,当别有所本。观跟窥基同时的

  36 参见《合部金光明经》卷 2 〈业障灭品〉第 5,《大正藏》卷 16,页 368 中。

  37 参见北本《涅槃经》卷 2 〈寿命品〉第一,《大正藏》卷 12,页 378 中 下。这譬喻说有庸医不辨别疾病起因,一律教人服用乳药,以至国民多有病患。后有良医指出乳药毒害甚多,叫人一律停止服用;改而依病源授药,使所有病人痊愈。最后良医表明其实乳药可以是毒药,也可以是甘露,端视乎所要对治病患的性质,故有应服用之时,亦有不应服用之时。窥基以为这譬喻“初令皆服乳,次教总断乳,后教有应服有不应服者”,其所表义跟上引《解深密经》一节话相同,显示渐教但有“三时”,而非“一时”或“五时”。

  38 《法苑义林章》引述以上三种经为证明的话,参见卷 1,《大正藏》卷 45,页 248 中  249 上。

  39 卷一,《大正藏》卷 38,页 998 下。

  法藏(643 ~ 712)所作的《五教章》,记及玄奘依《解深密经》和《金光明经》等,界别佛说为转,照、持三种*轮、当中所述玄奘对这三种*轮的解说,跟上引文所出者吻合;(注40)如是上引文的说明,很可能是得自玄奘。据这说明,三种*轮是表佛陀先后三个时段的教法:(1)转*轮:这是指初时的教法,以“四谛”为中心主题。这教法停留于“有”的层面,为三乘人所共同习行。

  (2)照*轮:这是指次时的教法,以“空”为中心主题,而“空”具有破解“有”的执见的作用。这教法为大乘人所单独习行。

  (3)持*轮:这是指后时的教法,它一方面讲“遍计所执性”为“空”,另方面讲“依他起”和“圆成实”二性为“有”。这教法是三乘人均能够习行。

  窥基的“三时”分类,是以上述《解深密经》的“三时”和玄奘的“三种*轮”说法为基础,略加整理和润色,从而达至。除了《法苑义林章》外,窥基其他不少著作都有阐述这分类,当中以《成唯识论述记》以下的解说最简明和条理,故这里采用之为例:

  如来设教,随机所宜;机有三品不同,教遂三时亦异。

  诸异生类无明所盲,起造惑业,迷执有我,于生死海沦没无依。故大悲尊初成佛已,仙人鹿苑转四谛轮,说《阿笈摩》,除我有执,令小根渐登圣位。

  彼闻四谛,虽断我愚,而于诸法迷执实有。世尊为除彼法有执,次于鹫岭说诸法空,所谓《摩诃般若经》等,令中根品舍小趣大。

  40 《五教章》卷一记述玄奘的“三*轮”说如下:依大唐三藏玄奘法师,依《解深密经》、《金光明经》及《瑜伽论》,立三种教,即三*轮是也:一名“转*轮”:谓于初时鹿野园中,转四谛*轮,即小乘法。

  二名“照*轮”:谓于中时,于大乘内密意,说言诸法空等。

  三名“持*轮”:谓于后时,于大乘中显了意,说三性及真如不空理等。(《大正藏》卷45,页481上)

  彼闻世尊密义意趣,说无破有,便拨二谛,性相皆空为无上理。由斯二圣互执有、空,迷谬竞兴,未契中道。如来为除此空、有执,于第三时演了义教,《解深密》等会,说一切法唯有识等。心外法无,破初有执;非无内识,遣执皆空;离有、无边,正处中道。

  (注41)

  引文首先解释“三时”分别所以出现,是由于众生根机有三品不同,需要佛陀于先后三个时段,教以不同义理,为之适应。引文继而分述每一时教学的来意和特点:(1)第一时:佛陀于成道之始,见众生妄执有我,以至多造惑业,生死轮回不断,于是在鹿野苑,演说《阿含经》,以四谛教义,对治有我之执见。这时的教学能叫下品根器众生渐入圣道。

  (2)第二时:众生得闻四谛之说后,虽不再内执我为实有,仍外执诸法为实有。佛陀于是在灵鹫山,演说《大般若经》等,以法空教义,对治其法有之执见。这时的教学能叫中品根器的众生…

《窥基大师的判教思想(廖明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