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從主觀到客觀,便將一切事物的一切現象都看成不能離開經驗的東西,即所謂“唯識”。所以色法只不過是心心所法的緣慮所變現罷了,皆歸唯識,不獨唯境。因此,萬法唯識說乃是叁性說所必然導致的結論,其樞紐就是依他緣起,可見依他起在唯識宗所占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叁、事物的真實性───圓成實性
圓成實性,真實如常,其性凝然,非是假法,也非無法,它是一切事物的真實體性,是由人空、法空所顯的圓滿成就的諸法實性,也即是依他起的實體,諸法平等的真如。所以《解深密經》說:“雲何諸法圓成實性,謂一切法平等真如”。《成唯識論》也說:“二空所顯的圓滿成就的諸法真實性,叫圓成實性”。誠然,圓成實性是沒有變異,凝然常住的實相理體,它是由依他起相上,徹底通達遍計所執性的“似義相永無有性”,離一異性而顯的中道一相,這就是諸法的圓成實性。
從“圓成實”這個名詞來看,具有叁大德能:
(1)圓是圓滿義──
無所不遍故圓,福慧雙具故滿。共體周遍一切處而無增無滅,用于簡別諸法的自相。因爲自相局限于其體之上,如色聲香味觸等法,其各有差別而相互局限,所以非遍圓。而真如是周遍一切諸法而無所不在的。
(2)成是成就義──
其體離生滅而常住不變,是簡別無常、無我等共相。因諸法的共相,是無常變化,不是常住的,真如則是常住沒有生滅變化的。
(3)實是真實不虛謬義──
以其體非虛妄不實,是諸法的平等實性。此簡別小乘所說的虛空(對有質礙而得其名)及外道所計執的神我等。他們所計執的,不論是虛空、我等,都是虛妄錯謬的,不是諸法的實性。真如確實不虛謬而爲諸法的真實體性。
由此叁義诠說真如法性的德能,所以說是圓滿成就真實。
經論中對圓成實的說明有“廢诠門”和“依诠門”二種。
廢诠門乃超絕言慮,離四句,絕百非,就連圓成實亦不可說。猶如釋迦掩室,淨名杜口的不可思議境界,所以又叫“離言自性”。
從依诠門看,有下列幾層意思:
(1)有無爲門分別──
在百法中的六種無爲,便是圓成實性。
(2)常無常門分別──
法爾如是,不變常住爲圓成實。
(3)漏無漏門分別──
無漏有爲即淨分依他屬圓成實。
淨分依他之所以稱爲圓成實,也有叁義:
1。以其體非染汙,離于顛倒,即是真實。
2。以其究竟斷染,成就無上菩提,即是成就義。
3。以其遍斷諸染,遍緣諸境,遍緣真如,即是勝用周遍,稱爲圓義。
如是具此叁義,淨分依他雖是有爲的,但它是無漏清淨的,因此它和真如一樣,也稱爲圓成實性。《中邊分別論》卷上說:“雲何有爲無爲法,共得真實性所攝?偈言:無變異無倒,成就二真實。無爲法者無變異成,得入真實性攝,一切有爲法道所攝,無顛倒成就故。境界品類中無顛倒故,成就真實者”。當知該論所說的“無變異”就是常義,“無顛倒”就是不虛謬義,“成就”即是遍義或圓義。因此,“真如”固得名“圓成實”,“淨分依他”同樣也可稱爲“圓成實”。正如《成唯識論》說:“淨分依他亦圓成故”。
圓成實是在依他起上于一切時,常遠離前遍計所執的實我實法,而顯現的中道實相,即真如理性。所以《唯識叁十論》說:“圓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圓成實性即是二空所顯的,所以也叫“二空真如”。不過,真如的本體並不是空的,也就是二空本身並非圓成實,要由二空的觀智力遣除遍計的妄執了,而所顯的真如法性,才得說爲圓成,猶如“清風拂亂雲,月光使皎潔”。
如果直說真如之體是空,那是大乘空宗的說法,與唯識所說大有不同。爲什麼二空不得說爲圓成實呢?應知唯識所說的真如是離有離無二性的。真如性無遍計,離有本身就是法性,所以離無。如說二空就是圓成實,那只可說真如離有,不得說真如離無。因爲空相還存在,所以《成唯識論》說:“前言義顯不空依他,性顯二空非圓成實,真如離有離無性故”。因此,二空在唯識學者看來,只是一種斷惑的手段,並非直指圓成實,要由二空最勝的力量,鏟除我法二執,而顯示的那中道實相,才是圓成實。
