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起爲染淨樞紐,貫攝遍、圓二性,所以叁性說的中心是依他起。“依”是依托,顯非獨立“他”是衆緣,顯非自性;“起”是生起,顯非常住。
一切有爲現象都是依托衆緣而生,沒有一法是獨立、常住不變的自性,這個性質就叫“依他起性”。在《成唯識論》裏明文指出“衆緣所生心,心所體及相見分;有漏無漏(指無漏有爲,屬後得智的淨分依他)皆依他起,依他衆緣而得起故”。所謂依他衆緣共有四種:
(1)親因緣是直接的原因,諸法本身的因緣(種子)。
(2)增上緣即助緣,是支助的條件,爲間接的原因。
(3)等無間緣,是分別心的前念滅,後念生起的連續狀態,無所間隔之緣。
(4)所緣緣,是心識對所緣的境而生起的緣,以直接影像爲親因緣,以間接外境對象爲疏所緣。
心法的生起,需具四緣,色法則依因緣、增上二緣而生。所以百法中從緣所生的心法(諸識分別作用)、心所法(心理現象和作用)、色法(物質),及從緣生的色心上所假立的不相應行法等,共四位九十四法,都是依托衆緣而生,如幻假有且無自性,這與中觀“緣起性空”的思想相吻合。既然事物依因緣和合而存在,非固定實有的,那麼離開了衆緣,事物當然就不存在了。緣聚則有,緣散則滅。因此佛教認爲,事物莫不有其來龍去脈,絕不會憑空自然而有,也絕不會憑空而無,都是圍繞著“緣生無自性”的這一法則爲准繩。
2。依他起的用意
是說明有情的生死相續和還滅寂靜爲中心的迷悟之理,因而經中談到依他起,總是诠明生死緣起的十二鈎鎖。《解深密經》說:“雲何諸法依他起相?謂一切法緣生自性,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乃至招集大苦蘊”。佛陀觀察人生流轉的十二因緣,並以此去論證人生解脫的關鍵問題,實則包括兩個方面,即“來”與“去”。“來”指苦的産生,一切皆苦;“去”指還滅趨向涅槃寂靜。緣起,扼要而根本的啓示了“此有故彼有(流轉的因果律),此無故彼無(寂靜的還滅律)”的原理。佛教就是建立在這兩重因果普遍的法則上,觀察一切,對不正確的認識,給予立破善巧。
(1)對治實有者:
像印度學者具有權威的勝論,數論學派,他們都從實在的見谛各測一面,主張“因果一”與“因果異”,“因中有果”與“因中無果”。但從理論觀察,便知理路不通,往往與理相違。他們的基本困難,就是執有實在。所以“此有故彼有”的宣說,是對治無因論者。他們認爲無因可以有果,佛說無因即無果,要因才有果。“有”是存在,那麼,這存在是永久不變的存在?或有變化的存在呢?很多哲學認爲,事物的生起,各有其本體,本體是諸法特定本因性,永久不變的。像常因論的數論者說:“萬法從自性出發,由自性與勇、塵、闇叁德發生關聯,就現起一切法。所現起的一切果法,是有變化的,能現起的因性,是永恒不變的。”佛教說“果存在,因就存在,因若亡果亦滅”。所以“此生故彼生”是對治“常因論”的妄執。因諸法絕無在永恒不變自性中生起,都是由親因種子遇衆多條件,相互仗助才能現起。由于常因,無因論者等學派,皆從實在的見地上執著一面,卻不能明確地理解諸法的因果規律性,所以佛陀才以衆生的惑業因性,招感五蘊苦果,建立依他緣起的因果律。
(2)對治惡取空:
佛陀運用密意在叁性上宣說叁無性義,主要是破外道、小乘的實有執著,倡導法無自性,一切唯假,使其空去遍計所執。如幻的依他事相,諸法的圓成理性,並非是空。但是有些人不明佛說之空義,迷理取執,拔無因果,識一切皆無,而墮入惡取空。由此邪空不但喪真,亦失世谛。爲了對治這類謬見,所以建立依他緣起的理論。一切現象宛然存在,因果酬報仍皆有之,怎敢總拔一切全無呢?因此,對事物要有如理正觀,如《瑜伽師地論.菩薩真實義品》說:“由彼故空,彼實是無(在依他上妄起的遍計執,其體相都無,所以爲空),于此而空,此實是有(在依他上,由于空遍計而顯圓成,這圓成是由二空所顯的,所以是有)”。這樣才能證空不倒,空有統一。倘若虛诳稽留,言一切都無所有,則深爲自害。《中觀論》有一偈頌說得好──大聖說空法,爲離諸見故,若複見有空,諸佛所不化。可見落惡取空流,過失甚大。再者,唯識宗樹立依他起,便是把一切法都系屬于一心上。
所謂“他”就是指各種法的“名言(概念)種子”,都藏于賴耶識裏,依賴耶而存在。一旦這些種子遇緣起現行,便産生了森羅萬象的世界。因此,依他起以賴耶爲因緣,來說明種子起現行,現行熏成種子的因果關系,是唯識思想的基本原理之一。
3。依他起的內容
