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起为染净枢纽,贯摄遍、圆二性,所以三性说的中心是依他起。“依”是依托,显非独立“他”是众缘,显非自性;“起”是生起,显非常住。
一切有为现象都是依托众缘而生,没有一法是独立、常住不变的自性,这个性质就叫“依他起性”。在《成唯识论》里明文指出“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有漏无漏(指无漏有为,属后得智的净分依他)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起故”。所谓依他众缘共有四种:
(1)亲因缘是直接的原因,诸法本身的因缘(种子)。
(2)增上缘即助缘,是支助的条件,为间接的原因。
(3)等无间缘,是分别心的前念灭,后念生起的连续状态,无所间隔之缘。
(4)所缘缘,是心识对所缘的境而生起的缘,以直接影像为亲因缘,以间接外境对象为疏所缘。
心法的生起,需具四缘,色法则依因缘、增上二缘而生。所以百法中从缘所生的心法(诸识分别作用)、心所法(心理现象和作用)、色法(物质),及从缘生的色心上所假立的不相应行法等,共四位九十四法,都是依托众缘而生,如幻假有且无自性,这与中观“缘起性空”的思想相吻合。既然事物依因缘和合而存在,非固定实有的,那么离开了众缘,事物当然就不存在了。缘聚则有,缘散则灭。因此佛教认为,事物莫不有其来龙去脉,绝不会凭空自然而有,也绝不会凭空而无,都是围绕着“缘生无自性”的这一法则为准绳。
2。依他起的用意
是说明有情的生死相续和还灭寂静为中心的迷悟之理,因而经中谈到依他起,总是诠明生死缘起的十二钩锁。《解深密经》说:“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大苦蕴”。佛陀观察人生流转的十二因缘,并以此去论证人生解脱的关键问题,实则包括两个方面,即“来”与“去”。“来”指苦的产生,一切皆苦;“去”指还灭趋向涅槃寂静。缘起,扼要而根本的启示了“此有故彼有(流转的因果律),此无故彼无(寂静的还灭律)”的原理。佛教就是建立在这两重因果普遍的法则上,观察一切,对不正确的认识,给予立破善巧。
(1)对治实有者:
像印度学者具有权威的胜论,数论学派,他们都从实在的见谛各测一面,主张“因果一”与“因果异”,“因中有果”与“因中无果”。但从理论观察,便知理路不通,往往与理相违。他们的基本困难,就是执有实在。所以“此有故彼有”的宣说,是对治无因论者。他们认为无因可以有果,佛说无因即无果,要因才有果。“有”是存在,那么,这存在是永久不变的存在?或有变化的存在呢?很多哲学认为,事物的生起,各有其本体,本体是诸法特定本因性,永久不变的。像常因论的数论者说:“万法从自性出发,由自性与勇、尘、闇三德发生关联,就现起一切法。所现起的一切果法,是有变化的,能现起的因性,是永恒不变的。”佛教说“果存在,因就存在,因若亡果亦灭”。所以“此生故彼生”是对治“常因论”的妄执。因诸法绝无在永恒不变自性中生起,都是由亲因种子遇众多条件,相互仗助才能现起。由于常因,无因论者等学派,皆从实在的见地上执着一面,却不能明确地理解诸法的因果规律性,所以佛陀才以众生的惑业因性,招感五蕴苦果,建立依他缘起的因果律。
(2)对治恶取空:
佛陀运用密意在三性上宣说三无性义,主要是破外道、小乘的实有执着,倡导法无自性,一切唯假,使其空去遍计所执。如幻的依他事相,诸法的圆成理性,并非是空。但是有些人不明佛说之空义,迷理取执,拔无因果,识一切皆无,而堕入恶取空。由此邪空不但丧真,亦失世谛。为了对治这类谬见,所以建立依他缘起的理论。一切现象宛然存在,因果酬报仍皆有之,怎敢总拔一切全无呢?因此,对事物要有如理正观,如《瑜伽师地论.菩萨真实义品》说:“由彼故空,彼实是无(在依他上妄起的遍计执,其体相都无,所以为空),于此而空,此实是有(在依他上,由于空遍计而显圆成,这圆成是由二空所显的,所以是有)”。这样才能证空不倒,空有统一。倘若虚诳稽留,言一切都无所有,则深为自害。《中观论》有一偈颂说得好──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可见落恶取空流,过失甚大。再者,唯识宗树立依他起,便是把一切法都系属于一心上。
所谓“他”就是指各种法的“名言(概念)种子”,都藏于赖耶识里,依赖耶而存在。一旦这些种子遇缘起现行,便产生了森罗万象的世界。因此,依他起以赖耶为因缘,来说明种子起现行,现行熏成种子的因果关系,是唯识思想的基本原理之一。
3。依他起的内容
