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论唯识学的三性思想(宗承法师)

  略论唯识学的三性思想

  宗承法师

  在印度主导大乘佛教思想的有二个学派:一是中观学派,以龙树、提婆的思想为主;研究客观世界,提出八不中道,以悟缘起证入性空为目的。二是唯识学派,以无着及世亲的思想为主,研究主观真理,提出三性三无性思想,以断遍计、了依他、证圆成为目的。

  “唯识”,就是不离开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一切都是识的产物。每个人都有主观能动性,在精神和思想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见闻觉知,就是主观能动性缘起变化的一种作用。我们生存在现实的世间里,常觉得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宛然呈现在自己的面前,但这却无一不是自心上所现起的似境影像而已,“世界是意识的表象”,我们根本亲缘不到事物的真实特征,只是内心自变自缘。因此,唯识学主张“唯识所现,心外无境”。人一看到“心外无境”,马上就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佛教讲“唯心”是否定客观存在。其实不然。佛教不重视客观世界,但不否定客观世界。因为客观世界不能直接帮助我们解脱生死的人生大问题。了脱生死,证入涅槃,全凭自心修习,要靠主观能动性不断去努力,才能证到涅槃胜境。客观世界是我们的共相,是大家共同生活的埸所,提供每一个人一期生命果报体的资生物具。根据缘起性空的原理,客观世界也是众缘和合而成,刹那生灭,迁流不住,当体即空。正如《金刚经》所说:“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经文中之“一合相”就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根本就没有单一存在不变的个体,所以是缘起而性空。只因人们迷不知此理,对缘生如幻的现象界产生一种实有的观念,以为是离识而有,驱役自心,随外境而转,光凭自己的见闻觉知,攀缘一切妄境,将之坚执为实有,劳虑飘绵,造诸业因,受大苦恼。佛陀大悲,怜此妄例,授予唯识中道之教,启迪人们善观现象界的事事物物,以便好好地去体认万法唯识的缘生妙理,而达缘妄不执,自净其意。

  唯识宗为了显扬唯识正理,用“事心”来直谈一切法唯识,并以此表诠内界心识的真理,把事物染净,真妄等性相,都归于人的认识思想范畴。从唯识自性缘起说来看,理解诸法实相,就要详辨三性。对实相的认识,亦即是对三性的认识。因此,三性是法相唯识学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和基本理论。我们若依此三性的基本原理,就可了知唯识的真实旨归,实在于趣道证灭,直下究真。

  一、事物的迷妄性───遍计所执

  1。遍计所执性的名义

  遍计是普遍计度义,依护法的学说,可分四种:

  (1)遍而非计──无漏和有漏善识

  (2)计而非遍──有漏的第七识

  (3)非遍非计──前五识和第八识

  (4)亦遍亦计──有漏染污的第六识

  所执是指所缘的对象。性是本质的意思。人们对因缘所生的一切事物,只是看到浮现于主观意识上的虚妄影像,见不到它本来的真相,如《解深密经》说:“此中无有少法而能见少法”。不了解形形色色的影像是唯识所变的,却把它执为心外实有的,而起种种的实我实法的差别。所以《成唯识论》说:“或复内识转似外境,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分别似外境相”。文中的“由分别似外境相”与《摄论》“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的意思相吻合,都是指出遍计所执在主观上的产生和作用。因为虚妄分别心现起时,就在这“无义唯有识中”,出现种种的似外分别相。这种“似义”──似外境相,就是遍计所执。然而,此“似外境相”毕竟是“无义”的,只不过是主观迷情上的执相罢了,所以叫做当情现相,而无实体。《唯识三十论》说:“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因此,这种遍计所执相只是在凡情分别上才有,在真理上是没有的,“情有理无”,如龟毛兔角,是体性都无之法。

  2。遍计执的生起

  常识上的现象界,是由主观认识所立的妄执现象,所谓“执念生起,即成迷界”。那么,这种妄执现象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一般来说,都是众生俱生的我法分别熏习力量的缘故,导致遍计执的产生,这只能作为间接的理由。作为直接原因的,起决定因素的即是假名。不真实的东西叫做假,假由名而来,名谓“即于相所有增语”,为言说所依的名字。因相立名,因名表相,二者是相关互联的。既然相是因名而显,名是依相而生。那么,因相立名,名是假名,因名表相,相非真相。假名假相本是依他缘而起,并无实体,均由主观能动性虚构出来的东西,名不符实,所以契经中说“以名分别法,法不称于名”,如口中说火,火并没烧到自己的嘴巴,可见名与法是不相称的,也是事物根本没有的东西。不过人们对这种现象缺乏真知灼见,妄执有实在的名或相。从相上来说,执有实在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及世间的种种相;在名上看,见雨呼为雨,见雪呼为雪等世间上的种种名字,直接加于外境之上。像这样把似有无实的东西,驾驭于事物之上,执为实有就是遍计执。

