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窺基大師的判教思想(廖明活)▪P2

  ..續本文上一頁曆程中,是首先講因果、叁歸、五戒、十善等粗淺學說;次而講《阿含經》,說叁乘有教;次而講《維摩經》、《思益經》和《大品般若經》,說叁乘空教;次而講《法華經》,說一乘教;最後講《涅槃經》等,說常住佛性等深妙教說。窺基對上述的解說,有如下意見:

  第二、古德說有頓、漸(二教),理雖可然,定判諸經爲頓、漸者,義即難解。只如《華嚴經》中〈入法界品〉,五百聲聞在于會坐,列名歎德。……(注13)《楞伽經》中亦列聲聞,在于會坐。(注14)

  《法鼓經》中說窮子喻。(注15)……《勝 經》說叁種意生身一乘之義,(注16)《攝大乘》雲引攝一類不定性。(注17)故非爲頓教。《花嚴》等經未必從首至末, 皆是爲被大根行說,並名爲“頓”。定說五時所說之經爲漸教者,後當敘非。(注18)

  _

  12 卷一,《大正藏》卷 45,頁 247 中。

  13 參見六十卷《華嚴經》卷 44,〈入法界品〉第 34,《大正藏》卷 9,頁 676 下。

  14 參見《入楞伽經》卷 1,〈請佛品〉第一,《大正藏》卷 16,頁 514 下。

  15 參見《大法鼓經》卷下,《大正藏》卷 9,頁 297 中下。

  16 參見《勝 經》〈一乘章〉第五,《大正藏》卷 12,頁 220 上。

  17 參見《攝大乘論本》卷下,《大正藏》卷 31,頁 151中。

  18 《法苑義林章》卷一,《大正藏》卷 45,頁 247 下 248 上。

  窺基表示這解說基本上符合實理,可以接受;只是對他把某經定然判屬某教,不以爲然。在“頓教”方面,他指出佛陀講說《華嚴經 入法界品》和《楞伽經》時,均有聲聞在座;又《法鼓經》以貧窮兒子譬喻聲聞人,表示他們亦是佛的兒子,當加攝取;《勝 經》有〈一乘章〉,內中講及聲聞、辟支佛、菩薩的意生身,而《攝大乘論》以爲這類講法有誘引攝取不定性聲聞的作用。凡此,可見這解說定判爲頓教的佛經,皆教化聲聞,並非純然爲教化菩薩的頓教。至于這解說定判某些佛經屬于“漸教”某階段這方面,窺基表示留待評述“五時”分類時,方作檢討。

  窺基在論述古來大德所講的頓,漸二教分類後,繼而述及菩提流支所講“二時教”;而這其實是對頓、漸界別的另一種解說,爲菩提流支所提出:

  又菩提流支法師亦立二時教。《楞伽經》說漸、頓者,(注19)莫問聲聞、菩薩,皆漸次修行,從淺至深,名爲“漸”也。“頓”者,如來能一時頓說一切法,名之爲“頓”。(注20)

  合觀這裏所述菩提流支的“二時教”和上文所述菩提流支的“一時教”,可見菩提流支在本于“一時教”的觀點,反對佛陀的教說頓、漸之不同的同時,又根據《楞伽經》,對頓、漸這分別作出另一種解說。他以爲佛陀于“一時說一切法”(即“一時教”),這即是“頓教”。而衆生在接受佛陀的教法後,須自淺入深,漸次修習,這即是“漸教”。窺基對菩提流支這解說,有如下批評:

  第叁、又菩提流支法師,依《楞伽經》立頓、漸二教者,此亦不然。彼經以佛能頓說法,以說爲“頓”;以叁乘人漸次修學,名之爲“漸”。以行爲“漸”,非約教時,亦不可取。(注21)

  19 參見《入楞伽經》卷 2,〈集一切佛法品〉第叁,《大正藏》卷 16,頁 525 上 中。

  20 《法苑義林章》卷一,《大正藏》卷 45,頁 247 中。

  21 同上注,頁 248 上。

  窺基指出菩提流支所講“漸教”,是關乎修學者的行爲,非關乎佛陀的教法;亦即是說其所講的頓、漸分別,並非一種判教的分別,對界別和會通佛說沒有幫助。故窺基以爲它是“不可取”。

  (叁)五時教

  《法苑義林章》記載“五時教”的說法頗詳:

  晉時有隱士劉,立五時教。……

  第一時者,佛初成道,爲提謂、波利等五百賈人,但說叁歸、五戒、十善世間因果教,即《提謂》等五戒本行經是,未有出世善根器故。

  第二時者,佛成道竟叁七日外,十二年中,唯說叁乘有行之教,未爲說空,即《阿含》等小乘經是。

  第叁時者,佛成道竟叁十年中,說彼叁乘同行空教,即《維摩》、《思益》、《大品》等經是。

  第四時者,佛成道竟四十年中,說有一乘,猶未分明演說佛性常住實有,尚說無常佛,顯一乘佛果,以爲真實,即《法花經》是。……

  第五時者,謂雙林中,說諸衆生悉有佛性常住佛教,即《涅槃經》、《大悲經》等是。(注22)

  引文謂“五時教”分類爲劉的主張。劉(438 ~ 495)

  爲宋、齊時代的居士,其現存作品〈無量義經序〉,約時序把佛說界別爲“七階”。(注23)比較引文所出的“五時”和〈無量義經序〉所出的“七階”,可見兩者的綱領相若。(注24)又依引文所述,“五時教”是指佛陀一生說法的五個時段,它們各有獨特教旨和代表經典:(1)第一時:這是佛陀最初成道之時段。在這時段,佛陀爲提謂、波利等