《唯识三十论》说:“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此中的“分别”即虚妄分别。它包括两方面:(1)所生之法,由分别显现的一切诸法,(2)能生之缘,即赖耶种子。这二种都是以虚妄分别为自性的。其具体的内容,在《摄论》里有精辟的论述如下:“谓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此复云何?谓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由此诸识,一切界趣杂染所摄依他起相,虚妄分别皆得显现,如此诸识,皆是虚妄分别所摄,唯识为性,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如是名为依他起相”。
观这段文,依他起有三层意思,图标如下,
┌能生之缘─阿赖耶识为种子
依他起相├自性───虚妄分别所摄
└所生之法─十一种识
依他起以能生的种子为因缘,在适当的条件下,所生起的一切现象,虽是千差万别,无量无边,但在无着看来,则不出十一种识。把宇宙种种差别的现相,摄入这十一识里,并且都是因虚妄分别而得显现。也就是说,诸法均待缘生。其实所谓“缘生”即是识的分别。现象界的事事物物,只不过是“所分别”的产物罢了,离识则无别法。所以把依他起建立在虚妄分别上,来说明森罗万象的宇宙,都是人们的认识构成的,这便是无着的现象界原理。
由于依他起属分别识的范畴,所以它是有漏杂染之法。窥基述记说:“因缘所生杂染诸法名为分别,依他因缘之所生故,或染依他为分别缘之所生故,唯杂染故”。无着对依他起侧重在有漏杂染法上,其表现于十一识都是由“一切”、“三界”、“五趣”三种杂染所摄的依他起相,虚妄分别皆得显现的方面上,有时也说依他起就是三杂染,这与《解深密经》所说的“一切烦恼、业、生的三杂染”是一致的。这十一识又是从阿赖耶识种子生起的,分为“名言熏习种子”(前九识)、“我见熏习种子”(自他差别识)和“有支熏习种子”(善趣恶趣死生识),由此一切法不出十一识,一切种不出三熏习,都是依他虚妄分别所摄。因此赖耶种子所生的一切事相,确乎重在杂染的因果上。我们根据依他缘起的道理,来观察所知依即阿赖耶识,可以窥见无着的赖耶缘起思想,是虚妄杂染的因果论,这为玄奘门下的唯识学者,多就畅谈杂染一面,开了一条理论渠道。
《摄论》关于依他起,却是说虚妄杂染,是染种所生的三杂染,可是在《阿毗达磨经》里佛陀有说:“法有三种:一、杂染分,二、清净分,三、彼二分”。《摄论》解释为:“于依他起自性中,遍计所执自性是杂染分;圆成实自性是清净分,依他起是彼二分”。如此看来,依他起不仅是杂染的一面,还有其清净的一面,这颇有真妄和合的意趣。这里强调的是,无着从生死位中心识的虚妄分别出发,认为依他是唯识的,唯识是无义的,识性与无义本不分离,只是在凡夫位上,它永远与义(遍计执境)合流。无垢清净的真实,却隐藏在人的心田,如同金子隐于矿中。为在缠的如来藏,它所表现的,当然是不变随缘的虚妄性,在这个意义上,特别发挥了依他起的杂染,来阐明赖耶是虚妄不实,杂染不净的道理。可是一旦到了转识成智,转染成净时,就非谈依他及通二分不可了。从已证转依位的圣人见解出发,发挥无义的唯识本相,到后时,一切杂染都清净了,赖耶与净智无别,融然一味,为一切清净无漏法所依,这样依他的虚妄分别识,即转成依他的清净智──净分依他。
综上所述,依他起本身并不是固定的杂染或清净,只是随他情识与净智而转的双重性。所以《摄论》说:“依他杂染清净性不[是一]成[不变]故,由此二种依他别,名依他起”。可是往往有些人依“杂染清净性不成”而建立依他的染分净分,认为在依他法上起遍计执,是依他的染分,依他本具的清净法性,是依他的净分,这仍不能圆解依他的含义。
关于“依他”或“染”或“净”的问题,取决于无分别智的已生和未生。由于人们未曾听闻过法界等流的正教,不能引发无分别智的火,常常以虚妄分别心为主导,对取性的赖耶,时常现起虚妄的见分和相分。本以唯识为性的依他起,便随识的乱相而转变,“能”、“所”交织成遍计所执性。所以是杂染的。如果此识离分别执着的杂染相,无分别智就现前了,正观唯识无义,这样就能正觉唯识的真实性,由净智现证圆成实性,依他即成出世的清净俗谛,为无漏清净的有为法(指后得智的无漏分别),隶属圆成实所摄。因此到了圣位,就可仄产生两种智能:一是依他的胜义智──根本智;二是依他的世俗智──后得智。它们的关系是“非不见真如,而能了依他”,也就是必须先彻见根本智(真如)后,始能现出妙用,照缘起而常寂,观机宜而施化。所谓“从体起用,摄用归体”。此时的境界是依他与圆成无碍融通,寂照互用。
依他唯分别,而不唯境,这在唯识学上,有特定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依他起性的“他”字上作文章。此“他”即缘,是指意识中的种种习气(前说三种熏习),这包括了种子、功能等,比较不显著的潜在作用。更通俗的讲,就是人们积累的各种经验和可以发挥的能动性。由于唯识学的缘起说是…
《略论唯识学的三性思想(宗承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