四、叁性非一非異及其中道意義
1。叁種的非一非異關系
在大乘佛法中說到真俗空有,都認爲非一非異的,現在談到叁自性,也同樣的說是非一非異。這是爲什麼呢?從唯識教義上,我們知道宇宙萬有,色心依正,迷悟染淨諸法,都是仗因托緣而現起的如幻假有,但波由水起,繩依麻存,所以依他也有其實體,這就是圓成實的真如法性。依他起是現象的有爲生滅法,實體卻是一相平等,常住不變的無爲不生滅法,二者是相依不離的,這是其一。
依他起的實性,並不是由依他衆緣所施設的圓成實名相,圓成實的顯義也不離衆緣所生的依他起自性,這是其二。所以《唯識叁十論》說:“故此(圓成)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圓成實性原是圓滿成就,遍于一切依他起法中的真實性,既遍于一切依他起法,當然是非異了。
至于非不異,彼此各有其特性相狀。上面已論及圓成實是圓滿成就的實性,可見它是沒有時間及空間性,沒有生滅、沒有去來相的界限。依他起則不然,它是有爲法,是有時空性,有生滅去來相,所以它們之間又是非不異。《成唯識論》從或言異體,或言一體的反诠方式,進一步說明它們的關系。論說:“異應真如非彼實性,不異此性應是無常。”意思是:若言異者,則應真如非彼依他之實性;若言不異,則此圓成實性應是無常。
如叁乘佛學上常講諸法無常,苦、空、無我等性和無常、苦、空、無我等法,這無常是遍行諸法的,猶如水與波,金與器,是非異非不異的。如果圓成與依他定異,則圓成應不是依他的實性,倘若全不異,那圓成與依他同是無常,因此兩者應當是“于彼亦有此,非異非不異”,不應機械地強分爲二。
從叁性相待的關系上,它們也可成爲不一不異。叁性不是全然隔離的叁種單獨物體,在一一法上,都可說有叁性。現且舉一法來說明這層意思:譬如青色,若依著種子的因緣及其它增上緣生起時,那是如幻假有的依他起;若執爲固定不變的實在青色,即遍計執;在青色的現象上,常遠離固定實在等妄執的青相,而顯其所依的實體,這個實體便是圓成實性。因此,既然在一法上,叁性沒有別體,所以不是定異。不過,遍計是指妄執的方面而言,依他是指因緣所生的方面而說,圓成是真實的理體,所以也不是定一。由此可見,不僅僅是依他與圓成非一非異,就是遍計與依、圓二性也是非一非異。
上面是從事物的現象方面,談叁性的非異非不異,如果從修證方面看,叁性的非一非異關系更爲明顯。對一切事物,我們如理觀察,依此正觀,現證諸法實體,並不是離開叁性遇有別法性可證,所以是非異的。同時,遍計的二取永無,如實的根本智和後得智曆曆顯現而發揮強而有力的作用,所以不能說是非一。總之,叁性無論是在染汙的現象界,或清淨的世俗谛上,都沒有別體,不可分離之法,所以《成唯識論》說,圓成實與依他起“不即不離”。
2。叁性的中道意義
由于叁性不一不異的關系,結果成爲唯識的中道。叁性可說是一切事物各具之法相,同時能攝盡一切諸法,所以叁性即是中道。因爲遍計執,體性都無,所以非有,依他圓成,體性非無,所以非空,非有非空,即是中道。更就叁性的一一性而言,也無不一一完具中道。以遍計的實體雖無,但在迷情心境上則有,所以說非空非有。依他起之體雖非無,乃是因緣的假有,非固定實有的存在,所以可說爲非有非空。圓成實既是諸法的實性,同時也存在著諸法實相,但其相狀無形,不可分別認識,所以也可說成非有非無。叁性的一一性,各自具足非有非無,所以叫一性各具中道。大體而論,法界全體,都是中道;小而言之,一粒微塵,圓具叁性,體即中道,所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宇宙萬有皆歸識心之一法,所以也可總稱爲一切法相唯識中道。