  22 同上注,頁 247 中 下。

  23 參見《大正藏》卷 9,頁 383 中 下。

  24 “七階”乃是把“五時”中的第二時一開爲叁,從而達至。

  五百商人,講授《提謂波利經》,演述叁歸、五戒、十善等世間因果法門。

  (2)第二時:這是佛陀成道後第叁個七日至第十二年之時段。在這時段,佛陀講授《阿含》等小乘經,演述叁乘有教。

  (3)第叁時:這是佛陀成道後十二年至叁十年之時段。在這時段,佛陀講授《維摩》、《思益》、《大品般若》第經,演述叁乘空教。

  (4)第四時:這是佛陀成道後叁十年至四十年之時段。在這時段,佛陀講授《法華經》,演述一乘教。又在這時段,佛陀還未分明說示佛性常住實有的道理,其談及的佛仍然是無常。

  (5)第五時:這是佛陀在雙林入滅的時段。在這時段,佛陀講授《涅槃》、《大悲》等經,演述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和佛陀常住這些道理。

  窺基對上述“五時教”分類的意見是:“此雖可爾,既無經論誠文說之,未可依信”,(注25)認爲它雖然可以說得通,但因不見諸經論,故不足信。窺基又引述菩提流支對這分類的斥破,以前二時爲例,列舉一系列反證,顯示其提出的判別沒有經典 據:

  劉立五時者,今者且依菩提流支法師,斥破是義不然。《提謂經》說五百價人將受五戒,先忏悔彼五逆、十惡、謗法等罪,得四大本淨、五陰本淨、六塵本淨、吾我本淨。時提謂等得不起法忍。(注26)…

  …提謂長者滅叁界苦,得不起法忍,即是初地,或等八地。又《普曜經》第二七日,提謂等五百價人施佛蜜,佛與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名曰齊成。”(注27)雲何但言第一時中世間教也?……

  25 《法苑義林章》卷一,《大正藏》卷 45,頁 247 下。

  26 《提謂經》當是指《提謂波利經》。據近人考證,此經爲北魏時代的中國佛教信徒所撰,爲一本僞經。全經現今己散失,唯古書屢征引其文,敦煌遺簡亦保存其部分章節,通過輯佚,可窺見其大貌。以上窺基所引述此經的話,參見牧田谛亮《疑經研究》(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76 年)所收錄的敦煌殘本,頁 189190。

  27 《普曜經》卷 7 〈商人奉品〉第二十二,《大正藏》卷 3,頁 527 上。“齊成”于《大次第二時十二年中唯說有教者,覺愛(案:即菩提流支)破雲:是亦不爾。成道五年說《大般若》,正明實相;又第七年爲八菩薩說《般舟叁昧經》,正明衆生五蘊本空;又第九年說《 掘摩羅經》,第十年中說《如來藏經》,皆明涅槃佛性深理……又成道竟第二七日,說《十地經》,雲何乃言十二年內唯說有教,不說大乘?……

  今依古說,略破初二,自余叁時,廣如菩提流支法師別傳所破。(注28)

  在第一時方面,引文指出被判屬第一時的《提謂波利經》,述及提謂等聽聞本經的教說,“滅叁界苦,得不起法忍”,這顯示提謂證得成佛十地階位中的第一地或第八地。又《普曜經》記佛陀于成道後第二七日,授記提謂于未來世成佛。

  凡此,都可見第一時所演說者,非僅叫人往生人天的世間因果法門,亦包括叫人成佛的大乘法門。在第二時方面,引文舉出一些通途公認爲佛陀在成道最初十二年所說的經典,包括《大品般若經》、《般舟叁昧經》、《央掘摩羅經》、《如來藏經》和《十地經》,指出這些經典演述實相、性空、佛性、十地等大乘教理,因此不能說第二時唯說小乘有教。

  (四)四宗

  以上窺基所評述的諸判教說法,涉及佛陀說法的時序,《法苑義林章》:把它們納入〈時利差別〉一門,加以評論。至于以下“四宗”的說法,則于〈诠宗各異〉一門述及:

  然古大德,總立四宗:一、立性宗,《雜心》等是;二、破性宗,《成實》等是;叁、破相宗,《中》《百》等是;四、顯實宗,《涅槃》等是。今即不爾,……(注29)

  正藏》本作“蜜成”。

  28 《法苑義林章》卷一,《大正藏》卷 45,頁 248 上 中。

  29 同上注,頁 249 下。

  《說無垢稱經疏》對這“四宗”分類有更詳細記述:

  此方先德,依現所有經論義旨,總立四宗:一、立性宗:成立叁科法皆有體,薩婆多部是。《迦延》、《雜心》、《婆沙》之類。

  二、破性宗:諸法有相,都無實性。破前立性,《成實論》是。

  叁、破相宗:非但性空,諸法相狀亦非實有。《般若》等經,《中》,《百》等是。

  四、顯實宗:明一切法真實道理,隨其所應,有空有有。《涅槃》、《花嚴》、《楞伽》等是。(注30)

  歸納這兩節記述,“四宗”爲見諸經論之自下至上四門教旨:(1)立性宗:這是一切有部(“薩婆多部”)的主張,認爲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這“叁科…

《窺基大師的判教思想(廖明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