《唯識叁十論》說:“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此中的“分別”即虛妄分別。它包括兩方面:(1)所生之法,由分別顯現的一切諸法,(2)能生之緣,即賴耶種子。這二種都是以虛妄分別爲自性的。其具體的內容,在《攝論》裏有精辟的論述如下:“謂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此複雲何?謂身、身者、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趣惡趣死生識。。。。由此諸識,一切界趣雜染所攝依他起相,虛妄分別皆得顯現,如此諸識,皆是虛妄分別所攝,唯識爲性,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如是名爲依他起相”。
觀這段文,依他起有叁層意思,圖標如下,
┌能生之緣─阿賴耶識爲種子
依他起相├自性───虛妄分別所攝
└所生之法─十一種識
依他起以能生的種子爲因緣,在適當的條件下,所生起的一切現象,雖是千差萬別,無量無邊,但在無著看來,則不出十一種識。把宇宙種種差別的現相,攝入這十一識裏,並且都是因虛妄分別而得顯現。也就是說,諸法均待緣生。其實所謂“緣生”即是識的分別。現象界的事事物物,只不過是“所分別”的産物罷了,離識則無別法。所以把依他起建立在虛妄分別上,來說明森羅萬象的宇宙,都是人們的認識構成的,這便是無著的現象界原理。
由于依他起屬分別識的範疇,所以它是有漏雜染之法。窺基述記說:“因緣所生雜染諸法名爲分別,依他因緣之所生故,或染依他爲分別緣之所生故,唯雜染故”。無著對依他起側重在有漏雜染法上,其表現于十一識都是由“一切”、“叁界”、“五趣”叁種雜染所攝的依他起相,虛妄分別皆得顯現的方面上,有時也說依他起就是叁雜染,這與《解深密經》所說的“一切煩惱、業、生的叁雜染”是一致的。這十一識又是從阿賴耶識種子生起的,分爲“名言熏習種子”(前九識)、“我見熏習種子”(自他差別識)和“有支熏習種子”(善趣惡趣死生識),由此一切法不出十一識,一切種不出叁熏習,都是依他虛妄分別所攝。因此賴耶種子所生的一切事相,確乎重在雜染的因果上。我們根據依他緣起的道理,來觀察所知依即阿賴耶識,可以窺見無著的賴耶緣起思想,是虛妄雜染的因果論,這爲玄奘門下的唯識學者,多就暢談雜染一面,開了一條理論渠道。
《攝論》關于依他起,卻是說虛妄雜染,是染種所生的叁雜染,可是在《阿毗達磨經》裏佛陀有說:“法有叁種:一、雜染分,二、清淨分,叁、彼二分”。《攝論》解釋爲:“于依他起自性中,遍計所執自性是雜染分;圓成實自性是清淨分,依他起是彼二分”。如此看來,依他起不僅是雜染的一面,還有其清淨的一面,這頗有真妄和合的意趣。這裏強調的是,無著從生死位中心識的虛妄分別出發,認爲依他是唯識的,唯識是無義的,識性與無義本不分離,只是在凡夫位上,它永遠與義(遍計執境)合流。無垢清淨的真實,卻隱藏在人的心田,如同金子隱于礦中。爲在纏的如來藏,它所表現的,當然是不變隨緣的虛妄性,在這個意義上,特別發揮了依他起的雜染,來闡明賴耶是虛妄不實,雜染不淨的道理。可是一旦到了轉識成智,轉染成淨時,就非談依他及通二分不可了。從已證轉依位的聖人見解出發,發揮無義的唯識本相,到後時,一切雜染都清淨了,賴耶與淨智無別,融然一味,爲一切清淨無漏法所依,這樣依他的虛妄分別識,即轉成依他的清淨智──淨分依他。
綜上所述,依他起本身並不是固定的雜染或清淨,只是隨他情識與淨智而轉的雙重性。所以《攝論》說:“依他雜染清淨性不[是一]成[不變]故,由此二種依他別,名依他起”。可是往往有些人依“雜染清淨性不成”而建立依他的染分淨分,認爲在依他法上起遍計執,是依他的染分,依他本具的清淨法性,是依他的淨分,這仍不能圓解依他的含義。
關于“依他”或“染”或“淨”的問題,取決于無分別智的已生和未生。由于人們未曾聽聞過法界等流的正教,不能引發無分別智的火,常常以虛妄分別心爲主導,對取性的賴耶,時常現起虛妄的見分和相分。本以唯識爲性的依他起,便隨識的亂相而轉變,“能”、“所”交織成遍計所執性。所以是雜染的。如果此識離分別執著的雜染相,無分別智就現前了,正觀唯識無義,這樣就能正覺唯識的真實性,由淨智現證圓成實性,依他即成出世的清淨俗谛,爲無漏清淨的有爲法(指後得智的無漏分別),隸屬圓成實所攝。因此到了聖位,就可仄産生兩種智能:一是依他的勝義智──根本智;二是依他的世俗智──後得智。它們的關系是“非不見真如,而能了依他”,也就是必須先徹見根本智(真如)後,始能現出妙用,照緣起而常寂,觀機宜而施化。所謂“從體起用,攝用歸體”。此時的境界是依他與圓成無礙融通,寂照互用。
依他唯分別,而不唯境,這在唯識學上,有特定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依他起性的“他”字上作文章。此“他”即緣,是指意識中的種種習氣(前說叁種熏習),這包括了種子、功能等,比較不顯著的潛在作用。更通俗的講,就是人們積累的各種經驗和可以發揮的能動性。由于唯識學的緣起說是…
《略論唯識學的叁性思想(宗承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