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论唯识学的三性思想(宗承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从主观到客观,便将一切事物的一切现象都看成不能离开经验的东西,即所谓“唯识”。所以色法只不过是心心所法的缘虑所变现罢了,皆归唯识,不独唯境。因此,万法唯识说乃是三性说所必然导致的结论,其枢纽就是依他缘起,可见依他起在唯识宗所占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三、事物的真实性───圆成实性

  圆成实性,真实如常,其性凝然,非是假法,也非无法,它是一切事物的真实体性,是由人空、法空所显的圆满成就的诸法实性,也即是依他起的实体,诸法平等的真如。所以《解深密经》说:“云何诸法圆成实性,谓一切法平等真如”。《成唯识论》也说:“二空所显的圆满成就的诸法真实性,叫圆成实性”。诚然,圆成实性是没有变异,凝然常住的实相理体,它是由依他起相上,彻底通达遍计所执性的“似义相永无有性”,离一异性而显的中道一相,这就是诸法的圆成实性。

  从“圆成实”这个名词来看,具有三大德能:

  (1)圆是圆满义──

  无所不遍故圆,福慧双具故满。共体周遍一切处而无增无灭,用于简别诸法的自相。因为自相局限于其体之上,如色声香味触等法,其各有差别而相互局限,所以非遍圆。而真如是周遍一切诸法而无所不在的。

  (2)成是成就义──

  其体离生灭而常住不变,是简别无常、无我等共相。因诸法的共相,是无常变化,不是常住的,真如则是常住没有生灭变化的。

  (3)实是真实不虚谬义──

  以其体非虚妄不实,是诸法的平等实性。此简别小乘所说的虚空(对有质碍而得其名)及外道所计执的神我等。他们所计执的,不论是虚空、我等,都是虚妄错谬的,不是诸法的实性。真如确实不虚谬而为诸法的真实体性。

  由此三义诠说真如法性的德能,所以说是圆满成就真实。

  经论中对圆成实的说明有“废诠门”和“依诠门”二种。

  废诠门乃超绝言虑,离四句,绝百非,就连圆成实亦不可说。犹如释迦掩室,净名杜口的不可思议境界,所以又叫“离言自性”。

  从依诠门看,有下列几层意思:

  (1)有无为门分别──

  在百法中的六种无为,便是圆成实性。

  (2)常无常门分别──

  法尔如是,不变常住为圆成实。

  (3)漏无漏门分别──

  无漏有为即净分依他属圆成实。

  净分依他之所以称为圆成实,也有三义:

  1。以其体非染污,离于颠倒,即是真实。

  2。以其究竟断染,成就无上菩提,即是成就义。

  3。以其遍断诸染,遍缘诸境,遍缘真如,即是胜用周遍,称为圆义。

  如是具此三义,净分依他虽是有为的,但它是无漏清净的,因此它和真如一样,也称为圆成实性。《中边分别论》卷上说:“云何有为无为法,共得真实性所摄?偈言:无变异无倒,成就二真实。无为法者无变异成,得入真实性摄,一切有为法道所摄,无颠倒成就故。境界品类中无颠倒故,成就真实者”。当知该论所说的“无变异”就是常义,“无颠倒”就是不虚谬义,“成就”即是遍义或圆义。因此,“真如”固得名“圆成实”,“净分依他”同样也可称为“圆成实”。正如《成唯识论》说:“净分依他亦圆成故”。

  圆成实是在依他起上于一切时,常远离前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而显现的中道实相,即真如理性。所以《唯识三十论》说:“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圆成实性即是二空所显的,所以也叫“二空真如”。不过,真如的本体并不是空的,也就是二空本身并非圆成实,要由二空的观智力遣除遍计的妄执了,而所显的真如法性,才得说为圆成,犹如“清风拂乱云,月光使皎洁”。

  如果直说真如之体是空,那是大乘空宗的说法,与唯识所说大有不同。为什么二空不得说为圆成实呢?应知唯识所说的真如是离有离无二性的。真如性无遍计,离有本身就是法性,所以离无。如说二空就是圆成实,那只可说真如离有,不得说真如离无。因为空相还存在,所以《成唯识论》说:“前言义显不空依他,性显二空非圆成实,真如离有离无性故”。因此,二空在唯识学者看来,只是一种断惑的手段,并非直指圆成实,要由二空最胜的力量,铲除我法二执,而显示的那中道实相,才是圆成实。