  再进一步探其妄执的根源,实由现生的“一念”妄分别,所以遍计执也可说是由妄分别而生。如《显扬圣教论》说“此遍计执,由妄分别故生”。因此,我们之会迷执于现象界,认为现象界是实在的,这都是由妄分别所致。对一切事物强加名相,错误地认为这就是事物的真相,而起种种的自性分别。如是内心上对事物取像,尔后假名安立,以假名所立的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这便是遍计执的肇始因缘。

  总之,因人们不求其于心,自然会在相似义的相上,无止境的加以分别和妄取,执相起名,由名言说。把名言所分别的东西,误当成事物的本相,这样虚妄分别的迷谬执见,心中油然而生,颠倒计度,所以契经中说“心随流动见种种相,计我我所染着于色”。

  3。遍计执的内容

  遍计执是由妄分别而生,所以迷妄的现相界,就形成了各式各样不实在的东西。《唯识三十论》说:“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总的来说,在凡情位上,随依他多少,遍计执就有多少。《瑜伽师地论》七十四卷说:“问:遍计所执自性有几种?答:随于依他起自性中施设建立自性差别所有分量,即如其量,遍计所执自性亦尔,是故当知遍计所执自性无量差别”。可见迷妄性的现相是无量差别的。不过仅就周遍计度的内容看,实不出三义──能遍计、所遍计和遍计所执。其中遍计所执是由能遍计与所遍计的能所关涉上构成的。《摄论》说:“有能遍计、有所遍计、遍计所执自性乃成”。为此,要说明遍计所执性,就得先理解能遍计和所遍计的意义。

  初能遍计

  《摄论》说:“意识是能遍计,有分别故”。能遍计的意识是指第六识,它是分别能力最强的识,其主要有二类种子作力量:一是用自名言熏习为种子,二是用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前者是当第六意识分别时,此能分别就熏成它的见识种子,后者是在第六意识缘眼等见识及色声等相识时,由所分别而熏成意识的相识种子。此二类种子的潜力,一旦第六意识现起时,就有无量无边的行相随之显现,对所缘的一切法,分别而转,遍于一切分别计度,所以叫“能遍计”。该论明文指出:“由此意识有分别故,似一切识而生起故”。又说“无量行相意识遍计”,都是指第六意识而言。意识在遍计倒见中,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识,可是为什么唯独意识是能遍计?而余识呢?当知《摄论》是约粗计度分别而言,所以不说五八二识是能遍计,若从细分别看,五八二识亦确有能遍计。因此,我们若粗细来分,前五识和染污末那有俱生的能遍计,意识不但有俱生,而且还有分别生的能遍计,至于第八赖耶识,它是根本分别,也该是能遍计,不过它与染污意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不共俱有依。依护法义,认为第六意识和第七意,综合起来叫意识,为能遍计,所以《成唯识论》说:“有义第六第七心品执我法者,是能遍计。”

  次所遍计:

  《摄论》说:“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计”,明确指出所遍计的含义。能遍计心的所缘对象都是从种子产生的依他起法,因此“依他起法”正是遍计心的所缘对象──所遍计之境,故立依他起为所遍计。《摄论》又说:“依他起实无所有似义显现”,这更突出依因托缘而起的现象是所遍计的东西──所有似义显现,它成为能遍计心亲缘的直接对象,所以称为所遍计。

  最后遍计所执性:

  《摄论》说:“若由此相令依他起自性成所遍计,此中是名遍计所执自性”。“由此相”是由因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属于依他缘起法,如果用分别心再去周遍计度这些依他起的现象,使依他起的东西成为遍计的所执,这种所遍计的依他,是由自心的种种分别形相强加于事物上,头上安头,这种性质就叫“遍计所执性”。

  遍计所执性即是能遍计的心,执着所遍计的诸法为实。那么“所遍计”与“遍计所执”,到底是同或异呢?“所遍计”是种子所生的依他现象,“遍计所执”是在依他法上,执为实有自性的东西,也就是由心识分别臆造出来的似义相。一是缘生的故有,一是缘执的故无。依《摄论》来看,在种子所生唯识为性的方面,遍计所执是依他起的所遍计,但在“能”“所”交涉的认识上,即为缘而生乱识而产生执着,这便是遍计所执性。为此,遍计所执性是对所遍计的认识化。若依护法的意思,他认为假使运用遍计心,依熏习力所变的见相二分,在其上妄执为有为无,是一是异,有无一异俱,有无一异不俱等,像这样出现的见相二分,才得名为“遍计所执”。它还强调只要是由熏习力所变现出来的见相二分,或是从因缘和合而生的,都属于依他起。由此可见,从因缘所生的见相二分不是遍计执,只是从缘生的见相二分上,妄执为实我实法,才是遍计执,它没有实体,理教推征不可得。

  二、事物的缘生性───依他起性

  1。依他起的名义

  唯识安立三性,理兼空有,且以因缘如幻的依他…

《略论唯识学的三性思想(宗承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