五、叁性與有情生命的二大定律
我們從經論中,探究如來的真實意趣,無非在使人體悟萬有緣起的真實相。緣起的真相所表現的是十二支因緣,以此來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因果律和還滅的空寂律。這二大定律是大小乘所共奉的人生法則,雖在教義上彼此存在著不同的解說,但其目的都是在使人超越生死流而歸寂滅,或說斷惑證真,超凡入聖。現且從大乘唯識學的叁性思想,對此二律是怎樣解說的。
運用叁性原理去說明有情的流轉和還滅,是唯識學獨特的理論思想,也是區別小乘教義的根本標志。唯識學對有情生死與涅槃,是由依他起的染分和淨分來劃分的。《攝論》說:“即此依他起自性,由遍計所執分成生死,由圓成實分成涅槃”。我們在“依他”的部份已討論過,依他起的本身不是固定的雜染或清淨,但它之所以成爲染法的緣起因果,實由人的心識迷于因果緣起相上,生起增益的遍計所執而導致。用此增益的遍計執心,去分別一切事物時,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中,對所緣的事物現象難免生起各種言說,以區別種種事物,這是什麼稱什麼,那是何物叫什麼,乃至由遍計故,把事物以有作無,或以無作有等顛倒妄見,必然會結成名相言說戲論等習氣,熏于賴耶之中,這類習氣叫“名言熏習”。由執著心驅使,而造成有漏的善惡業種子,一樣熏于賴耶心田中,這類種子稱爲“諸業習氣”。如此二種熏習之力,相依相生,就招感趣界的生死輪回。有情的果報體,當然是由雜染的異熟種子所感,並依受熏持種的藏識,做前後生命的接與續工作,才能完成異熟果報體。依此遍計執熏習而成生滅雜染的阿賴耶識,就是有情生命的受報自體,由此惑業而感的趣界報體,爲有情十二因緣的生死流轉。以上是從“依他起隨染邊”即“遍計執”上說的。
如果從依他起的清淨分講,就是清淨涅槃,這一點《攝論》裏說得很清楚。從它的隨淨邊,就是由圓成實分成爲涅槃。有情的生死,既然是由雜染種子所招致,我們若要擺脫生死過患,就要對治遍計執的雜染種子。按《攝論》一貫所倡導的修證來看,首先我們應通過多聞熏習,即聽聞法界等流的正法,熏成淨聞種子,使解性賴耶開始活動。其次運用唯識正觀,加行引發無分別智的力量,深觀唯識無義,製止遍計執的染種繼續蔓延。但此時賴耶中的染習依然很多,從種子所現起的根身等,也還是雜染的。因此,完全達至轉識成智,是有時間性的,要經叁大阿僧祗劫。這就要靠無分別智的久久熏修,逐漸使賴耶中的染種之力日損,無漏種子之力漸增,待至遍計執的種子盡離染汙性,也就是空人我法二執,以此二空即顯證圓成涅槃,此時賴耶識即成無垢識,這就是有情的還滅。
由上所示,依他起可說是流轉還滅的中心。所謂有情在生死邊流轉輪回,是以雜染種子爲其因緣,也就是隨遍計執的我法力量所感,此時有情的心識便是“一染一切染”。出世還滅,以清淨種子爲它的因緣,即是圓成實清淨的力量所顯,此時是轉八識成四智,“一淨一切淨”。因此,有情的生死與涅槃,流轉與還滅,于一念當中,只有隨染與隨淨之回異,本身沒有固定不變的一成性,都是圍繞著依他緣起的法則而開展轉化的,其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這正是如來深刻地揭示了緣起的內在特性。
總而言之,流轉與還滅的原則都是依他起,離依他起就無此二律。叁性中以遍計執爲有情的惑業根本,以導致生死輪回,受諸苦惱,也就是吃了遍計所執的虧。如果我們欲擺脫這種不該受的苦果的束縛,那只有空掉遍計執,淨遣無遺。唯有親證緣起的真相實性,有情才能得到常、樂、我、淨的自在清淨涅槃。因此用唯識叁性來說明流轉與還滅,實則概述了佛法的總綱,也是唯識宗發揮叁性思想的真實意趣。
《略論唯識學的叁性思想(宗承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