  四、三性非一非异及其中道意义

  1。三种的非一非异关系

  在大乘佛法中说到真俗空有,都认为非一非异的,现在谈到三自性,也同样的说是非一非异。这是为什么呢?从唯识教义上,我们知道宇宙万有,色心依正,迷悟染净诸法,都是仗因托缘而现起的如幻假有,但波由水起,绳依麻存,所以依他也有其实体,这就是圆成实的真如法性。依他起是现象的有为生灭法,实体却是一相平等,常住不变的无为不生灭法,二者是相依不离的,这是其一。

  依他起的实性,并不是由依他众缘所施设的圆成实名相,圆成实的显义也不离众缘所生的依他起自性,这是其二。所以《唯识三十论》说:“故此(圆成)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圆成实性原是圆满成就,遍于一切依他起法中的真实性,既遍于一切依他起法,当然是非异了。

  至于非不异,彼此各有其特性相状。上面已论及圆成实是圆满成就的实性,可见它是没有时间及空间性,没有生灭、没有去来相的界限。依他起则不然,它是有为法,是有时空性,有生灭去来相,所以它们之间又是非不异。《成唯识论》从或言异体,或言一体的反诠方式,进一步说明它们的关系。论说:“异应真如非彼实性,不异此性应是无常。”意思是:若言异者,则应真如非彼依他之实性;若言不异,则此圆成实性应是无常。

  如三乘佛学上常讲诸法无常,苦、空、无我等性和无常、苦、空、无我等法,这无常是遍行诸法的,犹如水与波,金与器,是非异非不异的。如果圆成与依他定异,则圆成应不是依他的实性,倘若全不异,那圆成与依他同是无常,因此两者应当是“于彼亦有此,非异非不异”,不应机械地强分为二。

  从三性相待的关系上,它们也可成为不一不异。三性不是全然隔离的三种单独物体,在一一法上,都可说有三性。现且举一法来说明这层意思:譬如青色,若依着种子的因缘及其它增上缘生起时,那是如幻假有的依他起;若执为固定不变的实在青色,即遍计执;在青色的现象上,常远离固定实在等妄执的青相,而显其所依的实体,这个实体便是圆成实性。因此,既然在一法上,三性没有别体,所以不是定异。不过,遍计是指妄执的方面而言,依他是指因缘所生的方面而说,圆成是真实的理体,所以也不是定一。由此可见,不仅仅是依他与圆成非一非异,就是遍计与依、圆二性也是非一非异。

  上面是从事物的现象方面,谈三性的非异非不异,如果从修证方面看,三性的非一非异关系更为明显。对一切事物,我们如理观察,依此正观,现证诸法实体,并不是离开三性遇有别法性可证,所以是非异的。同时,遍计的二取永无,如实的根本智和后得智历历显现而发挥强而有力的作用,所以不能说是非一。总之,三性无论是在染污的现象界,或清净的世俗谛上,都没有别体,不可分离之法,所以《成唯识论》说,圆成实与依他起“不即不离”。

  2。三性的中道意义

  由于三性不一不异的关系,结果成为唯识的中道。三性可说是一切事物各具之法相,同时能摄尽一切诸法,所以三性即是中道。因为遍计执,体性都无,所以非有,依他圆成,体性非无,所以非空,非有非空,即是中道。更就三性的一一性而言,也无不一一完具中道。以遍计的实体虽无,但在迷情心境上则有,所以说非空非有。依他起之体虽非无,乃是因缘的假有,非固定实有的存在,所以可说为非有非空。圆成实既是诸法的实性,同时也存在着诸法实相,但其相状无形,不可分别认识,所以也可说成非有非无。三性的一一性,各自具足非有非无,所以叫一性各具中道。大体而论,法界全体,都是中道;小而言之,一粒微尘,圆具三性,体即中道,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宇宙万有皆归识心之一法,所以也可总称为一切法相唯识中道。

  五、三性与有情生命的二大定律

  我们从经论中,探究如来的真实意趣,无非在使人体悟万有缘起的真实相。缘起的真相所表现的是十二支因缘,以此来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因果律和还灭的空寂律。这二大定律是大小乘所共奉的人生法则,虽在教义上彼此存在着不同的解说,但其目的都是在使人超越生死流而归寂灭,或说断惑证真,超凡入圣。现且从大乘唯识学的三性思想,对此二律是怎样解说的。

  运用三性原理去说明有情的流转和还灭,是唯识学独特的理论思想,也是区别小乘教义的根本标志。唯识学对有情生死与涅槃,是由依他起的染分和净分来划分的。《摄论》说:“即此依他起自性,由遍计所执分成生死,由圆成实分成涅槃”。我们在“依他”的部份已讨论过,依他起的本身不是固定的杂染或清净,但它之所以成为染法的缘起因果,实由人的心识迷于因果缘起相上,生起增益的遍计所执而导致。用此增益的遍计执心,去分别一切事物时,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对所缘的事物现象难免生起各种言说,以区别种种事物,这是什么称什么,那是何物叫什么,乃至由遍计故,把事物以有作无,或以无作有等颠倒妄见,必然会结成名相言说戏论等习气,熏于赖耶之中,这类习气叫“名言熏习”。由执着心驱使,而造成有漏的善恶业种子,一样熏于赖耶心田中,这类种子称为“诸业习气”。如此二种熏习之力,相依相生,就招感趣界的生死轮回。有情的果报体,当然是由杂染的异熟种子所感,并依受熏持种的藏识,做前后生命的接与续工作,才能完成异熟果报体。依此遍计执熏习而成生灭杂染的阿赖耶识,就是有情生命的受报自体,由此惑业而感的趣界报体,为有情十二因缘的生死流转。以上是从“依他起随染边”即“遍计执”上说的。

  如果从依他起的清净分讲,就是清净涅槃,这一点《摄论》里说得很清楚。从它的随净边,就是由圆成实分成为涅槃。有情的生死,既然是由杂染种子所招致,我们若要摆脱生死过患,就要对治遍计执的杂染种子。按《摄论》一贯所倡导的修证来看,首先我们应通过多闻熏习,即听闻法界等流的正法,熏成净闻种子,使解性赖耶开始活动。其次运用唯识正观,加行引发无分别智的力量,深观唯识无义,制止遍计执的染种继续蔓延。但此时赖耶中的染习依然很多,从种子所现起的根身等,也还是杂染的。因此,完全达至转识成智,是有时间性的,要经三大阿僧祗劫。这就要靠无分别智的久久熏修,逐渐使赖耶中的染种之力日损,无漏种子之力渐增,待至遍计执的种子尽离染污性,也就是空人我法二执,以此二空即显证圆成涅槃,此时赖耶识即成无垢识,这就是有情的还灭。

  由上所示,依他起可说是流转还灭的中心。所谓有情在生死边流转轮回,是以杂染种子为其因缘,也就是随遍计执的我法力量所感,此时有情的心识便是“一染一切染”。出世还灭,以清净种子为它的因缘,即是圆成实清净的力量所显,此时是转八识成四智,“一净一切净”。因此,有情的生死与涅槃,流转与还灭,于一念当中,只有随染与随净之回异,本身没有固定不变的一成性,都是围绕着依他缘起的法则而开展转化的,其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正是如来深刻地揭示了缘起的内在特性。

  总而言之,流转与还灭的原则都是依他起,离依他起就无此二律。三性中以遍计执为有情的惑业根本,以导致生死轮回,受诸苦恼,也就是吃了遍计所执的亏。如果我们欲摆脱这种不该受的苦果的束缚,那只有空掉遍计执,净遣无遗。唯有亲证缘起的真相实性,有情才能得到常、乐、我、净的自在清净涅槃。因此用唯识三性来说明流转与还灭,实则概述了佛法的总纲,也是唯识宗发挥三性思想的真实意趣。

  

《略论唯识学的三性思想(宗承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